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省事的是父母,糟心的是孩子

文:凌想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1-

最近,我有种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放了出来的感觉。

前段时间,做自我成长时,我对咨询师提出一个让我纠结了很多年的问题:纠结。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纠结的人。

应该是上小学的时候,堂哥带来两个玩具,他一个,我一个,让我先挑。我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哪个都想要,哪个都舍不得。堂哥看我犹豫不决的样子,索性两个玩具都给了我。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这是我关于纠结的最早记忆。

后来,慢慢长大,还记得上大学时,有时会为午饭吃米饭还是吃包子犹豫不决。一边犹豫一边自责:你可真纠结啊!

最近一件关于选择的事,因为比较重要,我纠结了快一年,自己都烦自己了。拿不起放不下的状态很痛苦,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做不了选择。

我问咨询师: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纠结,怎样才能不纠结呢?

咨询师问:从小父母对你管得严吗?

我想了想:不算严,我很乖,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和父母的意见都比较一致,他们还是挺尊重我的想法的。从小到大几次比较大的选择,比如选专业、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他们都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给咨询师讲了讲,当时我是怎么选专业、选工作的事情。

咨询师说:看来你在大事上还是挺有主见的。

我心里一愣:啊?真的吗?

再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我又有点疑惑:那么,最近这件事,也是大事,为什么我会这么纠结,纠结了这么长时间呢?

咨询师说: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事都有个选择的截止日期,而这件事没有一个明显的期限,所以你就一直在纠结。

我恍然大悟:真的是这样。虽然我纠结了快一年,但我其实一直在逃避选择,甚至逃避思考该怎么选择。因为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实在太痛苦了,我对自己下不去手。

这次咨询结束后,我明显感到,心里有个地方松动了。

-2-

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我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纠结。

虽然,我一直在寻找纠结的原因,寻找解决纠结的方法,但在潜意识里,我却认同自己就是个纠结的人。

这种矛盾和分裂,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想逃离地球。

当咨询师告诉我:你在大事上挺有主见的。

我好像一下子被点醒了:

在人生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我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太多犹豫,怎么能说我是一个纠结的人呢?

所以,用纠结来概括我,就不对。

我只是在有的时候、有的事情上纠结——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这很正常。

我是能做出选择的,同时我也允许自己有纠结的时候。

不能说,我是一个纠结的人。

这么一想,我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原来那种被压得沉沉的、绑得紧紧的感觉消失了很多,多了很多力量和动力。

原来,我一直用纠结这个标签把自己束缚住了,就像如来佛用一道符把孙悟空牢牢地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只是,这道符是我自己给自己贴上去的。

原来,我不用去苦苦寻找纠结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当我不认为自己是纠结的人的时候,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没有意义了。

咨询师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轻轻地把这道符给揭掉了。

我有一种被释放的感觉。

-3-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评判、贴标签会对一个人造成多么大的束缚。

如果我没有开始自我成长,我可能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纠结的人,陷在这个标签里无法挣脱。就像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五百年不得动弹。

而我们人类,又是多么习惯给他人、给自己下评判、贴标签,习惯得都已经察觉不到自己是在这样做。

这其实和我们的大脑的运作模式有关。

大脑喜欢简单化、概括化,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危险,是战是逃,迅速做出判断。

这种运作模式帮助人类进化到今天,功不可没,但也显露出它的缺陷。

世间事纷繁复杂,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去概括,尤其是面对一个活生生、有多个维度的人。

这就难免会造成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误判。

尤其是对待我们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经常处于上帝视角,我们自以为最了解孩子,他属于我们,我们掌控着孩子的命运走向。

这样的视角,很容易让父母给孩子下种种评判,贴种种标签。

这孩子挺聪明,就是马虎。

这孩子不懂分享,太自私了。

这孩子就是懒。

这孩子算是废了,天天想着玩游戏。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

这种评判的语言,太司空见惯了,相信每个父母或多或少都说过。

我们以为这都是为孩子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处,才能闻过即改。

而这些标签会在孩子内心产生什么心理后果呢?

-4-

语言是有魔力的。

比如,当你总是给孩子贴上“马虎”的标签时,孩子一般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认同。大人总说我马虎,这道题我也确实做错了,因为不细心,看来我真是挺马虎的。

当他认同了自己就是一个马虎的孩子,他就会在无意识中自我暗示:我是一个马虎的人,我会做出马虎的事。

也许他很努力地让自己不再马虎,也许表面上也做到了,但潜意识里,他一直在与“我是个马虎的孩子”为敌。

就像我和纠结的关系一样。这种分裂、对立的状态非常消耗能量。

一种是反抗。孩子会很不服气:大人总说我马虎,我才不马虎呢,我只是审题没看清楚,凭什么说我马虎?

但是,这样的反抗往往伴随着无力感——我怎么才能证明我是不马虎的呢?我做的所有事都必须证明给父母看。

时时刻刻想着“证明”给谁看,这是非常累的。何况有时还做不到那么好。

慢慢地,孩子就放弃了反抗,变得“皮”了——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不care,反正我怎么做你们都觉得我不好。

其实,这不仅是孩子内心的反应,也是我们成年人面对标签时会有的反应。我们不仅给孩子贴,也给自己贴,也认可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

贴来贴去,世界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各种概念化的标签,我们只看到了标签,看不到鲜活的人,看不到蕴意丰富的事。

我们把自己和他人都限制在了条条框框里,要么认同自,要么拼命挣脱,却无济于事。

-5-

那该怎么办呢?

我的体会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入觉察,接纳生活的真相。

大脑的运作模式决定了,贴标签、做评判是一件特别自然而然的事。

自然而然的事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事。

想突破,就要稍微反人性一些,在“自然而然”的无意识中加入一点觉察。

比如马虎。

看到孩子做错题,我们脱口而出的是这孩子太马虎了。但如果加入觉察,就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孩子是在所有时候、所有事情上都马虎吗?

还是只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上马虎?

他是不是也有认真、专注的时候?

他在什么时候会更认真一些?在什么时候会马虎一些?

这么一问,你对刚才所下的论断就不那么确定了。

而且,这些问题也会帮你梳理出解决的思路。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有表现好的时候,也有表现差的时候。有高光时刻,也有阴暗时刻。

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真实的人。

我们得接纳这个真相。

我想起咨询师在一开始对我说的:你想解决纠结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也许你可以和纠结和平共处呢。

我当时想:这怎么可能?我心心念念想的是消灭纠结,和纠结共处,不就说明我失败了吗?这怎么可能是一个解决办法?

做完咨询,我才慢慢体会到了咨询师的意思。

原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与问题和解,也就是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有时候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

贴标签,就是以偏概全地否定一个人。

接纳,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6-

第二,就事论事,活在当下。

贴标签,是活在过去的偏见里,把这个人过去种种类似行为归结为一个评判。

贴标签,也是活在将来的臆想中,我们会根据标签来判断这个人将来会怎样。所以父母会为孩子的种种问题焦虑不已。

但贴标签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看到只是此时、此事是这样。而已。

我只是在这个时候、这件事上纠结了。不能因此说我是个纠结的人。

孩子只是在这道题上马虎了,不能因此说他是个马虎的孩子。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不评判,不自责,看到它,知道它是你的一部分,就好。

做到了这两点,我们耿耿于怀的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能“解决”的。

问题是可以“化解”的。

如何化解?

说来说去,其实修的还是我们这颗心。

作者简介: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9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