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隐秘的角落》里坏孩子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谢小明
来源:心理万事屋(ID:xzmpsychology)


网剧《隐秘的角落》讲述了一个黑暗的童话。

在第一集中,三个小孩——朱朝阳、颜良和普普刚出场时非常惹人心疼。

朱朝阳虽然一直是年级的第一名,但由于性格内向不懂跟别人交往,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和欺凌;

颜良尽管偷东西,但就像讲义气的大哥哥一样只为保护同在福利院中弱小的普普;

而普普年纪最小又有哮喘,却十分乖巧,会悄悄帮朱朝阳擦鞋。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三个小孩子卷进了一系列的案件中,并在恶的路上狂奔,说谎、勒索、甚至杀人……

人之初,性本善。这三个小孩从善之花开出恶之果的过程中,与各自的原生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以朱朝阳的经历简单分析下:


01

缺失的父亲

父亲朱永平对于朱朝阳而言,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渴望得到父爱。

遗憾的是,剧里朱永平已经再建了家庭,而且常常碍于继母王瑶的阻挠而没有办法陪伴儿子。

在原著中则更甚,朱朝阳的父亲出轨之后抛妻弃子,母亲终日忿恨不平,朱朝阳跟母亲生活困窘,小三却拿着他爸的钱跟和女儿风风光光,他爸在朱晶晶面前甚至不敢认他这个儿子。

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方面,正如心理咨询师李孟潮所说的:父亲的角色拥有五个功能: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即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法律和规范并做出适当反应。


另一方面,充当了母亲有时所加于孩子身上的各种过分的注意和情感——包括慈爱和发怒——的缓冲器。

一旦失去这个缓冲器,朱朝阳面对的母爱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压抑的。

现有一些研究也表明,由于父亲缺位而带给儿子的负面影响包括较高的侵犯性行为、强烈的即刻满足倾向、社会责任感的缺乏、智力上的低水平(在他们中间,其平均智商比正常家庭中的儿子低7分)、较低的成就需求、高犯罪可能性、同性恋偏好、对其他男性的不信任和较低的自尊感等等[1]。

这些负面影响,在朱朝阳的身上也有所表现。


02

过分强势的母亲

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塑造了过于强势的母亲。

在剧中,朱朝阳收留颜良和普普时对妈妈随时回来的恐惧;朱朝阳妈妈强迫他喝牛奶的时候…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情景中,家庭的压抑氛围总是隐隐若现。

朱朝阳的妈妈当然是爱着孩子的,但是有私心的。家长会时,班主任把朱朝阳的母亲叫到走廊上单独谈话,说,这个孩子有些孤僻,不与其他同学往来。班主任本是一番好意,母亲却带着半分不屑半分炫耀的语气说,学生嘛,努力学习就好了,交朋友是出社会以后的事情。

朱朝阳的妈妈对学习成绩如此病态的重视,不得不让人怀疑,她把她自己的所有希望寄托在了朱朝阳的成绩、未来。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控制[2],它是指是指父母侵扰子女内心世界、破坏孩子自主性发展的控制,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父母心理控制可能引起青少年低社会联结。

我们在剧情中也看到这一点,朱朝阳在学校中,由于过分看重成绩,没有跟其他人往来。但他始终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和普普、颜良迅速成为朋友。

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式, 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对于西方或是中国青少年, 均会对其诸多发展指标产生负面影响, 如抑郁和焦虑等[3]。

03

朱朝阳这个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

同样是单亲家庭,成绩优异,性格温和而隐忍,有一个控制欲强烈的母亲,最终都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把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推卸给家庭,孩子自然拥有改变的机会和力量。

但当“当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丧偶式育儿”这些词冲上热搜时,我们自然也该反省,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仍存在不足。

没有天生就该善良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好表率的大人。

《隐藏的角落》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给父母看的教育片——如何陪伴、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深思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蔡志海.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2(02):61-63.
[2]Barber B K.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6).
[3]Barber, Brian K, Harmon, Elizabeth Lovelady.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2002.

作者简介:谢小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壹心理认证作家。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万事屋(ID:xzmpsycholog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