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其它国产剧50年,这部剧打脸多少中国家庭

文丨壹心理主笔团
来源丨壹心理(ID: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真敢拍啊!赶超其它国产剧50年,这部剧打脸多少中国家庭

大家好,我是笛子。

今年过年有几天,我特难过。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忙活半天做了一桌子菜,我爸妈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碗筷。

因为,牙疼。

我很生气。过年前一个月,他俩就牙龈发炎肿痛吃不下东西,我在电话里千叮万嘱,一定要去看牙医。他们说,好。没想到他们一直拖着,每天忍痛工作。

“哪有空看医生,还不都是为了你们,想快点赚钱建房子,没房子以后你弟怎么娶媳妇?”

“我也想休息,要不是为了你们,我早就退休不干了。”

“我们这么辛苦就是想看到你们成家立业,你再不结婚,我们都老了。”

你有没一种感觉,很多时候,父母过得不好,总把责任赖在我们身上,“还不是为了你”,“要不是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难道千错万错,都是我们做子女的错?

刚好这几天我无意中翻到一部电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被称为台湾版的《黑镜》。最触动我的,是其中一个单元 ——《茉莉的最后一天》。

网友直呼:真敢拍!赶超其它国产剧 50 年,赤裸裸扒开中国式家庭。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式父母 “牺牲式” 的爱到底有多可怕


01

那个懂事的 16 岁孩子决定去死

林茉莉死了。

一个寻常夜晚,跨上阳台,毫无留恋地跳了下去。

16 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这个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刚考上重点高中。

爸爸是系主任,妈妈是海归硕士,有一个以姐姐为荣的妹妹,是大众眼里艳羡的完美家庭。

倘若一切顺利,茉莉以后会读医科,去美国读博,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茉莉妈妈始终想不明白,女儿怎么就这样跳下去了?她到底在想什么?

她自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爱、最了解茉莉的人。

因为,当全职家庭主妇后,她全副身心扑在两个女儿身上。一日三餐,24 小时全天候照顾,为女儿的学习成绩操碎心,甚至在家里装了摄像头,监控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找出女儿自杀的真相,她去翻茉莉的房间,找到几张会诊单。

原来茉莉竟然有抑郁症,一直在偷偷看心理医生。她完全不知道。

她去找心理医生,要她说出茉莉咨询的内容。

心理医生以不愿透露病人隐私为由拒绝,却被她责怪:“茉莉就是找错了医生才会自杀的。”

她想起朋友的儿子在研究一项高科技,可以分析人的记忆。

她开始偷偷读取茉莉的记忆。

她看到茉莉活着的最后一天,放学后对她撒谎说去补课,其实是和男性朋友李声耀去偶像作家的签售会。

茉莉竟然瞒着她恋爱了?一定是这个男生害死了她。

她气冲冲地去找李声耀,质问他是不是在和茉莉交往。

当她知道茉莉写了小说,轻蔑地哼出一句:“肯定又在写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所有人都知道茉莉写小说有天分,叫她一定要继续写下去。唯独她妈妈,对她的爱好嗤之以鼻。

于是,她又把茉莉的死,归咎于她写的 “破小说”。

她去图书馆查茉莉的借书资料,发现女儿看了很多书,讲自杀,嗑药,自虐,同性恋…… 她不明白茉莉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

“我要是知道文学是这样伤害我的小孩,我才不会让她读。”

读取了茉莉这么多的记忆,妈妈认为,女儿的自杀都是心理医生的错、文学的错。

李声耀无奈地说:茉莉真可怜。

02

“害死她的凶手,是我”

茉莉的心理医生建议她尝试站在茉莉的角度,想想在茉莉的心里,妈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她再次去读取茉莉的记忆。

她看到茉莉的小时候,她问茉莉:“长大后想当什么?”

茉莉答:“我要当收银员。”

妈妈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要当会计师,懂吗?” 

亲友聚会,妈妈炫耀着,生小孩就像投资,小孩书读得好,才是父母投资成功 。茉莉成绩好,她并没有用特别的方法,只是劝孩子用心念书,花时间教导一下。

“我们没有人逼她的。”

实际上,妈妈一直在逼她。

考第一名,妈妈没有肯定,只有否定和打压:”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砸了,妈妈没有安慰和鼓励:“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给茉莉交通费,总是强调这些钱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好好念书,不然就是不孝”。

无数次咆哮:

“你去读中文系,你爸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

“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当教授了!”

“你对得起我们吗?”

这些记忆,像一把把刀子插进在妈妈的脑海。她从没想过,自己牺牲一切的爱,早已成了茉莉最痛苦的伤害。

茉莉一直在拼命压抑自己。

她常常一个人偷偷哭,被妹妹发现,就说是 “过敏”。

大家都以为茉莉很喜欢读书,所以成绩优异。实际上,她只是胆小,以为只要认真念书,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她拼尽全力满足妈妈的期待,只是期盼妈妈能够认同她,哪怕一次。

都没有。

她告诉心理医生,觉得自己很变态,把偷来的发卡故意送给妈妈,看着妈妈用她偷来的东西,充满罪恶感。

却,很爽。

她不知道自己想报复谁。

心理医生道出真相:你是在报复你自己。

是啊,妈妈为自己付出了一切,怎么能报复妈妈?

所以,每次考不好的时候,她便在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这样回家被妈妈打的时候就没那么痛。

茉莉一直希望有一天,当妈妈打她的时候,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她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难过,可能会跟她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但,也没有。

茉莉妈妈终于明白是谁害死了茉莉,跑去警察局 “自首”。

“茉莉是自杀的。

但是害死她的凶手,是我。”

03

“牺牲式”的付出,

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茉莉妈妈,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缩影。

孩子成绩不好,工作不好,他们总能找出一个背锅侠,它可以是游戏、早恋、追星、看小说……

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怎么可能会害孩子?

但看似 “伟大” 的自我牺牲,有时候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茉莉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对得起她放弃教授的牺牲,否则就是给她丢脸。

可 “牺牲式” 的付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茉莉的妈妈不幸福。

她所有的人生价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变成一个 “怨妇”,总是对家人情绪勒索: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能努力来回报我?

茉莉不幸福。

妈妈一直以来的否定和控制,她觉得 “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她写的小说得了奖,心理医生鼓励茉莉把小说和妈妈分享。

但自杀那天晚上,当她和妈妈说自己作文拿高分时,却换来一句:“作文写再好有什么用,还不如做多几套数学题……”

茉莉放弃了。

她坐在书桌上做习题,眼泪不停地流,那些数学题,像一只只蚂蚁,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她的心。

无法呼吸。

“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茉莉的妹妹也不幸福。

她让妈妈多休息,妈妈却呵斥:

“你不好好读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看你们,这个脸我丢不起!”

茉莉死后,妈妈把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要她向姐姐学习,把她的课余时间全部安排补习。

考试排名倒数,被罚跪。

妹妹问:

“谁,谁在看啊?你管他们干嘛?”

“你以为我想被你生出来啊,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妈妈最在乎的始终是自己的面子,从未在乎过女儿的感受。

茉莉的爸爸也不幸福。

面对一个总是质问他,觉得自己为了家庭过得 “很惨” 的妻子,他不知如何让她释怀。

“如果我以前去做一个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样了?”

“如果你像我一样放弃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头衔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我这样是为了谁?”

“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孩子成绩不好,别人会怎么看你?”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毁了孩子,也毁了自己。


04

生而为人,我希望你活得“自私”一点

电影中的故事看似极端,却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

当父母用 “放弃自我” 绑架孩子,孩子也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我们会愧疚:

“我怎么这么没用,长这么大还让爸妈这么操心。”

“我又让爸妈失望了。”

“我好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父母把自身价值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自身价值也寄托在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上。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不稳定的、固化的自我价值感很可能会继续传递下去,其他 “茉莉们” 也可能继续循环这样的模式到自己的下一代。

只有我们为自己而活的时候,这样的魔咒和怪圈才能得以打破。[1]

心理学家 David Schnarch 提出过一个概念,叫 “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

“稳固的自我” 指一个人有稳定的自我和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灵活的自我” 指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不会僵化或停滞不前,愿意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并且让自己不断成长。

一个 “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指我们一方面有着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们不会局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够灵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和发展多面的自我。

一个有 “稳固而灵活的自我” 的人,不会去控制别人及被别人控制。

因为这样的人坚信自己的自我价值不会因为他人的肯定、褒奖、支持、赞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通过控制别人的行为,来得到借来的价值感。[2]

这部剧不是在控诉父母,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让大家埋怨父母。

我知道养育孩子很艰难,兼顾事业和家庭本就不易,大小事都要一手抓,当父母后,连睡个好觉都是奢侈。

我又想到我的父母。

一辈子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念书,小学盼中学,中学盼我上好大学,大学毕业了盼我找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工作后盼我早点结婚生子……

还有很多父母,感情破裂时,为了孩子才不离婚;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牺牲事业;为了孩子得到最好的,牺牲所有自己的享受……

他们对孩子有永远操不完的心,却永远舍不得为自己活一次。

伟大吗?很伟大。

但孩子真的承担不起父母 “牺牲” 掉的人生。

我现在常对我的父母说:我真的希望你们能 “自私” 一点,多为自己着想,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

生病了去看医生,想吃好的就吃,不需要为我攒嫁妆盖房子,我只想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去打拼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家克莱尔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子女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必须勇敢上路。

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既然彼此相爱,不要变成伤害。

世界和我爱着你。

PS:
[1].感谢壹心理小伙伴“Unwritten”对本文心理学分析的支持;
[2].部分心理分析引自《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作者:Joy Liu;
[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个故事2集,可在网上搜索网盘资源观看。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小明 spenc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