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近5年唯一不炒作的综艺:人一生到底要被父母骗多少次?

文: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笛子 凌南絮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这可能是近5年唯一不炒作的综艺:人一生到底要被父母骗多少次?

01

人这一生,到底要被父母“骗”多少次?

 

最近,我对国产综艺的好感度,都被一匹悄悄蹿红的黑马攻陷了。

 

《忘不了餐厅》。

 

豆瓣评分高达9.4,甚至比《奇遇人生》、《向往的生活》……口碑还要好。

 

有人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黄渤缺席新一季的《极限挑战》。

 

即使在这部综艺里,他已经沦为配角。因为,真正的主角,是 5 位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阿尔茨海默患者(俗称“老年痴呆”)。

 

印象最深的,是患病10年的蒲公英奶奶。

 

在最新一期收官节目里,餐厅办了一个联欢会,请来倪萍当主持,老人们表演。

 

倪萍告诉大家,蒲公英奶奶总说:“我没事,我们这种病,没有痛苦”。

 

实际上,她“撒谎了”。

 

当她被医生告知:“你只能活5年”的那一刻,她很彷徨,把自己困在家里。

 

她害怕被人笑,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没用的人”,害怕不能再去老年大学教书……

 

更害怕的是,给女儿添麻烦。

 

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回家的路,女儿要上班,该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家人的样子,女儿会有多难过?


如果有一天,我生活不能自理,拖累了女儿,她要怎么办?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金玟岐。

 

有一次,她忽然接到妈妈朋友的电话:“你妈妈现在需要动一个小手术,但是医生说朋友不能签字,一定要直系亲属”。

 

那一刻,她整个人都懵了:“为什么没有人提前告诉我这件事呢?”


看到这一幕,朋友说了一句很触动我的话:“我们这一生,到底要被父母骗多少次?

 

你有没发现,中国式父母撒谎最常用的三句话是:“我挺好”、“没事儿”、“放心吧”。

 

因为,他们害怕给孩子添麻烦。


02

“骗”孩子的父母,害怕不再被我们需要

 

许久之前,看过一个央视的公益短片——《老爸的谎言》。

 

年迈的父亲,每次接到女儿的电话,总有两句口头禅:“没问题”“挺好的”。

 

其实,他一点都不好。

 

明明妻子已经卧病在床,他却说:“你妈妈没在啊,出去跳舞去了,不在,不在”。


明明在家里孤独度日,他却说:“我啊,一点都不闷,有那么多朋友,你放心吧”。


明明很担心妻子的病情,他却说:“我啊,吃得饱、睡得香,一天忙到晚”。


明明夫妻俩都步履蹒跚,他却说:“没事儿,不要担心我们俩,家里一切都很好”。

 

为什么要隐瞒?

 

从意识层面上看,“不想给孩子带来任何拖累”,是对孩子的体谅与深深的爱。

 

然而,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父母无法面对“我无能为力”的脆弱

 

因为,在所有人眼里,父母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

 

就像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写的:“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全民饥荒的年代,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许三观不惜卖血。

 

也正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说:“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花了很多钱”。瘫痪的史铁生,对生命感到灰心丧气时,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我们的父母,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

 

他们像“巨人”一样,是拥有宽厚臂膀的父亲慈祥温暖的母亲

 

而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最大价值感。

 

可是,随着我们不断长大,不断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这种价值感,已经渐渐消失。他们会害怕,自己有一天变得不再被需要。

 

如同蒲公英奶奶,她不断学钢琴、学画画,去老年大学教书,是为了证明即使自己是阿尔茨海默患者,“我也不是没用的人”;


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还有价值,在女儿心中还有价值,不被社会抛弃,不被亲人嫌弃。



相反,如果“向儿女求助”,意味着自己仅存的价值荡然无存。

 

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向儿女发出“我需要你”的信号,对孩子撒谎“我一切都好”。

03

亲爱的父母,其实你们不必把我放在第一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一句话:“无论你3岁,30岁,还是60岁,在我们眼里,你都是孩子”。

 

因为是孩子,父母会觉得“我是被需要的”。

 

他们最大的价值,来源于儿女。

 

归根结底,他们的人生排序里,都把我们放在第一。

 

大多数中国人,在成为父母之后,“自我”的部分,越来越小。

 

他们的一生,全都“奉献”给孩子。

 

前段时间我回家,和爸妈闲聊的时候,我说希望他们以后工作不要太拼命,都快60岁了,是时候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我妈听到后,对我爸说:“听到没,早就叫你不要拿命拼,我们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你折腾坏了身体,不是给她们添麻烦吗?”

 

我泪如雨下。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不敢穷、不敢病,年轻时让孩子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照顾;孩子成年后,又开始操心婚姻大事、房子车子;

 

年老了,又耗尽自己的生命,给孩子带孙子,却害怕麻烦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用各种谎言来证明自己过得很好,不用孩子操心。

 

他们将自己的信念,完全捆绑在孩子身上,却唯独忽略了自己,渐渐地,变得没有“自我”。

 

可是,人这一生,都不是为了谁而活。

 

比起伴侣、孩子、父母,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


在这一点上,我很羡慕papi酱的妈妈。

 

一开始,退休之后的papi酱妈妈,每天都“宅”在家里。papi酱实在看不下去,极力劝说妈妈去上老年大学。

 

然而,妈妈生气了,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女儿严重贬低,甚至过于悲观:“她是不是不想天天看到我?她是不是觉得我很烦?”

 

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去看看。

 

结果发现,当她的日常可以不必每天围绕女儿,当她可以不必什么事情第一时间都为了女儿,她的人生,过得轻松快乐多了。

 

上了老年大学之后,她有自己的圈子。每天跟着姐妹一起唱歌、跳舞、结伴旅行,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值自己,为自己而活。

 

久而久之,父母活得更舒心,我们也能更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多考虑,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

 

相反,如果父母的一生,都只是围着儿女,这份爱,无论对于自己还是我们来说,都太过沉重。

 

作为儿女的我们,想对父母说,其实,你们可以不必把我们放在第一位。你们也能“多为自己好”,自私一点,对自己好一点。

 

如papi酱所说: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我们爱你们,所以希望你们能为自己本身而快乐。

 

因为,只有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全都来自于子女,它应该由很多事情组成的。

 

例如,你听到一首好歌,遇见一位故友……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精彩的组合,组成填补你内心的幸福感,但它肯定不只是来源于儿女。

 

 

04

亲爱的父母,请相信你的儿女

 

泰国有个很走心的短片。

 

片中一个曾经坐过牢的男人,去应征都没有人敢录用他,只能靠开摩托车为生。

 

他害怕孩子问他:“为什么爸爸做这么低阶的工作?”,担心孩子“无法忍受过这么苦的日子” ,更害怕孩子肚子饿没东西吃,所以每晚睡觉都在哭,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靠在家里缝补为生的女人,缝一个纽扣,只能赚1.5泰铢,她根本没钱让孩子带去学校用,还得跟别人借钱。

 

后来,女儿考上好学校,可她只能半工半读,她一直很愧疚:如果她出生在别人的家,生活应该会比较好过。


另一名双脚天生畸形的女人,害怕让儿子感到丢脸,因为他有一个残疾的妈妈。因为薪水不高,她觉得很对不起儿子,都是“我害他过得那么辛苦”。


这些,都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看法。

 

当节目组把这些想法告诉他们的儿女,并拍成视频给他们看,全员泪奔。

 

那位曾经坐牢的爸爸,女儿从未嫌弃过他,相反,“爸爸是个很棒的人”。因为,为了养家糊口,他愿意不吃不睡,只为了赚更多钱来养家,照顾家人。


“我希望他也可以好好照顾自己,就像他照顾我们那样,直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天,我都很爱他”。


另一边,残疾妈妈的儿子说:“她把我养到那么大,有什么好丢脸的?就算别人嘲笑我妈的脚有缺陷,那是他们的事,在我心中,我妈是最伟大的英雄”。


还有一位女儿,并不认为妈妈说的“当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好”,“虽然她没什么钱,但她给了我满满的爱。我什么都不缺,只缺可以看到妈妈过得幸福快乐”。

 

你看,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所认为的“穷”“病”“拖累”,根本不存在。我们在意的,是你们是否幸福快乐,是你们是否有需要帮忙的时候。

 

其实,“我长大了,以后有什么事,我可以去照顾你”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过:

 

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只有我们彼此麻烦,有来有往,感情才变得深厚起来”

亲爱的父母,我不想你什么都是自己扛,我不愿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不要放弃任何表达你内心渴望依恋与关注的机会,我真的很愿意被你麻烦

 

壹心理专栏作者郑秋强曾写到,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可以是“描述感受-表达需求-提出请求”。

 

例如,父母体检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可以这么对孩子说:“我去医院体检,医生说可能有XX病,我有点紧张,如果你有空的话,能陪我去医院确诊一下吗?我会觉得安心一些。”

 

亲爱的父母,我知道你很爱我,但请不要再说“我很好”之类的谎话了,我也想有机会去表达爱。

 

我真的不认为,你是在拖累。

 

虽然我有时候会不耐烦,会让你以为我讨厌你。

 

其实不是的。

 

所以你并不欠我什么。

 

所以,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扛不动的时候,大声喊吧:“我需要你!”

 

能当你的儿女,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事情。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最后,说句题外话,《忘不了餐厅》即将收官,一直以来,这个节目受到很大的关注。因为,它第一次关注到“认知障碍”。


尽管看起来,这群老人似乎“格格不入”,但他们各个都“身怀绝技”,有人是秧歌高手,有人写得一手好书法,还有人说一口流利的伦敦音英语。


大家都说,他们活成了我年老时期待的样子。我想,这或许应征了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欢迎大家关注最后的收官之作。

 参考资料:
1、《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说的那些话,隐藏着他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壹心理创作者郑秋强(著)
2、《你为什么怕麻烦别人?| 过于独立可能是一种病》,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著)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笛子 凌南絮,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 90 后。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