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家长是元凶嘛?两三句不严谨的感受

最近“14岁男生被母亲扇后跳楼坠亡”的事件,让我想起之前接触到一个案例:

 

一个高中生,抑郁情绪明显,有过自杀尝试,现在休学在家。但即便如此,他的妈妈仍然不理解,骂他“作”,骂他的病是装出来的。

 

每每想起这个案例我总会有些心酸和愤怒,然而不幸的是,这类情况我见过很多。

 

01.

好孩子不会在

青春期突然抑郁

 

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跟基因、生物因素、家庭、心理特征、社会都有关。

 

青少年期抑郁,当然不全是家长的问题,本身这个时期,身体成长发育带来的激素变动,以及心智上的成长都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但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好孩子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变坏。

 

抑郁也是一样的,正常孩子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变抑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像抑郁,是在孩子跟某个朋友吵架;跟老师发生争吵;或者是学业上不顺利后发生的……但这些往往是一把火,点燃了本来已经存在的问题。

 

02

我是谁,

我值不值得被爱

 

青少年时期,心智上的成熟,往往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我是谁”本质上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就像一道题你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是需要有人跟你反馈对还是错了。同样的道理,自我认识是从婴儿成到青少年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的互动和反馈中慢慢形成的。在自我认识形成的历程中,最亲密的父母无疑影响是最大的。

 

不少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往往起早贪黑,卖命工作赚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但他们往往较少供给情感上的支持,以我们这一辈人为例,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父母表达过“爱”这个字。

可能当我们长大了,能够理解父母很多含蓄表达方式背后的爱,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还不那么聪明的时候,不禁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爱我们的,我又值不值得被爱。

 

有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谦虚”,对于孩子采取打骂策略,孩子难得有高光时刻,要么就说,这只是运气好;要么就是说你看你班上的某某,你还差得远呢!

父母或者是为了不让孩子骄傲,但却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自我认识。

 

这类我没有能力、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在心中扎根,然后慢慢把孩子拉入抑郁的沼泽中。有一些父母不理解,甚至还会在孩子诊断有抑郁症后指责说,我这么辛苦养大你,你怎么还这样子!

 

这么说似乎有点在责备父母,但我只是想为一些家长提个醒,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爱。

 

有些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有时会显得故意很叛逆,甚至会对家长表现出敌意,表现出我很好,不用你们来关心我的样子,但实际上,却还是希望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呼唤爱的方式:我生病了,请多关爱我。

 

03

关于该怎么做的

几点不成熟小建议

 

家长版:

 

1. 积极主动带着孩子就医

对于家长而言,可能首先得接受这么一个事实,抑郁症是一种病,而不是孩子用来逃避上学的借口。

另外,孩子生病可能家长有问题,但也可能没有,尽管上面叨叨了很多,但抑郁就是一个病因很复杂的问题,你无需过多的探究为什么,你只需要积极带孩子就医,然后配合医生治疗。

 

2. 做好监护工作

与抑郁紧密相关的,往往会有负罪感跟自杀意念,因此,做好孩子看护工作是有必要的。

 

3. 理解并关爱孩子

在我看来,很多父母是疼爱孩子的,毕竟咨询费也不便宜,但还是心甘情愿地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付费。问题在于,与咨询师相比,父母才是跟孩子相处更多时间的人。

学会换一种语气个、方式跟孩子沟通,是尤为必要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个人推荐的《和青春期和解》《非暴力沟通》这两本书。

 

孩子版:

 

1. 配合家长、医生治疗

配合治疗很重要,更重要的就是,愿意采取更加合理的宣泄和应对方式。很多人会选择自伤自杀,有的时候就是为了逃避当下很痛苦的心情,比如被家长误解,又或者是事件中孩子在大庭广众下被妈妈扇巴掌。

我能理解当下那瞬间的痛苦,甚至说生不如死,但无论你采取大吼大叫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发泄方式都好,生命只有一次,永远不要选择最极端的方式。

 

2. 建立人际支持

如果不幸,家人真的很难理解你的话,那么,开拓渠道,找到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人很重要。我看到,很多青少年他们最亲近的人,可能是他们的表姐,或者是个别同学、甚至是不曾见面的网友,这些人陪伴着他度过艰难的时刻。

 

3. 生命很长,此刻很短

要求抑郁的孩子看得远一点,或许这个建议不够有实操性,但却是我的真心话,我接触过一些上了大学的朋友,他们在初高中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同样的抑郁,想自杀,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熬过去了,然后回首过去,仍然会难受、落泪,但不会沉浸再抑郁的沼泽之中。看得远一点,或许就能走到光明来。

 

最近中央出台的几部工作方案,把防治抑郁症拉到大众跟前。青少年的抑郁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公共问题,本文就自己在医院实习的心理体会和咨询实践的心得体会,写了几点,希望能有所帮助。

文:谢小明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个人微信公众号:心理万事屋(ID:xzmpsychology),心理学知识科普和应用。)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