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痛彻心扉的故事,有多少是自己导演的成分

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原文标题:那些痛彻心扉的故事,有多少是自己导演的成分丨周梵

今天,我将以问答的情景形式,为大家分享和剖析,为什么你曾经的痛苦总挥之不去?为什么想迈出改变和成长的那一步对于你来说,就那么难呢?


-01-


问:为什么我一想到过去,就会情绪爆炸,内在失控?

答:前几年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主,她和先生的关系非常不好,包括和孩子关系也不太好,她总觉得伴侣不理解她,不够心疼她,孩子和她一点也不亲密。当时她整个人的状态都是萎缩和低沉的。我问她你觉得是什么阻隔了你们的关系?

她低着眉头有些愤怒的说:

主要是我婆婆,都是因为她

她讲到婆婆的时候,声泪俱下。

她委屈万分的控诉,她在坐月子的时候婆婆对她有多么的不好,婆婆给她做的饭菜有多粗糙,月子里还让她干活。当她去给自己煮一点粥的时候,她发现婆婆给她用的锅不仅破还生满了绣。

我惊讶于这个细节她描述的如此细致和清晰。

而她的儿子那个时候已经上初中14岁了,也就是说她说的那些在她坐月子期间发生的故事都是在14年前

她坐在那里的状态很像我线下课让大家做坏妈妈比赛时那些同学的状态,可以一秒就进入到曾经的情绪当中。

然后当时我就提醒她,我告诉她:

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但当你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就像是在讲昨天的故事一样。

我相信在过去这么多年间,你大概不止一次地反复的去回想那个场景,回想那个画面,所以今天你在描述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到如此的历历在目,做到如此清晰和有现实感。

其实在我的工作坊里面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在做练习的时候,学员描述了一个当年他爸爸打他的故事,当讲他爸爸打他的时候,他的整个身体都在发抖,然后哭的不能自己,一秒钟就陷入到情绪当中,然后全场的气氛完全就进入到一个既恐惧又悲伤的情境氛围里。

当时我提醒他,让他回来,回到这个空间,回到这个现场。

那个事情已经发生20多年了,但是那样的一个故事却不断地被他带回来,他也在不断的重温那份曾经的感觉和情绪。

当我们每一次去回想它的时候,我们每一次去讲那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每一次回忆,每一次在讲述这个故事,每一次在脑子里面让画面再次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做一件事情:

就是我们把很多年前故事的情绪把它做了一个复制的动作,然后粘贴到当下你的场景中,当下的时刻和环境中。


然后你不断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你会不断的复制调取那时的情绪,渲染到你接下来生活的时时刻刻当中,而这个过程我们往往是没有觉知的。

其实这也是我非常想提醒大家的,就是伤害在那一次就已经够了,但是我们自己却无意识的在反复的加深伤害。

如果说第一次的伤害纯粹是因为外部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那么后面的回味咀嚼,包括在头脑里面的演绎、回想、沉浸这些其实是我们自己可以去选择的。

当我们让那些感受不断反刍,相当于把曾经发生过一次事件中的负面感受不断复制,然后粘贴到我们接下来的生活中。

而每一次粘贴,都把那种状态和情绪污染到我们接下来的生活中,而很多人是没有能把历史中的那些情绪之水阻隔在那时那刻,放下卷闸门阻隔保护当下生活的能力的,绝大多数情况,那些情绪顺着我们毫无训练过的意识顺着时间之河流进入新的时刻,新的关系中,有些甚至还被加料渲染过。

所以很多人会无意识陷入到某种宿命的轮回里,类似的故事,类似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发生,发生时我们能选择的似乎很有限,要么忍受压抑,要么爆发割裂。

但在这些剧烈情绪的事件出现,或不得不艰难的要面临是“分”还是”留”的选择时,也许可以先试着不急着问”我该怎么选?”、”我该怎么办?”,而是问问自己究竟是怎样的模式才会带我们来到这一刻。

借用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来说:

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学会清理掉历史中的那些前尘往事恩怨纠葛,好好去面对,去转化再放下。然后轻装上阵,带着新的自己去面对未来。

-02-


问:为什么当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生活中那些该去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会无意识的去找外在的归因,并合理化它?

答:这个也是我们观察大家的疑惑中比较常见的,为什么我们在不愿意去成长,或者是面对生活中那些该去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去原生家庭找原因?

其实很多人或者是说人性中有一个很大的弱点,或者是叫是受害者模式

很多时候,当我们无法面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意愿解决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向外去归因。

只是说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文化的背景的不同,我们向外归因普遍的习惯性会不一样。

比方说在我的父母那一代,包括在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他们也会有受害者的情节,他们受害者的情节是什么?

就是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归因到美帝归因到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学政治课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内容,现在其实都没有了,其实它是以整个时代的文化性为主的。

然后到了我的父母的这一代,他们常常比较容易归因的就是时代,我经常会听到我的父母说没有出生在一个好时代,好羡慕你们,你们的出生的时候就是好,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赶上好时候。


但是你会发现每一代都有精英,每一代都有成长突破自己圈层的典范,每一代人也都能找到好像一个很共性的不可动摇的客观原因,来为自己的不愿意去面对和成长,找到一个好像看上去很客观的理由。

从美帝归因到时代,在从时代归因到原生家庭,当我们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归因到原生家庭好像是一个看上去更合理、更客观的理由。

当然其实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很合理、很客观,就好像父母对于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归因。

比方说每一代人当孩子和父母关系不够亲密,当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出现隔离的时候,父母绝大多数不会去向内看,问问自己:

  • 是不是我对待,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

  • 是不是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需要去成长去学习?

  • 是不是我的性格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孩子?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是去反思和反省,而不是自责和愧疚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两点,而是习惯性的把反思和自责混淆在一起。

如果每次反思自己都顺便攻击自己一通能量下降,我们的潜意识一定会极力避免自我反思,就会习惯性进入逃避或者迁怒他人他物的状态,把所有的责任都向外归因。

比如,我们会发现,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

70年代的大多数父母归因到电视机上;到了80年代就会归到电子游戏上;然后到了90年代就会归因到上网,都是网络惹的祸,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到00后又归因到抖音手游等等。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人,不管是父母和孩子,不管是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他们都会找到外在的归因,只要自己愿意,都能够找到那些看似足够客观和合情合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敢面对,找到足够的解释。

把自己的恐惧和自己的这种逃避合理化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模式,其实这种合理化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断的练习训练和发展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识身边这样的一些人,就是他们有一套非常逻辑缜密的像铜墙铁壁一样的这种信念系统?

来解释他的生活为什么不好,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一定是跟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一定有一大堆合理、客观的外部原因,系统性的原因社会性的原因体制性的原因,各方面经济性的原因,他用这铜墙铁壁一般封闭的逻辑系统,来为他的当下一些不理想的事情和状态合理化。

这种缜密的思维和逻辑,也真是属于合理化领域的大师级的人物了,但是其实在这个合理化的过程,他们也是需要花很多注意力不断的练习加固的,只是他们把学习和成长的动能用错了。

他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用在了如自圆其说上,如何去更好的合理化自己,而不是用在突破自己,去成长的正向突围上。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可以重新选择的,跳出来换一个视角看待自己。

因为事实证明你用来正向改变消耗掉的力量,一点也不会比以前对外归因和抓取更多。

在另一方面,学会跳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等于自己就不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依然知道自己完美,依然可爱无敌,依然光芒万丈。

对自己的爱并不会让自己固步自封,而是会让自己更有成长的动力,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松弛的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不足或缺陷,才有可能想到方法去修复或者改善。


不然你就只会不断的试图逃避自己的问题,因为每次正视自己的问题就是一连串的自我攻击自我否认:

“我是个糟糕的人”


“我是个失败的人”


“这一切都怪我,我把所有的事都搞砸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只能在回避自己和摧毁自己的缝隙中艰难前行。

我想也许从现在开始,你还可以找到第三条路,一条更为宽广的路,爱自己,直面自己,探索自己,扩展自己的路

-END-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排版:小鲸鱼 soon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