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理想之路的,是习惯,而非天赋或才华

2022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周发一个短视频,每月写一篇文章,保持知识创作者的习惯,持续提升个人影响力。

 

现在第1个月过去了,计划完成了60分,刚刚及格。

 

计划失败的自我觉察

 

回顾这个月,中途有无数次想放弃,最后计划也濒临失败,现在,做一个自我觉察和复盘。

 

1. 影响自己的,主要是能量状态,而非能力或才华


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

 

我发现,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才导致了不想做。

 

比如,身体方面的,有一次因为晚上孩子闹没睡好,早起后头疼,喉咙也痛,整一周就什么都不想干;


比如,心理方面的,某一周因为期待中的成果未实现(没有拿到觉得“胜券在握”的书评人证书),让我能量低落;


又比如,环境方面的,有一次家里发生了很多事,在弟弟和妈妈之间各种协调沟通,最后却费力不讨好,很挫败。 

表面上看,是这些东西阻止了我,让我能量低落,无法用一种高昂的状态来产出。但事实上,是我自己,选择了让能量不稳定这件事,阻止我达成目标。

 

我心里很清楚,虽然照顾2个娃、做家务这些事让我分身乏术,但其实,仍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只是我自己“不想”利用而已。

 

真正阻碍自己的,是自己的没有规划,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没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有条不紊地推进我想做的那件事。

 

2. “不想做—拖延—完美主义—放弃”的怪圈模式


过去一个月的心路历程,让我觉察到自己的模式:“不当回事—拖延—临时抱佛脚—完美主义—放弃—自我安慰(不是不会做,只是不想做而已)”。而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在我过往几十年的经验中得到了无数次验证。

 

对于简单的任务,过于自信,不当回事;对于难的任务,有畏难情绪,也不想开始。于是,形成习惯性拖延。

 

一直拖延到deadline前两天,就开始各种焦虑,坐立难安,在“做不做”和“如何做”这两个问题之间痛苦挣扎。

 

少数幸运的时候,会突然遇到某个想法刺激(比如,被某个文章或某篇视频里的某句话给激励到,跳起来想,“他都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再不开始,那我今年就全部废掉了……”),然后用加班熬夜这种方式突击完成。偶尔这样突击做出来80分的东西,自己还会沾沾自喜,心里想:“你看,我不是没能力,我只是不想做而已…”

 

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会有这样的顿悟时刻的。于是就会发生目标损耗(人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降低任务量),用损耗的目标推动自己前进,勉强做个60分的东西出来交差。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计划的任务从周末拖到月底,再拖到年底,不断损耗,直到彻底泡汤。

 

或者,因为完美主义作祟,直接在刚开始的第一周或第一个月,就产生了“去他的效应”(人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容易不全则无,也就是如果破戒一次,就直接放弃整个计划),整个新年计划就全部废掉了。

 

这样的事情一次次重演,就形成了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信念:

 

做计划是没用的,反正自己也完不成。

就像导师说的那样,我就是一个拖延的人,像挤牙膏一样,不挤就不动…

我不是不会,只是没有动力而已,只要逼我,我肯定也是可以完成的…

 

3. 结果不重要,过程和细节才重要


为什么每次拖延到最后,除了偶尔一两次会“灵感乍现”,然后用透支身体的方式完成任务外,大部分时候,都会直接放弃任务,让计划泡汤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拖延到最后,临到交付的时候才发现,不能靠快速走完某个简单的流程就能出成果,因为这个成果的产出,中间包含了无数的环节。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本无法既把控整体流程,又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里去保质保量。

 

一个目标,其实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结果目标、绩效目标和行动目标

 

如果你只是盯着结果目标或绩效目标,只想着如何打最终的大boss,那么大概率,你无法在最后两天里突击完成。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拆分成无数的细节,都是由一个个的小流程串起来的。比如写一篇文章,就需要先有个想法或思路,确定主题,然后有个大概框架,再慢慢填充内容,再完善表达和检查修改。

 

如果不提前考虑到这些,临到最后,你要么是直接放弃(细节不达标,流程无法走完),或者是交付一个半成品(牺牲细节,先完成再完美)。

不是定计划,

而是培养微习惯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觉察,自己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2022新年flag,才明白了,所谓制定计划的真正含义:

 

我们经常说的立新年flag,定新年目标,都觉得这个目标要非常高大上,要非常振奋人心,其实说到底,我们要立的不是目标,而是建立自己的微习惯

 

你一定要将目标拆解,将结果目标拆分成绩效目标,再拆分成行动目标。而且这个行动目标,一定要拆解得非常细,非常小(用if…then…来表达的执行意图);最好是能够立即执行,并且是不会失败的微习惯。

 

比如,你的目标不是今年要减肥20斤,而是每天早上起来运动2分钟(甚至小到是“每天早上起来穿上跑鞋系上鞋带”,这样不费力的微习惯);


比如,我的目标不是今年要出多少文章,而是每天早上6点,打开电脑和文档(只是打开而已,至于写不写,写什么,都自己定…)。

 

只有这样,把这些行动目标,分散安排在你每一天的行动日程里,每天只需要完成当天的小任务和微目标,才能一步步地达成最终的结果目标。

 

我们要制定的并不是目标和计划,而是,建立一种生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有了可以被不断优化的routine,才有达成理想的可能性。

你如何过一天,

就会如何过一生

2017年,古典在得到《超级个体》里讲到,优秀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不会出错,拥有极高的势能(看大量书,有良好的输入输出习惯)和极高的产出率;而普通人,往往只看重偶尔的一两次才华(心血来潮,想做就做)。

 

2021年,在个人发展共读会里面,古典再次提到了这个概念,并且用自身的体验一次次地证明了,要想做成某件事情,能量(习惯和状态)比才华更重要;真正的创作高手,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routine。

 

有句老话说得好:“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根本就没有到拼天赋和才华的地步”。这句话里所说的“努力”,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是,建立自己的习惯,按自己的节奏,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找对了方法,你可以做到任何领域的前90%,而只有到了Top百分之十,才有可能因为天赋和才华阻止你出类拔萃。

 

你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对抗理想之路的,从来都不是天赋使命能力才华,也不是时间精力财力资源,更不是所谓的各种怕和无可奈何。

 

真正阻止自己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你是否足够想做这件事。也就是,你的能量状态是否稳定,你能否形成自己的习惯,能否坚持住自己的习惯,能否按自己的习惯过一生

 

你如何过一天,就会如何过一生。

文:冰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