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应对疫情下的中高考|家长的问题

文: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来源: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因为疫情的缘故,中高考计划发生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多少受到了影响,家长的态度也变得尤为重要。

以往的研究已指出了家长在参与孩子学习时存在的几个问题:张皓辰和秦雪征(2019)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近3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赵芳和赵烨烨(2005)基于对南京市多所初高中学校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给予过高期待;龚婧等人(2018)基于CFPS的2016年的数据,也研究了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过高期待的问题。

 所以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家长们更得注意这三个问题:对孩子缺乏关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这几个问题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对孩子缺少关注

首先,缺乏关注的问题。剧中的季杨杨便是很好的例子,父母一直因为工作而很少陪伴他,导致了他桀骜叛逆的性格,学习成绩也很差;但是幸运的是,后来父母回到他的身边,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许多矛盾摩擦,好在父母逐渐走进他的生活,彼此之间矛盾逐渐减少,他也慢慢努力起来。

相比之下,剧中的林磊儿没有这么幸运,尽管他的学习很好,也有后来姨母一家的关爱,但是他的内心仍然是孤独而自卑的。

根据Maccoby和Martin提出的四种教养方式模型,这种不关注的态度属于忽视型,既缺乏要求和限制,也很少有鼓励和支持(引自张皓辰, 秦雪征,  2019)。也许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认为只要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至于学习就看孩子自己,所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过问;也许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教导孩子的学习,便将孩子的学习都交给学校,自己也很少过问。但是,家长的忽视,也许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从而放弃对学习的兴趣;又或许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通过学习上的糟糕结果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经过对四种教养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统计学分析,张皓辰和秦雪征(2019)发现,权威型(有要求,有鼓励)的教养方式能带来最好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型对学习成绩是最不利的。此外,研究者也发现,与无要求、无反应相比,家长给孩子设置更高的要求,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可以明显地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而且,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也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只关注学习成绩


其次,只关注学习成绩的问题。剧中方一凡的妈妈可谓是对他的学习操碎了心,也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与方一凡产生了许多矛盾。好在他的妈妈是张弛有度的,对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再加上还有一位开明的爸爸在二人之间协调,家庭氛围融洽,方一凡也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但是很多孩子便不那么幸运了,正如2016年高考作文中的漫画中的第一个孩子,家长在孩子取得满分时很亲切,但是在孩子分数下降后便批评指责,没有关注原因,更没有关注孩子的感受,这会让孩子很难过,因为家长看中的只是结果,甚至不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又比如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但大多是关于学科学习的,这也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甚至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熊雅清, 2019)。

 Grolnick,W.S.(1994)曾提出并验证了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三维模型:行为、情感、认知。行为层面是指家长做出行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业教育中,比如辅导孩子功课,参加家长会等。情感层面是指家长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比如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上的情绪表现,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等。认知层面是指家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向学生提供书籍,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等(引自李朝欣,2019)。

黄小瑞和安桂清(2018)分析了家长的不同参与类型与孩子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当家长对孩子的课业、情感都有支持时,孩子的学习成绩最好;并且,相比于课业上的投入,家长在情感上的投入更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整体看来,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平时的课业辅导外,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情感上的支持。

 过高的期待

最后,过高期待的问题。剧中乔英子的妈妈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尽管英子的学习很好,但是妈妈的高期望使她承受了很沉重的压力,甚至因此患上中度抑郁症。高期望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尚且有如此负面影响,那么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呢,这份压力只会更大。面对遥远的目标,经过多次的失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被磨灭。有些家长甚至经常提及“别人家的孩子”,这更是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刘泓洋, 2018)。

 对于期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并在师生关系中得以证明:如果老师对学生有更高的智力期望,他们就会以更友好、更多的鼓励方式来对待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有利影响。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期待也会产生期待效应(赵芳,赵烨烨, 2005)。

众多研究表明,只有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在一定范围时,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发展。龚婧等(2018)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当父母期待孩子取得满分成绩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相反,当父母只是期待孩子取得好成绩,并未追求满分时,孩子反而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做到百分百的完美,对于孩子的期待,最好的标准便是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儿童在他人的指导或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部分,而二者之间的区域便称为“最近发展区”。对于这点,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家长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再给予孩子相应的期待与支持,逐步引导孩子积极学习。

最后说两句


陪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建议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家长不能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情绪情感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要适当,根据孩子的能力逐步引导,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

希望所有考生能取得优异成绩,也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有效陪考!

参考文献:
候利兵. (2019).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大学.
李朝欣. (2019). 家长参与对中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张皓辰,秦雪征. (2019).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财经研究.第 45卷, 第2期.
刘泓洋. (2018). “别家孩子”信息对中学生自尊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
赵芳, 赵烨烨. (2005). 父母的过高期待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青年研究. 2005年08期 第11-19页
龚婧, 卢正天, 孟静怡. (2018). 父母期望越高, 子女成绩越好吗——基于CFPS (2016) 数据的实证分析.上海教育科研. 2018,(11),11-16
熊雅清. (2019). 父母对子女学习品质的关注、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黄小瑞,安桂清. (2018). 家长参与类型与儿童学习结果的关系.学前教育研究.2018,(11),40-49
作者简介: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期作者:钟香霞,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