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怎么活才是有意义

(内容过于真实,可能引起心理不适)

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家里看着自己种的多肉植物,这些多肉植物长得很好,不需要怎么养护,也能肥嘟嘟的。多肉植物需要阳光。


嗯。今天天气很好,大家都去上班了,小区里面人很少,正好可以出去跑跑步,再去买菜,然后回家可以继续写我的书稿,出版社的小李已经催了好多次了,我也得抓紧一下。


我站起来,刚准备换跑步的衣服,这时候,家里的电话铃响起了,“叮铃铃、叮铃铃”。


我家里的电话号码,很少有人知道,一般都打我手机或者微信联系,打电话找我的,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人,要么是亲人,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拿起电话:“喂?”


对方说:“老吴,在家吧,手机也不开啊?忙啥啊?”


我听出来了,是我的好朋友,张晓东。


我说:“东哥,早啊,手机还没来得及开机,有啥事?”


晓东说:“我最近有一款好茶,人家送的武夷山肉桂,送的人说是牛栏坑的,你家在武夷山有茶山,知道怎么品茶,来一起品品呗,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喝喝茶,谈谈人生?”


我心里想,这么早打电话来找我喝茶,肯定有什么事情要和我商量。上一次约我吃饭,帮他解决了孩子考试焦虑症,这次约我喝茶,估计也是有什么心事了。


我回答说:“东哥约喝茶,一定要去的啊!好的,我开车去你家是吧?”(他家离我家不远,走路也就是15分钟的路程。)


晓东说:“不是到我家,去我的会所,最近在佛山打理了一个庄园,自己人可以去喝喝茶、吃吃饭,你今天不要开车了,晚上我们一起喝喝酒,你住下。我叫司机去接你。去你家接你,司机的电话,等会我微信发你,他到了会跟你联系。”


我说:“这样啊,我今天还准备写点东西,要不改天再喝吧?”


晓东说:“没事,你把笔记本带来,下午可以在这里写,我给你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来吧老弟,好久没见了,你也帮我看看园子怎么装修布置。”


看他语气很迫切,我想想,下午也能写,那么就去一趟呗。就答应他了。


刚放下电话不久,司机打电话来,跟我核对了地址,说大约他半小时能够到。意思是,半小时我们得从家里出发了。


我也收拾了一下换洗衣服,当然得带上笔记本。


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辆黑色宾利车停在那里,司机看到我走过去,赶紧下车帮我开门。


富豪的司机,一般都经过培训,他不会透露太多雇主的事情,我也就不向他打听什么消息了。一路无语,广州去佛山路程不远,1小时到了。

 

见到晓东,他连忙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弟你怎么吃不胖啊!一点啤酒肚都没有,你看看我,肚子好大,我感觉自己真的是中年油腻男人了。哈哈!”


我说:“东哥,你是心宽体胖嘛,哪里像我,天天操心那么多事情,心事多了,当然消耗多了。我也想胖啊!”


两个人坐下,他把一边沏茶,一边说:“老弟,这次请你来,不完全是喝茶,老哥心里有些事,没想明白,想向您请教一下。”


我说:“哪方面的事情呢?”


我和他多年交情,不需要客套了,他直接说事情,我也就直接问了,这样会更高效率一些。


他说:


“我最近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钱也够花了,生意吧,也就这样,老婆孩子的事情,我也不想管了,他们自己怎么弄就怎么样,我不是嫌弃他们啊,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不违法不违法道德,都是可以的。


你看啊,衣食无忧、身体嘛,也还健康、家庭也算是幸福,可是,怎么就没有生活的动力了呢?”


我问:“东哥,你是不是觉得吃饭也没胃口、也不想出去走走、很懒的样子呢?”


他回答说:“是啊,我们这里的厨师做饭还是蛮好的,我从五星级酒店高薪聘请过来,可是,最近觉得饭菜都不香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问:“这样子大概有多久了?”


他说:“有半个月了吧?半个月前,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你也认识的,就是那个孙总,他在家里突然猝死,我去参加他的葬礼,然后,回家之后,好像就这样了。”


我说:“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吗?比如有没有和嫂子吵架,生意上有什么事情吗?”


他说:“没有了,其他都很正常,你嫂子还问我‘我怎么回事啊,哪里不舒服’。”


我说:“大概知道了,我帮你分析分析。”

(待续)

 

心理学的解释:


人们遇到死亡的情境,会启动死亡意念。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人们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知道死亡的必然。


如何认识死亡在人类的心理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死亡之后,精神不灭。这种宗教教义,极大地缓解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


什么会启动人们产生死亡的意识呢?


并不需要亲身经历死亡,也不一定要遇见死亡,不确定感会让人们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


不确定感体验,既会使人们丧失安全感, 出现典型的厌恶和不舒适感(Hogg, 2007), 也会使人们觉得对于身边的人事物等环境缺乏可控感和可预测性。


不确定感的体验,对个人来说有一定的死亡凸显效应,死亡凸显效应 (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唤醒人们对自己必将死亡这一问题的思考。


可以认为,不确定感觉启动的死亡凸显效应,隐藏在无意识层面,非常隐蔽。通过情绪的方式表达,也可通过梦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人在长期的不确定体验过程中,经常做噩梦,大部分的梦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死亡也许并不是可以启动死亡凸显效应的唯一刺激, 一些不依赖于死亡的刺激, 例如不确定感、自尊威胁、社会排斥、亲密关系丧失等, 也都会导致个体出现类似死亡凸显效应的反应(Heine,Proulx, & Vohs, 2006)。

参考文献:
1.Hogg, M. A. (2007). 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39, pp. 70–12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Heine, S. J., Proulx, T., & Vohs, K. D. (2006). The 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 motiv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88–111.



文:吴翔  (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网易特邀讲师,壹心理特邀婚恋课程讲师;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壹心理特邀讲师;TEDx演讲嘉宾;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发起人之一;广州交警青年“战队”学院策划者之一,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微信公众号: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婚恋咨询,请在壹心理咨询页面,搜索“吴翔”)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