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不可怕,否认它才可怕

小阳:我们领导太可恨了,昨天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我,恨得我牙痒痒。老师,我感觉自己好邪恶啊,会不会像张东升那样,一冲动就干出点不好的事情啊?

咨询师:恨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反应,你可以先说说看,昨天具体发生了什么?


(十几分钟的事情叙述和情绪表达后)


小阳:说了这么久,好像也没有多恨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我们必须拥抱人性中的这一矛盾,才能变得真实,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有恶的一面,极力否认、掩盖,就失去了真实。”


我恨他,这本身只是一种感觉,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否认这种感觉,对自己说,我怎么会有“恨”呢,那太邪恶了,一定是那个人本身真的太可恨了。这才让恶念演变成为恶行。

 

这个夏天,网剧《隐秘的角落》成为高评热点,精湛的演技,出人意表的情节,以及剧情本身带来的震撼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剧中牵涉的婚姻、家庭、成长、人性等伦理主题引人深思,主人公张东升的迷失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我想看剧的你可能和我一样,最初会陷入极度的震惊当中。主角张东升看起来也是一个衣着干净、温文而雅的青年,在陪伴其父母爬山时细致周到,丝毫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也看不出什么图谋。好似把人推下山崖的举动只是一瞬间不经意的决定。


在后续的情节里和发展中,我们依然很难对这个“杀人犯”产生强烈的恨意,甚至还会有不由自主的同情与喟叹。

难道我们一样,内心阴暗吗?

 

内心“隐秘的角落”里藏着压抑和被否定的感觉


那里可能是不易觉察的期待与怨愤,也是我们无法直面的“恶念”。


剧情并没有直接铺陈张东升的心路历程。只看到他学识不错,但没有正式工作。他孤身来到现在的城市八年,对妻子关怀备至,但他们的婚姻行将发生变故。初看起来,这也与他的岳父岳母无关,是他们夫妻间需要沟通和处理的问题。


那他的举动完全出于心理扭曲吗,或者一时冲动吗?


我想这样来看待一个人未必太过于单一。我们看到,他也有很多其它的面向,上课时是一个真心热爱数学与教学工作的辅导老师;他对乖巧柔弱的普普也有出自真心的柔软和呵护;在上山之前,照顾岳父岳母也颇有耐心……


甚至在剧情回溯之前,我们可能一度误以为,他在照看的是自己的父母。


但也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他在岳父岳母身上,也有着强烈的情感期待,像孩子眼巴巴渴望温情一般。


很多人会在看剧后讨论,小小的朱朝阳,会不会一步步长成张东升呢。那说明,我们一定从他俩身上看到了某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可能体现在,他们同样感觉孤单无助,同样有着强烈的情感渴望。朱朝阳的父母离异后,他与母亲单独生活。母亲也因为工作总不在家,与父亲偶有的见面,只会因成绩的优异而成为炫耀的工具。刚开始也似乎母慈子孝,但很快母亲强烈的控制欲从那一杯“不得不喝”的牛奶展露端倪。他真实的感觉和需要不被看见,也不允许存在的。


他的父母在感情和功能上的是缺位的。所以,他遇到了另外两个真正没有了父母的孩子:严良和普普。同命相怜的人容易相遇,他们会撞见张东升,可见他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作为孩子,对父母都有期待;期待落空,自然会生怨愤。这就是张东升压抑在内心角落是阴暗。

 

恶念不是恶,压抑不被承受的感受,推动行为的失控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愿望和“恶念”如被意识,自然有机会处理和放下;若放置到一个不能被发现的角落,它就会持续迁移并影响我们。


可想张东升也成长在一个充满创伤的环境下,成年后的他也在试图寻求或填补自己渴望“被照顾的缺失。从剧中情节来看,他的生活各方面都依附于妻子的父母,他也在试图讨好他的岳父母,如果婚姻结束,他试图抓来填补缺失情感的部分行将灰飞烟灭。


他误以为,这种痛苦的感觉是由眼前的人带来的,其实,那缺失的感觉早已埋藏在我们心里。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的更是照顾自己,而不是透过别人来填补。


剧中的三个孩子,在看到相机里记录的颇有些距离的影像时,就断定这个人杀害了他的父母,似乎没有产生任何疑惑,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做。这也用孩子的状态表达了,他们心里也有类似的愿望。他们的父母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照顾,孩子渴望有人填补这种缺失,也会有愤怒和不满。


张东升突然发现某些他所期待和悉心呵护的假象即将幻灭,既往那些从未真正被他意识到的愤怒和怨恨推动他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我们的内心也藏着这样“隐秘的角落”?


当然。


人有千面,有阳光面,自有阴暗面。古希腊用“面具”一词来代表我们的人格,或称个性,更指我们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戴上角色面具进行表演一样,是我们在一定社会规范下呈现出来的表现方式。


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内在是更丰富而立体的结构,有爱,也有恨;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渴慕,也有厌恶……正如我们时常听到的笑谈,再好的夫妻也一万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我们把符合社会期待的部分发展成为一个性格模式,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些隐藏在角落的恶。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是带着很深的期待,自然也容易滋生很多深层的感受。那所谓的“恶念“更是不可避免。


但也不要害怕,我们承认自己的恶念,才不会把“恶”都放到别人身上。把恶归咎他人,才驱使我们的行为结出恶果。

 

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一, 不要回避内心的阴影


如果有个孩子说,我好恨老师啊,你会不会立即去打断他,并且告诫他,你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会这么做,大抵就是出于我们内心的回避。我们也不允许我们自己去承认有抱怨、不满、愤怒,甚至是恨意。


这只是想法与感受,不代表你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如果直接压抑,我们越发模糊内心的界线,越发不知道自己是谁。


第二, 承认它,而不是认同它


承认它,我们就要肆无忌惮去表达这些呢。当然不是!比如说,我们和别人有冲突,觉得这个人很可恶,我们就“信以为真”,觉得这个人真是坏人,任由自己和对方去争吵。


这就是一种认同。不认同的话,你会发现,你觉得某人不好,可能恰好是对他有额外的期待,希望他能照顾你,或者他能一下子识别你的才华,填补我们缺失的感受,但这个期待落空了,就觉得这个人很“坏”了。平心而论,这份期待可能早早就埋在我们心里,正如张东升的期待,早就在原来的家庭里发生了。


第三, 摆脱依赖,主动选择


不接受改变,其实也在期待别人按照我们的剧本出演,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归根到底,这也就是一种孩子的状态。剧中的张东升,虽然已成年,内心何尝不是一个渴望被认可,企求被看见的孩子呢。


当然,所有人都各有不成熟的一面。我们都需要选择,意气用事,用激烈的方式去表达一时的不如意,还是忍受一时的情绪或情感上的不舒服,为自己长远打算?为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负起责任,真正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能帮助自己长远发展的部分。这是一个人主动选择成熟的表现。


第四,多倾听,多阅读,常书写,整合才能全面


我们越能意识化,我们越能自主决定生活。那些“隐秘的角落”并不总是那么轻易被我们发现和知晓。但电视或电影,书籍,能帮我们拓展这些认识。日常生活中带着自己的感受去看剧,看电影,并写下自己受到的触动和感悟,也是很有帮助的。



剧情很丰富,还有很多可以讨论和探索的部分,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愿我们都能直面阴影,朝向阳光!

原创:张佳英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