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自恋:一个关于自恋的新视角|心理词条

01 

自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指一个人恋上了自己,常被形容为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

也许你还听说过积极/健康的自恋和消极/不健康的自恋的分类,积极的自恋里会谈到诸如自尊、自信;消极的自恋里也会谈到自负、自私。

每一组相应的词汇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可以位于同一个直角坐标系,同时存在并且此消彼长

然而,如果自信就可以把积极的自恋解释足够清楚,那么自恋也就不是自恋了。—— 赛明顿

所以自恋,又该位于什么位置呢?

自恋内涵的发展,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架构内不断得到完善。

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解释为原点到克莱因、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视角再到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对自恋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一种无客体联结的状态或是从已有的联结中撤回并再次回到无联结的状态。也就是个体无法于他人建立连接或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受挫,导致无法将力比多(心理能量)向外投注或直接从关系中收回到自身的一种现象。

所以,自恋后来也被弗洛伊德视为抑郁症患者内心的一部分,这里大概已经颠覆了你对自恋的一般认知。

克莱因认为自恋是对客体(他人)的永恒的内在幻想,婴儿把认同了的客体内化并作为自身的一部分投注力比多(心理能量)。也就是在个体的自我世界里对想象中的客体倾注爱恋。

科胡特则认为自恋就是力比多(心理能量)的本质,也就是人类的本质,每个人实际都是自恋的。


所以,其实自恋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但却并不容易被识别。相对地,更显而易见和能被我们识别的自恋就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患的存在,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如同所有心理疾患由轻到重的连续发展进程一样,自恋的程度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际也遵循这样的规则。

简而言之,常态的自恋是一种成熟的自尊和自信,可以热情地赞赏他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具有以下特质:


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也更有才能,应该得到他人的崇拜,以及很少甚至不考虑他人的需求。

期待被赞赏,同时感到自己值得被犒劳。


意识不到自己的评价会伤害到他人,并且不接受任何批评。

依赖于膨胀的自我评价,并认为依赖他人是软弱和危险的。


浮夸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充满了对成功和权力的幻想,经常表现的傲慢和居高临下。

该障碍个体有较高的概率出现物质滥用以及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

另外,他们也具有更高的攻击性、冲动性、杀人想法以及高概率的自杀行为。

尽管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患,但这样的人在崇尚自信和果敢的社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02 

一个关于自恋的神话

提到自恋,就会不由地想起纳西索斯的神话,那个爱上一汪泉水中自己倒影的美少年,却容易忽略了这个故事的重点,那就是纳西索斯为什么会爱上自己


受尽爱戴的纳西索斯在一次狩猎的旅途中与同伴走散迷失在森林中,于是他喊道“有人在这里吗?”

“这里!”一名叫Echo(回声)的仙女回应道。Echo无法使用自己的声音,只能重复他人的话语,就像回声一般。Echo冲出来拥抱着纳西索斯,却被他无情地推开并跑掉了。

后来,纳西索斯送了一把剑给他最坚持不懈的追求者,而这位追求者用这把剑在纳西索斯的门前自杀了,并请求诸神为其报仇。于是诸神让纳西索斯坠入爱河,但不给他完满的爱。

他在只身徘徊中,碰巧看到一汪清澈如银盘的泉水,没有任何倒影。当他俯身喝水时,他就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映像。当终于发现这就是他自己,他如何能忍受既拥有却又没有拥有呢?

悲伤摧毁他的同时,他感受到了喜悦,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另外那个他都会对他保持真实。当他把匕首插入自己的胸堂,断气前哀叹“唉,年轻人,徒然地被爱着,再见!” Echo的声音也同情地回响着,“唉,唉…”他的鲜血浸透土壤长出了有着鲜红花冠的白色水仙花。

其实这里还包含着一个预言,先知曾说:“纳西索斯会活到成熟的老年,假如他永远没有认识到自己。” 这其实是理解自恋的一个关键。

被自恋裹挟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如同仙女Echo的作用,他们也只是他人的一个回声。没有他人的赞赏和褒奖,他们的内心就仿佛一个空壳。

心理动力学取向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由于情绪管理和自我观念的适应不良导致的。

源于其儿童期未能形成现实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或处理压力和痛苦的适应性策略,只能从他人的赞许和控制中维持自尊

认知行为取向认为,儿童期重要他人的纵容和高估,导致其形成对自我价值不现实的积极假设。

源于其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遭遇重要他人拒绝后的防御反应

03 

案例分享

男士A由于抑郁心境去寻求心理治疗,事业和婚姻都是造成他困扰的原因,并怀疑自己是否在历经中年危机。经诊断,男士A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名40岁的男士A,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老大且是唯一的男孩。他总是宣称自己曾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但不能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他还总是回忆说,自己选女朋友非常挑剔,与他在一起的女生对他都十分喜爱和满意。

进入大学后,A开始幻想在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中扬名立万。上大学期间结识了妻子,妻子是那年的校花。毕业后不久他们就结婚了,A去法学院深造,妻子开始工作养家。

在法学院深造期间,A成为一个工作狂,整日幻想自己工作出色并获得国际认可。与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出生后,三人的共同时光变得更少。但同时,他一直有外遇。大部分是短暂的一夜情。

他总是以轻蔑和恼怒的口吻与妻子说话,抱怨他如何让自己失望。等到他落实了第一份工作便于妻子离了婚。之后也很少去看望儿子,也几乎没有给予孩子任何支持。

在工作中,A认为其他人都没有资格批评他,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他有权利去批评别人,他还认为别人都是软弱的,为了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乐趣,他们都需要与他这样的人接触。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寻求治疗,除非像男士A一样受到抑郁或严重人际关系的困扰。因为他们通常总是把问题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

同样,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也是困难的,他们很难与治疗师建立稳定的治疗同盟。但可以尝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其核心信念水平达到减轻现实困扰的目的。

04 

逆转自恋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了,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转这种自恋情景呢?

根据赛明顿的理论,他认为自恋是在人格深处应对创伤情景的一种选择。那么既然它是被选择的,就有可能被逆转。

但这种逆转将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在自恋的幻想中,是没有他人的,只有自我,所以逆转的开始是会从憎恨他人开始。憎恨他人的存在,但这也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他人的存在。

1、阻抗的力量

为什么接受他人的存在会被自恋者猛烈地抵抗?

自恋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已被完全内化成为他的生存信念和行动指南,要去颠覆这种存在的根基,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以及不得不从头开始的羞耻感。在这之下的核心是偏执,而自恋只是一个壳

尽管很多因素都在说服他不要放弃自恋,但这些其实都只是逆转路上势必发生的影响,却不是事情的核心和威胁本身。

当一个人看到并承认了自恋的害处,并产生“我要改变”的心理暗示和决心,且这种决心要体现在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时,逆转就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2、塑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自恋者其实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的,他们活在别人铺的路上。用别人的思维方式别人的情感方向,假装在创造自己的人生。

所以,自恋者要真正发自内心去思考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觉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去做一些曾认为“疯狂”的事情,颠覆对自己过往的认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3、改变生命的情感体验

当自恋者开始去做、去创造时,自恋情景已经开始逆转。一个人心智的改变会影响他看待他人和看待世界的态度,这也将改变着他对自己生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

4、体验更深的绝望

逆转自恋要拥有一颗破釜沉舟的心脏,因为自恋性很容易沉浸于虚假的自我安慰中无法自拔而维持现状,只有让自己持续体验绝望,才能继续逆转的过程。

赛明顿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朋友曾经告诉他,自己治疗的转折点发生在有一天,他对治疗师说情况已经这么遭了,之后也只有变好的份儿了。治疗师回答说:“或者情况可能变得更糟。”

这种绝望会戳破自恋的虚假幻想,这种幻想经常很难被觉察到,所以暂停一切无用的自我安慰是逆转自恋需要突破的最后防线。

05 

写在最后


自恋是一种爱着内在的自我和他人的普遍的状态。没有人可以免于自恋。

但如果自恋的程度超过了常态,就会成为一种病态。这种病态难以觉察,还会带来对自我认知的盲点。当一个人说“我是非常自恋的”时,实际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而是自恋被忽略的线索。


自恋是创伤的产物,本质上也是一种防御方式,在自恋的状态中,人们可以远离过往创伤的痛苦。同时创伤也可以把人从自恋的深渊中拉出来,就在他终于发现对他人产生了伤害之时。


自恋是一种心智,体现了人们对于内在与外在事物的态度。过度自恋的人切断了自我与外在的联系,他是封闭的,所以也就不会接受外界的影响,除非他的内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对于他人的自恋,我们似乎常常可以轻易识别并难以恭维,因为与自恋的人相处通常会给人一种无价值感和被贬低感。他们高高在上,不容置疑,我们也会很自然地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随他去吧。

然而,换成我们自己,可能就很难去发现那些隐藏着的自恋本质了。

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自恋是让人感到痛彻心扉的。—— 赛明顿

我是Dicora,愿每一个沉陷自恋泥潭的人,都能够面对绝望,迎接光明。

参考资料

赛明顿.(2016).自恋——一个新理论.吴艳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苏珊.(2018).变态心理学(第6版).邹丹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6).理解DSM-5精神障碍.夏雅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胡特.(2012).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刘慧卿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原创:Dicora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