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庭氛围,荼害了几代人

毫不避讳的说,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为此,最困扰我的是在职场中,人际交往中,我不懂拒绝,害怕得罪人,进而为维护“虚假”的情谊,而做出一些对己或对公司不利的决策,给自己有限的人生平添了诸多困扰和麻烦。


其中缘由,要从“家庭氛围”说起,记事起,抛开作为留守儿童的那十来年光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就那些被我视为珍宝的时光里,大多都被“剑拔弩张”、“争吵互怼”、“紧张严肃”的家庭氛围所包裹。


这种氛围源自于父母因不值一提的小事而争吵升级,又或者,我和弟弟因一声哭泣引发父亲横眉竖眼的斥责,以及“没出息、晦气”等言辞的压制。


这让我从小就害怕冲突,害怕一句话没对就被骂,加之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最关键的心理成长阶段,被寄养在多个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那种飘摇不定的无奈,以及要努力维系乖孩子形象以获取安定的感觉,塑造了现在的我。


我不能说自己人格不健全,但多少背负着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成长烙印行走至今,它们看似无声,但却鬼使神差般影响着我的言行决策,乃至内心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当然,随着时光推移,社会历练,职场打磨,所有的见识和经历都在逐步地帮助我更充分的认识自我,了解人格发展,从过去的烙印和无力感中看到了自己的痛点,也触及到自己可以掌控的边界,自我接纳促使内心获得了更多的安宁。


但要推开那些阴霾,消耗着大量的精力,那些原本可以付诸于更有意义事情上的大把光阴,被不安全感所引发的情绪和内心冲突所切割,以碎片化的形式散落在人生的不同时段;又或者,那些阴霾从未消失,已长进了生命中,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特定场景下“强迫性重复”。



过去,每当父母争吵,我又无力改变时,内心感到烦闷又无助,不知如何自处,以减少内心的负面感受以及“爱与恨”的内在冲突。


就在一年前,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再遭遇这样的场景时,我好像有了全新的目标和动力,我的注意力不再聚焦如何去改变原生家庭氛围,而是如何构建我的再生家庭氛围。


大量事实证明,人际互动中,不管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抑或是亲密朋友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改变对方的理念或行为”这件事情上,毫无疑问,最终会被痛苦和无力感包裹。


就像我曾试图让父母几十年的沟通习惯和认知基础发生改变,除非是他们自己从内心深处觉察到需要改变,且有动力和毅力付诸行动,否则,这个飘渺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成,执着于此,只会带来双方之间更大的裂隙与相互埋怨。


不得不接受的是:我们唯一能直接干预和改变的只有自己。



回忆近期的每一次争吵,发现这种家庭氛围之下隐藏着3方面的认知误区。


1、亲密关系中“过度求同”


人与人之间是有理念、认知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些冰山下的底层认知决定着我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风格,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态度。


这种差异化代表个人标识,需要被认可和尊重,但往往在日常琐事上,我们过度强调标识趋同,以至于沟通交流中常常以自我诉求为中心,试图通过“言语攻击”、“表情暴力”击垮对方的“差异化观点”,一个简单甚至无关紧要的话题,都能激起双方的“昂扬斗志”。


2、面对误解,常用臆测代替沟通澄清


在身边大量的失败婚姻和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中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期待或认同的生活习惯或处事方式,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分歧,时常成为亲密关系中的隐形炸弹。


沟通实际上是化解误会,实现求同存异的不二法则,但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容易报以不切实际的期待,固执的认为不用说对方就该明白我们的诉求,期待一旦落空,第一反应不是表达诉求,倾听对方想法,实现认知澄清,而是陷入臆测中,用臆测的场景去框定对方的意图,这常常导致两个人的想法南辕北辙,使得彼此间误会更深。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形成也不是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关注重点,任何场景下,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才是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


3、暴力沟通让情绪淹没了目标,好心变坏事


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某次指出了母亲的一个小缺点,初心是希望母亲有所改变,避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谁知一开口就变味儿,满口是“翻旧账式的指责与评价”,不仅没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引发争吵,差点从唇枪舌战上升到肢体暴力。


由此可见,初心虽好,若没有 “目标导向的非暴力沟通”意识,也很难达成共识,这其中有2个关键要素:


第一,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


著名心理学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中阐明,非暴力沟通的威力不是改变别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敞开心扉,爱自己的同时也重视别人的感受需要;它不仅能解决世界上众多尖锐的冲突和争端,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增进与孩子伴侣父母的关系。


第二,目标导向,即始终聚焦你的谈话目的。


多数时候我们习惯用“翻旧账式的指责口吻”去提建议,这不仅会引发对立式指责,更会激化矛盾,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就告诉我们谈话内容要和沟通目标相匹配。


你要做的是让对方在安全的谈话氛围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欣然地接受并改变,但显然“指责、评价和羞辱”的暴力言辞所营造的氛围只会把对方引入“尴尬和愤怒”的盒子里。



非暴力沟通实践的四步骤:


第一步: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做到客观陈述事实。


简单来说,当我们在说一件事时,我们容易把自己的看法或评价跟事情的客观事实混淆,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沟通,所以需要我们把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


就上述案例而言,父亲可以以陈述事实的方式对母亲说:“我观察到你半年来,有5次都是因为这个习惯引发了人际冲突”。

第二步:积极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不要再把你根本就不懂我挂在嘴边,我们要养成积极地表达自己感受的习惯,当感到开心、难过、害怕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说出来,让别人直面我们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父亲可以尝试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每次观察到你因这个习惯引发人际冲突,我就很担心你,担心你会吃亏,也得罪其他人,告诉你两次了,你都不接受我的建议,我就忍不住生气,也感到很受伤”。


表达真实感受是最难的一步,需要两个人深度的互信,愿意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呈现给对方,但人们常习惯用犀利的言辞代替真情流露。


第三步:直接说出你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自己说出需要,也要积极引导别人说出他的需要,要善于询问别人:你现在需要什么?


父亲可以直接说出需求,也引导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谈感情、论事情”中达成共识:“况且,作为一家人,这让人感觉很无奈、很烦躁,我希望下次遇到这种时候,你能关注到我的需求,也让自己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琐碎和麻烦中,你觉得呢?”

这样的方式对话,需要让我们慢下来,让自己和对方都身处安全的氛围中,时刻聚焦我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不被情绪带偏。


第四步:清楚地提出你的请求。


你是不是觉得提出请求很简单呢?其实并不简单,我们在说自己的请求时,很容易说出模糊的请求,让别人产生误会。


这就让我们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期望,最好使用“行为化的词汇”表达期望和请求,让对方能够在你的言辞引导下,做出行动上的调整。


落笔至此,心中豁然,因为爱,所以我们才会在原生家庭中受伤,也因为爱,我们才有勇气重塑自己的能量场,不拘泥于过去,聚焦当下,愿每个人都能坦然的爱与被爱,滋养在健康美好的家庭氛围中。






文:雅旼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