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穷成这样了,我为什么还在做心理咨询师?

作者:曾旻
来源:壹心理学院Pro(ID:yixinlicia)

01

佘炤灼

正在努力修通贫穷和自恋的心理咨询师

好吃宫保鸡丁的心理咨询硕士

个案经验300+,团体经验200+小时


我在好几家高校做兼职咨询,我发现每个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条件都很不一样。所谓「心理咨询师很穷」,其实大家“穷”得不一样。的确,大多数新手咨询师都不挣钱,甚至要大笔大笔地亏钱,但其实有不少人不缺钱。在不同的咨询圈子里,我见到有些人是开着公司,当着大老板,然后兼职到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又或者,她们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有非常强力的后盾支持着。而另一种人,像我这样是真穷,没有收入、没有存款,咨询维持生活很勉强。


那是什么让我可以勇敢去闯咨询,这个可能比玩单反还烧钱的行业呢。我觉得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小时候家境的富足,让我感觉到想要被满足的都被满足了。


我家属于家道中落的那种,很小的时候家庭条件还是非常好的,在我9岁前,父母是下海经商的第一波人,那时候我就全国各地到处玩。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很小的时候,就拥有同龄小伙伴都没有的玩具:一个带有电动马达,真的可以变身的变形金刚。在当时的朋友圈子里,我没有发现有过同款。那时候我的成绩也很好。这一切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无限乐观。可能现在我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迷之乐观也来源于此吧。



我现在几所高校兼职都几乎没有多少报酬,有4个固定的社会来访,一个月下来固定收入可能有2300元,加上一些不稳定的撰稿收入,一个月可能也就4000块左右的收入吧。在北京这所城市,生活还是非常艰难的。我现在和朋友合租,所以是1200元一个月的房租,400元一次的督导,每个月见2次。这些基本费用就已经花掉了我几乎所有的固定收入。


我记得有一次,我爸问我:“微信里有钱没有?转2000块给我。”我不知道他那么急着要钱做什么,可当时我只能告诉他,我真的没有钱。半个多月之后,我爸给我打了1万块钱。那一刻我虽然欣然接受了,但也很内疚。家人每月都会问我还有没有钱花,但作为一个即将30岁的男人,内心里还是不希望向家里伸手的。


要说“小时候被满足的感觉”是支撑我现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原因,多少我能意识到这是一种扭曲的感觉,现在的生活处境,内心的各种欲望并不是想满足就能够被满足。现在的我,点个外卖,20块钱都心疼,想要吃肉,就只能自己做宫保鸡丁,以前从来不做饭的我,现在清楚地知道各种食材的价格。



可是,是什么依然能够支持现在的我,能够坚持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呢?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内心里非常深的情感体验,哪怕那些感受是酸的、苦的,也让我感觉到一种特别鲜明的活着的感觉。和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有深的情感触碰,这才是真的活着。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在当地的一家电台工作过一阵。你知道,电台所面对的听众,和心理咨询的来访有相似的求助动力,可是在我们那样的三线城市,电台的来电大多数是工人,收入不高,所以只能通过给电台致电的方式来寻求安慰。可是,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的重复。很多时候,活干完了,我还需要继续坐班,只能那样无聊地待在工位上,感觉异常空虚。同事之间,也没有很深的交流,和对于如何帮助来电者的思索,那种孤独和空虚令人难以接受。


现在我在北京的高校兼职,北京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你面对的都是全国各地而来,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在咨询室里向你倾诉那些困扰,不论是失败、受挫、痛苦还是失望,都因为那些事情是他们生命力倾注的地方,对他们来说,那些事情给他们最强烈的生命意义,所以才会因为受挫而感觉苦恼。你真的能够看到,他们为那些困扰的事情,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正是因为这样,当你陪伴他们一同看到改变和成长,就会感到振奋人心,就好像一颗种子慢慢发芽,破茧而出的过程。你见证着这个过程,虽然那不完全是你的功劳,但是你参与这个过程,你会感觉它是伟大的


我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因为焦虑而寻求帮助,Ta把很多很多内心深处的体验告诉我,在咨询室里发生的一切,让Ta开始相信自己并不是奇怪的、不可接受的。于是,Ta产生了很大的改变,Ta和父母开始讲一些从来没讲的事情。这让Ta产生了更多的力量感和掌控感,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和父母的关系,所以也能够改变令自己焦虑的事情。


这些来访者常常令我感动,他们有如此的动力去改变,去成长。更令我感动的是,我在咨询室里能够被如此充分地信任,他们会把从来没有和父母讲过的事情、内心最隐秘的感受,向我倾诉。


很多时候,不仅我在满足来访者的需要,促进他们改变。他们也在满足我的需要,驱散我的孤独和空虚,让我感动、感到被信任,这是令我有非常鲜明地活着的感觉。同时,我看到那么多悲惨的童年故事,我对于自己的童年也多了许多接纳,对于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许多新的更有弹性的信念和看法。这是我一直收费低价的原因之一,我感觉到和来访的工作让我收获那么多,我不忍心收他们很多钱。而另一个情结,也是来自电台的工作经历,我想帮助那些只付得起低价的人们。


所以,为什么都穷成这样了,还在做心理咨询师——因为想要活得真实而鲜明。而活得真实而鲜明,让我对咨询不忍心收高价,从而维持了当下的贫穷。


这似乎是一个循环。苦笑。

02


曾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硕士

互联网工作挣钱,心理咨询花钱的兼职咨询师

个案经验300+,接受督导100+小时

 

2016年我在北京一所高校做实习心理咨询师,在读硕士的我要躲着导师的追杀,避免让导师发现,我花费了太多经历在科研之外的事情上。那时我对导师的态度是极其害怕的,甚至一见到都会产生浑身冒汗的躯体反应。不仅是导师,我发现那时的我,面对任何权威,都感觉到无比恐惧和担忧。


在大学里做心理咨询,学生总会自然地把咨询师摆在老师的位置上,大多数来访者都会叫我“老师”。那时候,“老师”那个称谓让我极其不适,仿佛我被摆在了那个权威的位置上,要掌控和左右对方的人生——就像在我的生活里,我感受到的那些权威一样。我不喜欢那个位置。


所以,每当同学们在咨询室里问我,“老师,我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些许紧张和焦虑。有一次,我和督导师讨论这个议题,我问她,当同学要求我们提供建议,甚至希望我荐书的时候,要怎么办?


督导师告诉我:你知道咨询师的位置,可是你感觉不太确定该怎么去做。于是你向我寻求建议。这仿佛就是你的来访者对你所做的事情一样。督导师的提醒,让我发现了其中的“平行关系”——我在用来访者对待我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我的督导师。


这种“平行关系”无处不在。因为十分惧怕权威,在督导的过程中,我也时刻担心督导师的评价和指责,于是我忽视了来访的学生,他们可能对咨询师权威的惧怕。当有同学弱弱地向我反馈“我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和你说,我觉得还是自己去解决比较好”的时候,我不太能够觉察其中的担忧和害怕。



不久之后,我终于也向督导师表达了类似的情感,我告诉她:“我好想逃离这里,不要再见到你,我感觉好像随时都可能被你批判和指责。”对于随后发生的事情,我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我唯一记得、一直无法忘却的一句话是,督导师告诉我:“你作为咨询师的成长,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权威的形象在我内心里变得亲切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权威的关系中,不是他们在指责或掌控,而我也能够影响和改变这个关系,我的成长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从那天起,我面对导师也变得不那么恐慌,尽管他依然会时不时责骂你不够努力,但是我看到的,是他对于我在科研工作上的期待和希冀——我在科研上的成长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从此之后,我体会到,在任何关系中,“我”都是重要的。这种“我很重要”的感觉,在我日后面对很多关系时,都少了恐慌和焦虑


我觉得,这是多少钱都很难换来的体验。也是想要把这种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至今还在坚持心理咨询这门职业。

03


冼艺哲

香港大学社工与婚姻家庭治疗硕士

个案经验4000+小时


其实谈到穷,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诸多难处,穷可能只是其中一点,心理咨询师还有不为人知的许多难处。


首当其冲的是对来访者的准确评估非常不容易。因为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陌生人,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可能合适,但更多时候往往不能恰当解释面前的这个人。有时候不仅是新的来访,同样的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随时都需要调整工作的方案和计划。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性,我们很容易因为自身的价值观,而无法很好地理解来访者的诉求、语言风格和内心体验。


其次,我感觉咨询中的另一个难处是,我们在咨询师的角色上始终要问:这是来访者需要的吗?来访者经济上能否承担这样的咨询?这种反复的扪心自问,会让我一想到来访者承受到的种种精神压力,还需要掏钱为此求助时,就于心不忍。这会令我对咨询服务和心理帮助两种位置上惴惴不安。


第三个我感觉到的难处是,咨询关系是一种非常深度的关系,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会深入到很深的情感体验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清楚地觉察到,越是亲密的关系,沟通中的情绪张力越强烈,也越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相比于朋友之间,我们更容易和恋人与父母产生激烈的争吵。所以,常常投入到那些深度的关系中,是一件容易令人情感耗竭的事情。



那为什么在这么困难的处境中,我依然要坚持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呢?


我发现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我见到不少研究生同学,同门的师弟师妹,他们都在这条路上探索了一段旅程之后,放弃了前行。因为,咨询师确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有时候,我们很努力地去靠近来访,尝试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可是谁也无法避免,有些来访者一坐下来就diss你的专业水平和咨询能力。这种时刻,挫败感非常强烈。


但是面对这些挑战,让我有机会面对这些挫败的情境,和令我感觉挫败的人,会不断激励我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很多年前,有一位声称自己有拖延症的个案,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常常给自己定很多计划和安排,却总是半途而废,没有一个计划能够坚持下来。这令他感到强烈的挫败感,不断地否定自己。


当时我的经验还不是非常丰富,在访谈中不断地进行动机评估。来访者原本的求助动机是很强的,非常希望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可是,面对不断地被询问改变的动机,他开始感觉到非常地不适,就好像过去被父母Push着去做各种事情。那种被推动着,要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感受,令他非常难受,感觉自己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时刻要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自己是否也常常在意他人的期待,是否也因为被动而感觉到对做事的抵抗和拖延。于是,我开始慢慢地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拖延做事。因为,一路上我们都太忽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全然地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了。


咨询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件遵循自己内心需要的事业。可能我们一辈子都需要考虑的议题,就是如何平衡内在需要和外部期待。就像咨询师可能一直都要平衡,让自己“不那么穷”和让自己“内在舒适”之间的小小矛盾吧。

04


陈曦

喜欢让潜意识飞一会儿的心理咨询师

个案经验3500+,团体经验300+小时

今年我30岁,马上31岁,这是我接个案的第七年,不算科班出生的我,职业生涯算是顺利。


因为抱着一腔热血,我在二十三四岁时开始接个案,当时我觉得这个梦想实现的太容易了,有些得意。然而现实是啪啪打脸的。生意惨淡的时候,一天呆在咨询室里接不到一个来访者,那也意味着我没有富余的钱去参加更好的,当然也更昂贵的心理咨询培训课程。


伴随着这样感受的同时,还要眼巴巴的忍受着这样的事实——自己四五年学习所积累下的知识与经验,原来抵不过有着某名号的医生转行的咨询师,或者是年长一些才入行的咨询师的声音。在那样的时候,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信仰和热爱是非常经受考验的。伴随着强烈的自我怀疑的,我很防御性地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自己这么年轻,在专业水平上有所空缺很正常。



直到选择离开最初那个平台。也许是验证了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离开后三四年,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让那些曾经觉得自己幼稚的人,开始说你真棒,并向自己请教,这时候,我才觉得老娘终于翻身了。暗自窃喜中,只有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经历多少辛酸,才得到这来之不易的一句肯定。


开始了自由执业的生涯,头半年是异常是辛苦和焦虑的。当自己从一个相对稳当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需要面对的,是跑不掉的各种费用:培训费、督导费、个人体验费等等,最令朋友们可能想不到的是,我们要自己交社保。


精神层面,再也没有一个集体,可以互相吐槽工作压力;不再过朝九晚五,有着节假日的生活;没有时间陪伴恋人……


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上,需要稳定的来访者,咨询一个个案写上两小时的督导报告,剩下的时间就在学习,啃书本。不断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就是:熬过去,挺住,会好的。


其实,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这么苦还坚持这么久,现在反思起来,答案很简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在咨询中,我和人类的孤单,痛苦,喜乐,真实相遇。当自己陪伴着每一个人成长到离开自己,经历着来访者对你的考验,情感的联结,再到分离的悲伤。


每一个人都在告诉你,Ta独一无二的故事。其中,有人类共同的情感,也有独特的视角。我发现一切和当初所希冀的竟然都没变。我并不穷困,因为这条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富足!当经历过困苦,才能更好地、更平静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