青少年社交能力受到哪些家庭危险因素的影响?

文 | ZERO
来源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familybnu)

持续76年的Grant Study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生赢家必须拥有的10项全能中,4项与社会支持有关,4项与身体健康有关,2项和收入有关。

卡耐基成功公式也提出了:成功 = 15%的专业技术 + 85%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到,人际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代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我们预想得那么好。就以2019年完结的小甜剧《我只喜欢你》为例,看看三个典型人物——女主乔一、男主言默、闺蜜郝五一,由于不同的家庭因素的影响,会在社交上出现哪些的问题吧。

社交问题的行为表现

年幼的赵乔一经常受到父亲醉酒后的家暴,并且这位重男轻女的父亲只对女儿家暴,从不对儿子动手。在常年的暴力环境下长大的乔一在很初中和高中时期都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只与闺蜜郝五一交好,很不擅长和他人沟通在朋友讨论话题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加入,表现出较差的社交能力。自卑于自己的家庭,与同学聊天的时候总是低头咬唇,不敢对视。甚至成年后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焦虑,在与言默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回避态度

(图源《我只喜欢你》)

言默从小只有家里的狗陪伴,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导致他不知道该如何与朋友相处。新同桌乔一问他喝不喝可乐,他装作没有听到的样子不予回复;心里知道他人需要帮助也很少主动开口帮助别人,言默看到乔一学习成绩不好,心中想要帮她补习,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几乎没有朋友,记不住班上大多数人的名字,身为数学课代表的他总是发错试卷,人和名字对不上号;路上遇到同班同学和他打招呼也不理睬

(图源《我只喜欢你》)

郝五一的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强攻击性与她在冲突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有关。郝五一的母亲一直是比较强势的性格,与同样强势的郝五一在剧中也是争吵不断。高中时期母亲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她的生活,她对母亲的态度也一直是“不需要你来管我的生活”。很少对同学进行积极的回应,大多数都是消极的或者带有攻击性的回应,问了同学一个问题后,又回应对方是“瞎说”。脾气火爆,攻击性比较强,在与同伴交流意见不一时,会对同伴大吼大叫。长大后,郝五一看待他人的眼光都是消极的,身为作家的她与主编沟通时稍有不顺意就与主编争吵,差点大打出手

(图源《我只喜欢你》)

综上,三个人物表现出了回避社交、缺少朋友、攻击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社交问题。

暴力、离异、冲突这三种家庭危险因素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技能,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往过程中比较有攻击性。那么,为什么这些风险因素会带来这些影响呢?

家庭危险因素对社交能力的影响

暴力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沟通,在社交过程中总是出现回避行为

为什么小时候受过家暴的乔一会在社交上反应迟钝不主动?Draper等人(2008)在澳大利亚做过的调查研究佐证了乔一的情况——总共21000名受访者参与调查,2897名(13.80%)小时候经历过家庭冲突和攻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家庭中的冲突和攻击(包括言语暴力、冷暴力、肢体暴力等)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孩子受到这种生活中的对待后,他们的积极社交技能会减少,容易受到排斥和欺负,他们往往觉得难以信任他人,于是在生活中也很难对他人交付信任,从而导致难以稳定的人际关系。

其次,乔一的父亲对待她的态度总是消极的,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陪伴和温暖,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也会从消极的角度看待。社会支持为人际交往提供心理动力,基本认知结构会指导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Moed等人(2016)证明了家长在孩子面前表达消极情绪会给孩子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行为问题(说谎)、社交能力差和情绪调节能力差等,在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上存在问题。剧中的乔一,就展现出明显的社交能力差和情绪调节能力差。

离异

父母离异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冷漠的性格,难以和其他人建立信任,难以与身边的朋友进行积极的互动。

有研究表明,离异会带给孩子长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多个方面的改变,这会导致孩子不信任其他人,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Catherine, & John, 1999), 亲密关系难以成功(Mustonen et al., 2017)。

同样地,家庭环境不和谐和缺乏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友爱的互动,一方面会导致孩子习得这种相处模式,在与同龄人社交的时候,也表现出冷漠和不主动、不热情的态度(谢朝艳,2012) ;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回避积极态度和产生负面态度(Kliewer, & Sandier, 1993),从负面态度考虑同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这种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很大的问题。

冲突

如果家庭氛围是充满攻击性和冲突的,孩子的冲突管理能力会比较差,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过多的话,那么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过低,缺少对孩子的社会支持和肯定性的互动,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同伴关系(Jacobsen, McKinney, & Holck, 2014)和更多的适应问题(方晓义, 张锦涛, 孙莉, 刘钊, 2003)。

同时,家庭冲突过多,很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暴躁、多疑、缺乏自信等,对孩子的生理健康发展也带来影响,如厌食、挑食、缺乏维生素等(高春燕, 贺金娥, &刘治民, 2015)。

来自缺少支持或存在冲突的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学到合作和积极交流的技能,因此在同伴社交中也缺乏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友好交流的能力(Lam et al., 2018)。

比如,小A的朋友夸她的新衣服真好看,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回谢谢一类的话,但是小A却回“关你什么事”。这种话对于朋友来说就很伤人,他们怀着美好的赞美之情去和朋友相处,但是却收到了不舒服的反馈,所以小A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很难建立。

以上家庭因素(暴力、离异和冲突)都会对孩子的社会交往造成影响,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所幸,赵乔一有宠爱自己的哥哥,继父对她很好,很关爱她,最后还是成长成为一个善良的女孩,并拥有了一群好朋友;言默最后能够和公司同事友好相处,主动帮助和照顾他人;郝五一从怼天怼地的性格变成了能够换位思考,体贴他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仍存在很多没那么幸运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出现的社交问题,家庭能够做出什么改变帮助他们改善呢

父母如何做?

1.多陪伴

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社交问题,比如不爱和他人沟通,不愿意说话等等,父母就应该站出来,花时间陪伴他们,鼓励他们主动说话,对他们的问题积极回应,认真地把他们当作一个同等地位的人而不是一个小孩来进行互动。高质量的陪伴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是需要和其他人建立联系的。如果孩子能够从小家庭中体验到积极的高质量的回应,将来他们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也能够用类似的方式去回应他人,建立友谊

2.多沟通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的坚实后盾,父母应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尝试从家庭这个小社会出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拓展到大社会。

比如:

在下班后主动和孩子聊一聊在学校的趣事,和孩子讨论一下当天的收获和感悟,

在周末带孩子出去爬爬山逛逛街,

聊聊对未来的想法和打算


这些都是不错的能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式。只有家长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以身作则,教给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原则,才能让孩子主动地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王英春,2007)。


3.引导孩子走出去

在家长多陪伴多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走出去,看看外边广阔的人和世界。

可以带着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励孩子与场所中的人沟通(如:向其他小朋友和大人问路),并与他交流问路过程中的体验,分析自己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的想法,下次如果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境应该如何做。

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反思和改进,积累经验,破除孩子低头固守的一尺三寸地,引导他抬眸看见五彩斑斓的天。

最后说两句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完美的家庭,父母也大多是第一次做父母。然而,这不应当成为存在家庭风险因素的理由。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民主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沟通,以身作则;同时,孩子也应该独立思考,多方面学习,避免不好的因素带来的影响,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建立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 M. (1997). Emotional Reactivity Toward Parent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Differences Across Gender and Type of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4), 399-413.
Catherine E. R., & John M. (1999). Parental Divorce, Life-Course Disruption, and Adult Depress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4), 1034-1045.
Draper, B., Pfaff, J. J, Pirkis, J., Snowdon, J., Lautenschlager, N. T, Wilson, I., & Almeida, O. P. (2008).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General Practice Proj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JAGS), 56(2), 262-271.
Jacobsen, S. L., McKinney, C. H., & Holck, U. (2014). Effects of a Dyadic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Parent Stres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Families with Emotionally Neglected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51(4), 310-332.
Kliewer, W., & Sandier, I. N. (1993).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ping Among Children of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3(3), 432-440.
Lam, C. B., Tam, Clarice Y. S., Chung, Kevin K. H., & Li, X. (2018). The Link Between Coparenting Cooperation and Child Social Compete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hil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2(5), 692-698.
Moed, A., Dix, T., Anderson, E. R., & Greene, S. M. (2017). Expressing Negative Emotions to Children: Mothers’ Aversion Sensitivity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2), 224-233.
Mustonen, U., Huurre, T., Kiviruusu, O., Haukkala, A., & Aro, H. (2011). Long-Term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Intimate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Adulthood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social Resourc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4), 615-619.
方晓义, 张锦涛, 孙莉, & 刘钊. (2003).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 9(4), 14-21.
费孝通. (2015).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高春燕, 贺金娥, &刘治民. (2015).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当代医学, 21(17), 163-164.
王英春. (2007).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谢朝艳. (2012).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简介:ZERO,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familybnu),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官方微信平台(预约电话:010-58804477) 2、首期中美联合家庭治疗系列培训官方微信。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