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给别人贴标签”的认知,正让你变得越来越蠢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时差大叔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隔壁班的老师,是个杀人犯” | 这种认知,正让你变得越来越蠢 

01

“这点儿事情都做不好,你简直就是一个蠢货”


“看看你这审美,好直男呀”


“居然经常泡酒吧,渣女无疑”


“戏精,你接着演”……


这样类似的话,大叔每天都会听到、看见,相信你也不例外。

是的,人们总是习惯对他人进行概括性的评判。不知不觉中,就为他人贴上了“标签”。

无论这些标签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小小的标签必定无法展现出一个人的全貌。

最近,大叔读到一个故事。在英国,有一位传奇人物叫 Stephen Mellor,在人们的标签中,他是一个 “谋杀犯

Stephen 13 岁时因为与辱骂自己的同学打架,被责令退学。

就这样,他爱上了打架斗殴。甚至,在 17 岁时开始贩卖毒品。

后来因为毒品竞争,Stephen 被 John 约架,想要弄清楚,在他们的城镇上,毒品生意到底谁说了算。

悲剧发生了,几个人见面后打作一团,John 被刺了一刀,不幸去世了。

虽然那一刀并不是 Stephen 刺下的,但他同样被控诉谋杀,最后判了刑。那个时候,他才 18 岁。

14 年后,Stephen 出狱了。

当他决定帮助一些 “问题青年”,避免自己受到的教训在他人身上重演时,质疑的声音出现了:

“我怎么能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和一个谋杀犯在一起?”


“他是谋杀犯,这种坏人我可不敢相信……”

面对种种猜忌,Stephen 并未退缩。他表示自己不奢求原谅,但他希望可以帮助一些人,一些本可以过上好生活的 “问题青年”。

最后的结果你们已经猜到了,Stephen 成功了。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可以挽救更多的人,例如他曾经成功说服一位少年没有去参与打架,最后避免了死伤。30 多岁的他,再一次被人们认可


Stephen:左后,与 “问题青年” 一起相处 | 来源:BBC News


是的,Stephen 曾经是 “坏孩子”、“谋杀犯”,但这两个标签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还有着同理心、同情心,为自己的过错感到自责之心。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一位 “育人模范”。

一个标签无法代表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标签可以发生变化,更是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个标签。而且,标签本身或许就并不真实!

但是,当我们给一个人贴上 “蠢货”、“直男”、“渣女”、“戏精”、“谋杀人”…… 这样具有强烈负面指向的标签时,可怕的事情可能就会因此而发生。

02

标签,蒙蔽双眼、带来危害


大叔相信,你一定或多或少知道,给人贴标签有时候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实际上,贴标签可以说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恐怖到一个小小的标签,就可以让一个人走不出精神病院。

一个标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轰动心理学界的历史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 David  Rosenhan。



Rosenhan 教授

Rosenhan 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


  • 如果有人精神健全、神智正常(Sanity),而有人精神不健全、神智不健全(Unsanity),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这些人?


  • 精神科医生真的可以区分出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吗?[4]

这个问题,为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拉开了帷幕。

在1969 年 2 月 6 日,有这样八个人,他们故意五天没洗澡以让身体臭臭的,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头发也弄得乱蓬蓬的,来到不同的医院,到精神科医师那里去看诊。

这八个人中有家庭主妇,有画家,有儿科医生,还有精神疾病专家和心理学家,Rosenhan 教授正是其中一员!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正常人的身份混进精神病院,击垮精神科医生在当时所使用的简易、不科学的诊断标准

他们每个人来到了精神科医师面前,无一例外都重复着同样的话:“我的耳朵不断地听到砰砰砰的声音”,即暗示自己是幻听,听到了本不存在的声音。

不出意料,八位 “正常人” 都被精神科医师诊断为 “患有精神障碍”,都进了疗养院。

当他们一到疗养院的时候,就立刻和工作人员说:“我没有病,我真的没有病,刚刚和医生说的话都是编造的。我只是想做个实验,看看医生会不会判断错误。”

工作人员的内心:我信你个鬼哦。


最终,这群包括心理学家的 “正常人”,不但没有走出疗养院,甚至被关得更久。吃最多的药、打最重的针……

是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心里认定:“这群人病得不轻,满嘴谎话。这不正应了那句话么?喝醉的人都不会说自己喝醉了”。

一个月后,这八个人都陆续承认自己确实患有精神障碍。

承认后,他们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但其实都偷偷扔掉了药,只是每天让自己看上去 “正常” 那么一点儿。

不久后,他们终于成功地离开了疗养院。

大叔猜测,这样的实验 Rosenhan 教授恐怕不会想再做第二次了。

虽然是真真实实的 “正常人”,但因为被贴上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标签,便没有人再相信他们是正常人,没有人相信他们为自己辩解的话。

因为,一个人如果被认定患了某种心理疾病,那么在其他人眼里,他的一切行为看起来都是异常的。


Rosenhan 教授就此撰写的论文《精神病院中的正常人》发在了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引起了心理治疗界的剧烈轰动。

这一篇论文不仅指责了当时精神疾病诊断存在的缺陷(如今的诊断已经更加专业,但贴标签仍然很危险,需要时刻意识到,标签不是全部),更是凸显了贴标签的恐怖

而且,贴标签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更可怕的是,它还会让被贴上某种标签的人表现出与标签对应的行为,即自我验证。

是的,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恶意的标签也不例外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Robert Kraut 教授找来一群人,让他们进行慈善捐款。[3]

对于那些没有捐款的人,一部分被告知:“你不是个慈善的人”。就这样,一些没有捐款的人被贴上了不慈善的标签,而另外一些没有捐款的人则未被贴上这一标签

然后,Robert 教授再一次号召他们捐款。

有趣的事情出现了,那些第一次没有捐款并且被称作是 “不慈善的人”,要比第一次没有捐款但没被贴上不慈善标签的人,在第二次捐款更少

既然我不是慈善的人,那我为什么要捐那么多钱?”

嗯,不慈善的标签让人更加不慈善


这说明,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身上被贴的标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无意中让自己越来越符合标签的说法。

大叔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被贴标签那种不好受的滋味,但为什么贴标签的现象一直如此常见呢?

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各种标签数不胜数,新造的标签层出不穷,已经不再仅仅是 “杀人犯”、“坏学生”、“文静内向” 这种传统标签。

一系列新兴标签,例如,“直男”、“绿茶婊”、“白莲花”、“屌丝”、“渣男/女”、“水军”、“杠精”…… 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话语。

为什么贴标签如此 “受欢迎”?

03 

热衷贴标签的原因,

注定让我们看不到全部的真相

于我们为什么喜欢贴标签,其实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简单来说,贴标签的主要原因,是简单方便,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

其实,在进化心理学中,现如今我们所表现出的很多行为、想法,甚至情绪,都和物种进化有关。[2]

所以,贴标签这种行为可能是 “遗传” 下来的。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高度危险的环境中,周围可能存在着各种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会被伤及性命。

因此,他们要清楚地区分哪些动物是危险而需要躲避的,哪些动物是无害而可以猎杀的。

  • 这样贴上不同标签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分辨出某种动物是否安全,有利于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规避风险或者趋近利益

  • 而且,这不仅可以快速地辨别眼前的形式,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这种判断不需要太动脑子,一切好像就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一样,节省了很多精力

这会让我们的祖先有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处理其他更加复杂的事情,例如策划如何捕杀动物。

这种特别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我们当然是要传承下来的。

虽然现如今我们不需要(也不允许)随便捕杀一些动物,但处于网络时代的今天,每个人的世界里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即使那些人只是出现在电脑、手机的荧幕上。

这些信息远远超过了以往,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那大脑估计就会受不了罢工了。

所以,贴标签这件事,好像停不下来。

  • 通过贴标签,我们可以快速地把人和事物进行分类,识别出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模式,这样有利于快速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 快速贴上一个标签,也可以减少大脑对信息的深入加工,让大脑更加轻松。


正因为简单轻松,我们热衷于贴标签。


但轻松的代价是,标签或许并不可靠、准确。

我们可能都有过给人贴标签的经历,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标签的产生是源自那个人身上的某个很明显的特点,让人一眼就能够识别出来。

例如,进过监狱的人,那很明显,做坏事的人才会进监狱,所以我们会贴上一个 “坏人” 的标签;

不好好学习的人,毫无意外贴上 “坏学生” 的标签;

谈过多次恋爱的少男少女,那一定很 “渣” 了,“渣男渣女” 的标签不可避免……

发现问题了吗?


是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贴的标签都是根据一个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或者概率来进行的

虽然标签可以让我们快速地识别、区分一些人和事,但有些时候,标签或许可以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某一特点,但却掩盖了其他的光芒,而另外一些时候,标签可能彻彻底底就是自己的偏见与刻板印象

这样的后果就是,被贴上标签的人,可能承受着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与痛苦,忍受着外界给自己带来的不明所以的伤害

 04 

如何正确对待贴标签这件事?

贴标签这件事,事情虽小,但影响很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很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无意中成为了暴利的始作俑者。

所以,大叔根据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总结了关于贴标签的几点 “法则”,希望可以让你正确对待贴标签这件事。

  • 1. 恶意标签需谨慎,多元标签更真实

有些标签,带着明显的恶意倾向。

人类实验室曾经拍过这样一个节目,邀请了三位嘉宾。除了他们,还有 20 位带上面具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匿名人群。[1]

这三位嘉宾中,有一位全身都是纹身的男性,他对自己的描述是:“可能是性格原因,平时话不多不会拐弯抹角、性子比较直

一位 cos 游戏人物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描述是:“我平常喜欢动漫cos 各种动漫角色,今天 cos 的王者荣耀里的貂蝉”;


还有一位穿着有些性感暴露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描述是:“单身,因为工作原因,经常白天睡觉、晚上工作”。


接下来,20 位匿名人群对分别对这三位嘉宾进行评价。其实都是很简短的评价,贴上一个小标签。

我们来看看,这三位嘉宾都会被贴上怎样的标签。

第一位,全身都是纹身的那位男性,“瘾君子”、“暴力狂”……

第二位,穿着有些性感暴露的女性,“交际花”、“心机婊”……


第三位,cos 游戏角色的女性,“脑残”、“绿茶婊”……


一个个小小的标签,却好似巨石般,压在三位嘉宾的身上、心里,令他们难以承受。

原本还抱持着大家会理解的心态,可眼前的各种标签让他们坠入了深渊。

他们无法忍受继续待在这个舞台,cos 游戏角色的小姐姐,满怀委屈地离开了现场。

事后回忆起来,他们觉得:“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抑制当时的情绪”、“就像一把刀一样扎在心上”……

是的,这些我们平时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看见的标签,无形中伤害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所以,大叔是希望我们要谨慎对待那些充满恶意的标签,因为一个标签不仅无法全面地描述一个人,而且标签本身或许就并不准确

关于这三位嘉宾,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全身都是纹身的小伙子,是一位纹身师。他平时喜欢和朋友一起做些好吃的,也会做一些义工帮助那些流浪狗,同时也在养小动物。他并不是一位暴力狂


穿着有些暴露、白天休息晚上工作的小姐姐,其实是一位夜间看护。平时比较喜欢穿衣打扮,因为她觉得,如果未来那个他来了,自己可以不至于太狼狈。她并不是交际花或心机婊


而 cos 有些角色的小姐姐,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很喜欢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复杂的圈子。她纯真善良,不是 “脑残”只是喜欢 cos 罢了。


简单的信息无法让我们做出全面真实的判断,仅仅凭借一个形象、一个典型的特征,很难直接定位出这个人的 “本质”。

而且,如果以某一群体的部分不和谐的现象,例如二次元圈有小部分群体很乱,来判断这个群体所有的人,那是很不负责任的。

大叔始终相信,我们无法把部分乱象看做整个群体的原罪。

因此,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只是根据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再通过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来给他们贴上苍白的标签,那么带来的可能只有误解和伤害

所以,大叔会特别强调 “多元化的标签”,多方面了解后,才能做出最终的一点判断。

就像一个人被诊断为抑郁症,他身上的标签不仅仅有抑郁症,还有善良、有坚强……

  • 2. 善意标签常利用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慈善捐款的实验吗?


那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人们被贴上 “不是慈善的人” 标签时,他们在第二次捐款时,捐的数量更少。[3]

其实,那个实验大叔只介绍了一半。

另外一半是,那些在第一次慈善募捐时捐了钱的人,一部分被贴上了 “你是慈善的人” 标签,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没有收到任何相关信息。

结果,在第二次捐款时,被贴上慈善标签的人,要比那些第一次捐款但没被贴上这样标签的人,捐出了更多的钱。

看吧,善意的、正向的标签,会让人做出更符合这个标签的行为,将这一标签放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看到他人的一些优点、长处,并且说出来,给他们贴一贴,例如:“你好勤劳呀”、“你的手真巧”、“你是个努力奋进的孩子”……,会激发他们变得更好哦。

写在最后 

现在的你和我,可能不会再快速地给他人贴标签、下定义了。

但如果我们自己,被别人贴恶意标签,甚至自己给自己贴恶意标签,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全面分析自己不要因为别人或自己的一个恶意标签,就对自己全盘否定

虽然有的时候爱自己很难,但还是请你给自己一点时间与机会,认认真真看看自己。

另外,大叔也发现,有些标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限制

例如,大叔认为是自己是个内向的人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

但实际上,已经有大量心理学研究证实,我们的性格并不是绝对的,几乎每个人都既有内向的部分,也有外向的部分。

甚至,我们的性格是自由的,可以在特定情形下,主动从内向滑到外向

所以,如果把自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而忽视了其他的特性,那么很可能会受到限制,无法在公共演讲上好好表现、无法愉快地与他人打交道……

不随意给别人贴标签,同时也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一个简单的标签,永远都无法诠释一个复杂的人。


最后,如果你觉得身上从各方来的“标签”,让你迷失、让你困扰、让你的幸福感受到了影响,那么,你或许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重新发现真正的自己。

心理咨询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在壹心理咨询平台上,匹配到适合你的咨询师,为你提供专业、稳定、接纳的环境,在自我体验和察觉互动中,产生新的体验,让你拓展对自我的觉察、纠正消极的自我对话、用不同角度解读身上的“标签”。

让改变发生在你的心理和身体上。

 —The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人类实验室:假如把网络暴力具象到现实.
[2] 巴斯, 哲宏, 倩, & 晏. (2007). 进化心理学 : 心理的新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Kraut, R. E. (1973). Effects of social labeling on giving to char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6), 551-562.
[4] Rosenhan, D. L. (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Science, 179(4070), 250-258.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鲸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