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安慰

我们不一定有信仰,但我们同样需要安慰。

01


当我刚回到学校教书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很震惊。

21世纪了,某些老师,包括年轻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还是跟上世纪一样。

也许这表示人性某个角度来说没有变,我们处理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强大的力量把问题「按」下去,然后我们就能安心的当作问题不存在。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只是对问题的一种掩盖,就像垃圾多的撑开了垃圾桶,这时最需要做的是倒垃圾,但我们却选择拿块石头压在垃圾桶的盖子上,觉得这样就问题就解决了。

02


安慰人是很难的一件事。

可能有人读到这里,会有错愕之感。我前面谈训斥和掩盖垃圾,怎么这里谈起安慰人?

我想,那些看起来充满暴力的训斥,那些掩盖问题的处理方式,其本质并不是一种伤害。

如果我们把它们视为纯粹的伤害,我们就会把自己和施以伤害的对象隔开,把他们当成敌人。

但那些老师,他们原本也是孩子,他们大多也经历了同样的训斥方式。

而还是孩子的他们,或者现在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难道不是安慰吗?

所以我才会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需要回到安慰,而我们就会发现,安慰人并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在很多时候不选择安慰,而是选择训斥或其他暴力的方式。

03


在各种安慰人的方式中,我最常见到的就是「正向思维安慰法」。

这种安慰挺让人难受的,因为你明明要跟对方说一件令你难过的事情,令你忿忿不平的事情,对方却要你「我们先不要管你的感受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这种回答会给人什么感受?

对于寻求安慰的人,他会感到错愕,因为这种回答就像对方根本没有认真听你说。

这种表达,微博上不时出现。比如有人看到上海这次防疫中,有人好多天拿不到食物,甚至宠物被xx。于是就有人表达对上海防疫的不满,这时就有人要这些人想开一点,要他们乐观一点。

这种安慰有用吗?对于遭遇难受事件的人,他们表达的事实被堵回去了,那些要人「想开一点」或「乐观一点」的话语,就像要他们把心里的不快都压到垃圾桶里。然后告诉他们这样就会好。

这种安慰过去经常发生在抑郁症的患者身边,某些人觉得抑郁症的人就是「想太多」、「闲得慌」,于是会给他们一些多出去晒晒太阳,甚至读读佛经之类的建议。

所以我们发现,惯用正向思维安慰法的人,他们压根没有真正把别人的诉求听进去。

还有一种常见的安慰,就是「比烂安慰法」。

比如今天有人拿到的菜,明显比另一个区域少。这时又有人说:「还有人比你们更惨!」

这种安慰就像在告诉需要安慰的人,你们的痛苦不算什么,你这个人太弱了,所以你才会抱怨。

这种安慰非但不会让人得到宽慰,还会让对方陷入无谓的自责和内疚。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不会再向人寻求安慰,因为寻求安慰只会让他觉得自己很糟糕,是个糟糕的人。

寻求安慰的人,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得到更大的打击。

惯用「比烂安慰法」的人,当中有些人其实很需要他人的关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很可能曾经遭受过他人的责备,以至于他们形成「我得很强大」、「强大是对的,脆弱是错的」的思维。

更何况,面对他人寻求安慰的事项,很可能是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其实他们无须自责,但他们没有办法面对「无能为力」的自己。说穿了,比烂安慰法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

有时候,这确实也是某些人保护自己的方式。而可能长期以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寻求除此以外的其他方式。

因此面对他人寻求安慰的时候,这反而激起他们内心的警钟。他们这一生都很害怕自己不够强大,所以他们无法直接接住他人的示弱。

换言之,使用比烂安慰法的人,他们其实本身就是需要相信自己「也可以示弱」的人,否则就无法和寻求安慰的人之间产生共情。

04


谈安慰,不是为了斥责使用正向思维安慰法,或是比烂安慰法的人。

因为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点「发展关系」的障碍,他们需要的是帮助。换言之,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需要有人帮他们「接住」自己。

所以学会安慰,有助于我们在这个让人情绪沮丧、敏感,仿佛处在爆发边缘的特殊时期。通过洞察安慰的需要,安放情绪,化解部分冲突。

这包括两点:

第一点、接住自己可以是不阳光的,承认这个世界存在不美好的事物,而诉说这些并不是一种错误。我们不用随时随地给别人正能量,表现得积极阳光。我们有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静静听对方说话就好。

第二点、接住自己可以表达脆弱,而表达脆弱不等于就会被伤害,更不等于脆弱就是坏事。相反地,人与人的共情,就是双方都愿意在关系中接住脆弱的彼此,而在这当中,我们才能同时接住脆弱的自己。

这两点很容易做到吗?

真的很难。

即使是心理咨询师,都没有办法保证能完全做到。但心理咨询师也得接受这一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才能意识到别人也同样不完美,那么共情才能在彼此之间展开。

还有一点,安慰的行动也不是无尽付出,就像一个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永远不休息的大人。

当我们面对他人寻求安慰,如果我们觉得没有力气给予支持,有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说出来,让对方知道我们跟他一样也会疲惫,也会有无法理解和共情的时候。

所以共情也好,安慰也好,最重要的是「显露真实自我」。

回到前面正向思维安慰法,或者比烂安慰法,他们的问题都在于他们对于「显露真实自我」极为困难。

但这是他们的问题吗?我想这时候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对他人显露真实自我容易吗?」、「为什么不容易呢?」,然后再问自己通常怎么面对他人寻求安慰的时候,又是怎么安慰他人。

希望通过最后的这一点反思,无论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安慰他人,至少我们能够站在安慰的起点:

一个起点、先试著专注的倾听,而不是急著回应。

另一个起点、如果要回应,请尽可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这两点开始吧!

文:高浩容  (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