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害怕情绪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文:王玺
来源:王玺心理空间(ID:wangxixinli)

朋友去某地出差,晚餐时打来电话,告诉我请他吃饭的人席间谈到了我,让我猜猜他是谁。

我有些惊讶。离开上一份工作已经11年了,没想到还被人记得和谈论。


被人记住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愿望。多年前原单位同事告诉我,他们去探望某退休领导时,已经老年痴呆、谁都不认得的老领导,竟然清清楚楚提到我的名字,关心我的近况,甚至还询问我老家人的情况。


同事告诉我的时候,我心里很感动,也很开心。老领导记得我,代表了某种肯定和认可。


朋友把谜底揭开,请他吃饭的人是我当年工作中经常打交道的人,也是个领导。接下来自然是彼此的热情问候,那个领导说:XX说你当心理咨询师了,我有点惊讶,真是没想到啊。

我问他为何惊讶,他说:记得有一年我们一起喝酒,本来你挺开心的,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电话,你当时脸色就变了,很难过的样子……听XX说你现在从事心理工作,我就想你这么脆弱,怎么能当心理咨询师呢?


我被他的话惊到了:你觉得什么人能当心理咨询师呢?


他说:可能没什么情绪的吧。


我说:如果一个人知道父亲病重还不难过,那样正常吗?


他有点尴尬,赶紧转移了话题。

事后想想,我当时的表达虽然温和,但心里并不舒服。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父亲病重还不难过,要么是圣人,要么不是人。

很多人视情绪为洪水猛兽。


一位来访者跟我说:我老公说他很痛苦、很失落,我特别生气,特别不能理解,他一跟我说我就骂他。


我问她为何如此生气。


她说:因为他犯错误了,而且那个错误足以毁了他的人生。他一直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我说:他为这个错误付出了惨重代价,感到痛苦是很自然的反应啊。


她惊讶地看着我:这怎么能是自然的反应呢。是他自己犯了错,自己就该承担这个后果,为什么还痛苦失落呢,我实在难以理解。

我说:你的意思是,他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但不应该出来这么多情绪?


她说:是的。其实我接受他这件事的后果,但无法接受他的情绪。平时我都要求自己不要有情绪,当他有情绪的时候,我觉得我都快要疯了。

我好奇她为何要求自己不要有情绪。

她说小时候,每当她做错什么事或者考试考砸了,父母打骂她,她会哭,但她越哭,父母打骂得越凶:你还有脸哭,再哭打死你……你怎么不去死啊?


对她来说,流露悲伤、痛苦等情绪,是一件危险、羞耻且会被惩罚的事情。她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也拒绝接受他人的情绪。


很多父母害怕面对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当他们把孩子的情绪与自己挂钩的时候。孩子高兴,父母也高兴;孩子难受或者不高兴,父母会更难受,甚至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了孩子的痛苦。


孩子从父母表现里捕捉到的是:高兴是对父母的肯定,悲伤是对父母的否定。我可以高兴,但不能悲伤。


为了讨好父母,孩子会隐藏自己真实的但父母不接受的情绪,比如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等等。长年累月压抑的结果,是孩子习惯了凡事报喜不报忧,也习惯了自我攻击,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或者以生病的方式来表达。



这几天,满屏都是河南省济源市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的新闻(霸道书记很快就被免职),此事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是挨打的秘书长是否应该打回去。


事实上秘书长受此大辱,既没有当场打回去,也没有报警,给书记留足了面子。没想到书记不依不饶,第二天还跑到秘书长兼职的济源示范区管委会调研,并在会议上强调、震慑:有些人良心大大的坏了、打牌还知道有大小王……


被一连串打击搞得心力交瘁的秘书长诱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医治疗。住院期间,慑于书记的淫威,没有人敢去探望他。出院后带病工作的他,还要接受纪委的不断谈话。身心受损又被孤立的秘书长,最后无法坚持正常工作,在家休养,连带家人也陷入惊恐之中。


秘书长病倒的主因是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受此羞辱,他不仅没有发作,事后还从自身找原因,责怪自己:如果我当时态度再好一点,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他想不到的是,如果当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回击对方一耳光,可能病倒的就不是自己,而是书记大人了。


从身心健康角度看,一记耳光的代价太大了。


耳光打在脸上,是有形的伤害,瞬间的疼痛很快就会过去,但无形的创伤却会留在被打者心里,这个创伤有多深,对被打者的影响有多久,真的难以想象。


不能直接表达情绪的人,往往擅长隐形攻击。或者情绪在某个点上集中爆发,直接导致毁灭性的结果。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威力都远远大过直接表达情绪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一些鸡汤文大力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掌控不了情绪,就掌控不了人生;管理不好情绪你就输了,情绪好,一切才会变好……

凡此种种,都在暗示控制不好情绪可能会有的危害。

咨询中总有人说:怎么才能让我情绪变好?如果我的情绪能调整好,其他的事情就都不是事儿了。


还有人说,成年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把自己修炼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境界。把轻易不流露情绪、喜怒不形于色,视为成年人的标志。


一位来访者说,遇到神情木然的扑克牌脸的人,自己会有点害怕,会本能地想要躲避,因为不知道他(她)真实的面目是什么,不知道他(她)会在什么时候爆发。


一些在咨询中流泪的人,会一边哭一边说:对不起,我怎么哭了呢?


其实能哭出来的人是很勇敢的。


最令人心疼的是微笑型抑郁者,即使在谈论悲伤的事情,他们也保持着习惯性的微笑。有时明明黯然神伤,快要落泪,脸上的笑意还在。那个笑在我看来,比哭还难受。


离真情实感越远的人,内心隐藏的痛苦越多。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里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他表达的意思是,那些看似和善、不流露情绪的人,可能会用更隐蔽的方式攻击你,比如拖延、故意把事情搞砸、在背后捅刀子。


谈情绪色变的人,喜欢把“不要生气”、“放下痛苦”当作口头禅,以此来安慰自己和他人,但越喊放下的人其实越难放下。情绪没有好坏,每一种情绪的出现都有它的意义,都在提醒我们通过情绪去看到它背后想要表达的东西。


一位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分享他的亲身经历。


一向以治学严谨、冷静理性著称的他,在家里也保持同样的状态,并对此感到满意。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女儿远远看到他很激动,来不及跑下楼梯迎接爸爸,直接从楼梯旁的扶手上往下滑。那一刻他大惊失色,又不敢叫出声,怕吓到女儿。等女儿滑下来扑向他的时候,他急得打了她一巴掌:以后不许这样,吓死爸爸了,万一摔下来怎么办?


女儿惊愕地看着他,他才意识到自己失控了,赶紧跟女儿道歉。


结果女儿说:爸爸,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你是爱我的……


作者: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12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公众号:王玺心理空间(ID:wangxixinli)。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