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区分观察与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 克里希那穆提

1、 为什么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区分观察与评论是通向良好沟通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么为什么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呢?
     

评论往往是以静态的语言描述动态的个体,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差。

人的性格是可以慢慢改变的,人们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变万化,静态的语言无法准确地描述动态的世界。评论实际上是一种倾向,一种概率,无法准确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所有特质。
     

评论也会让人形成固定且僵硬的观念,从而认为人是不可改变的。

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在几次考试之中成绩不理想,就会做出”这个孩子不聪明”的评论,这样一种带有下结论性质的语言容易让孩子形成”我本身就不聪明”的错误观念,会进一步阻碍孩子改变的内部动力
     

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则更倾向于听到批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实际的情况是孩子一周出去玩了三次,而家长可能对这个状况不满意,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爱玩”,家长的本身想法是”孩子一周出去玩了三次,我认为有些多,我希望他/她能够多花些心思在学习上”;

但是孩子从这句评论中听出的不是家长实际的想法,而是定性的批评,即自己”太爱玩了”,批评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激发反驳的动机,人们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自尊,这样就更难让人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2、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

下图区分了几类观察与评论:

图片摘自《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观察一般是用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真实事件为根据,而评论则是用个人化的、概括化的语言来表达一种观点或者是态度,是“定量”和“定性”之间的差别。

实际上,人们在做出评论的背后,往往暗含着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绪体验,当你要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做评论之前,可以先尝试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这样可以找出评论背后的依据,通过分析依据(一般是真实的事件或者是对事件的情绪),能够更加接近问题的核心,减少人际交往中的误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待自己也要区分观察和评价

除了在人际交往之中区分观察与评论之外,在形成自我观念的过程中,也要区分观察与评论,比如,”我连续两次考试没有考好”和”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这就是评论与观察的区别。

评论能力的时候,把评论当做事实是不可取的,因为”两次考试没考好”不代表就是”不合格的学生”,在对自己做评价之前,请先对事实进行观察,这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观念。

负面情绪也许就与自动化的负向自我评价有关,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办错了一件事情,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是“我怎么这么无用”、“我真是一个废物”而不是“我为什么会办错这件事””怎样进行改正和补救”。

那么这就是自动化的负向评价了,因为这种想法把结果放在事实前面,再用结果解释事实,那么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就被曲解或忽视了。

所以,不论是对待别人还是自己,要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

原创:dilili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