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哀伤幽谷丨如何陪伴丧亲者?

文:唐任之慧
来源: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ID:gh_53bec4ab4d74)

我们都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当至亲挚爱与世长辞,又有谁能真正做到无动于衷?“死亡”二字对于我们而言显得是那么沉重,仿佛一旦触碰就会让无尽的黑暗与痛苦冲破牢笼,因此,我们总是会去不由自主地避免谈及与之相关的话题。


究竟是否应该直接谈及死亡?在对方情绪失控时应该怎么应对?如果对方拒绝交谈时应该怎么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尽管每一次说出口的话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但毕竟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如何陪伴丧亲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承担“陪伴者”这一角色,尽管我们都是出于好意,但不适当的“陪伴”很有可能会加重丧亲者的负担。


从不同丧亲者的表述中,我们了解到,对于他们来说,最需要的不是能够起到指引作用的领路人,也并非在其身后默默跟随者,而是能够在哀伤之途中常伴左右的同行人


在此之前,也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的陪伴都不会起到你所预期的作用。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假设:努力理应得到回报。显然,如果你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来陪伴丧亲者,很容易会被现实打击,甚至感到沮丧与愤怒——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请尽快抛弃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的哀伤都各不相同,我们无法用“常理”去想象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对他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你的陪伴,一定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以下内容是根据项目组成员与失独者接触的经验、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公益网站博文所整理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示。

1.纯粹的支持与陪伴至关重要


在与丧亲者接触时,我们常常会说出“放心吧,很快就会好的”、“打起精神来”、“你会克服的”等等言语,事实上,对于丧亲者而言,这一类安慰十分苍白无力,暗含着“你的伤痛与哀伤是不适宜的,你得尽快调整过来”、“你必须为你的哀伤设定一个期限”等的含义,并且还会让他们感到你其实无力去承载或不愿意进一步去倾听他们的伤痛。


坦白地承认“我也不知道该对你说些什么,但是我愿意陪着你,如果你有任何想要说的,可以跟我聊一聊,不想说的话也没有关系。”多倾听,多陪伴,有时候一个真诚的拥抱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2.请勿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


有些时候,特别是当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对方的生活状况在你看来仍旧“十分糟糕”,请务必不要提出过多的“指导性意见”。例如“你已经过于沉溺哀伤之中了,你应该出去走一走”、“你必须多与别人交往”、“你得收拾屋子,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过得好一点。”


尽量少用或者不使用类似“应该”、“必须”等带有强烈指示性的词汇,不要告诉任何人“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一定要提建议的话,多使用“你可能需要……”、“或许你会想要……”“我觉得我们可以……你认为呢?”这一类显得不太坚定的说法,给他们可以纠正的空间,让他们知道,是可以选择的。


3.每个人的哀伤都是独特的


虽然早有专家归纳了哀伤的五个阶段,认为哀伤过程呈线性发展,从否认、愤怒到讨价还价、消沉,最终接受事实。但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哀伤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哀伤时间线”,并且哀伤本身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可包含多重情绪。在与丧亲者接触的时候,请避免为其哀伤预设太多的标准,请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进程来恢复。当你对他们说出“我了解你的感受”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是拒绝再与你交流,他们会觉得你不够真诚,尽管你的确是出于好心。


在表达你的关心与共情时,用“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好像感觉得到你觉得……(对方的感受),因为……(对方的过往经历、想法、行为)是这样的吗?”这样的语句会更合适。


比如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表示对孩子的逝世感到非常的内疚,觉得自己要是当初能够多关心关心孩子就好了。你可以这样说:“我确实不能完全的了解你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感觉到你好像非常的内疚自责,(因为)你觉得以前不够关心孩子,认为要是当初能够多陪陪他、下班早点回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是这样的吗?”

4.帮忙处理一些具体的事务


对于一些刚刚失去所爱的人来说,悲痛会削弱他们的判断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帮忙处理一些具体事务,如帮忙接听电话、安排后事、联系相关人士、收拾家务、缴费等等,会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5.不要期待对方主动求助


有时候我们会说“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就给我打电话。”但对于沉溺于哀伤之中的人们来说,即便是拨出电话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会让他们觉得困难,并且他们也会担心你是否“真正”想要接到他们的电话,是否“真的”愿意提供帮助,显然,对于一部分处于这个阶段的丧亲者来说,这并非易事。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但并不愿意主动开口求助。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提供帮助,可以在他们家中住上一段时间,或者如果你离得比较近的话,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前去拜访,看看是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6.不要害怕说出逝者的名字


有些时候,为了避免唤起痛苦的回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避免去谈及逝者或说出逝者的名字,甚至在不小心提及的时候,还会说一句抱歉“啊,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提到这个的。”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一个“抱歉”之后,都应该被回复一句“没关系”。但这显然并不是一件“没有关系的事情”。


你的这种反应会强化生者“回避的行为”,事实上,对于丧亲者而言,他们需要有机会向他人谈起离去的爱人,你的回避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你并不想听到这些事情”,或是他们“不应该经常去谈论这些”。


7.可能需要进一步求助的信号


在哀伤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以下迹象,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越加严重,请引起警惕,并在有需要时向有经验的治疗师求助:


·自杀的念头及行为

·难以控制的哭泣

·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了意义

·认为自己不可以出现“快乐”等积极情绪

·无望及无助的感觉

·不能集中注意力

·严重的食欲及睡眠问题

·对烟酒上瘾或是依赖药物

·拒绝社交

·原因不明的躯体疼痛

我们愿意陪伴您走过这段旅程。

若有任何需要,请与我们联系!

 

参考文献:
Bonanno, G. A. . (2009).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bereavement tells us aboutlife after loss. Library Journal,134(13), 97-97.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大卫・凯思乐. (2008). 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四川大学出版社.
布鲁克・诺尔,& 帕梅拉・布莱尔. (2013). 安慰之光:失去亲人的疗愈. 华夏出版社.
Help guide. (2018). Helpingsomeone who’s griev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grief/helping-someone-who-is-grieving.htm
Grief and loss. (2018).Supporting others who are grieving.Retrieved from https://cmhc.utexas.edu/griefloss.html
Bereaved parents of theUSA. (2018). For the newly bereav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ereavedparentsusa.org/about/for-the-newly-bereaved/
作者简介: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ID:gh_53bec4ab4d74),北师大心理学部王建平实验室出品,了解认知行为疗法、青少年焦虑、失独等话题的一扇窗口。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