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的18岁,管理生活中的不确定

作者:奕君
编辑: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青蛙公主”谷爱凌的表现牵动着广大网友们的心。

2020年12月14日谷爱凌宣布自己以SAT1580分的超高分数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的高光时刻过后,冬奥会成为了她的第二个舞台。三个项目两金一银的耀目成绩让人心生敬佩,可以说是事业学业双丰收。

在如此差距之下,无怪有人调侃到:

谷爱凌的18岁——健将,我的18岁——健在。

除了成绩斐然外,谷爱凌强大的心理素质也为人称赞:她在两跳的间隙不忘在社交平台发出情人节祝贺、在比赛的前夜还在与“黑粉”进行“对线”……仿佛冬奥会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场日常训练,大型赛事的压力仿佛并没有对她产生任何影响。

“如何练就这样支撑自己的大心脏?”

大心脏的背后,少不了实力和努力的支撑,但同时,能够积极面对不确定性的心态也是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01

悲伤的真相

谷爱凌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的文章,她说:

“恐惧可以算是三种不同感觉的总称,那就是兴奋、不确定和压力[1]。”

这里的不确定指的便是由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未知而产生的不确定感。在谷爱凌的定义中,不确定实则是兴奋与压力的来源

通常我们觉得,不确定性是一件坏事。

努力前进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结果;一段恋情,因为人的情感的巨大波动,大概率会无疾而终;抑或是,疾病、灾难会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悄然降临……

不确定通常和迷茫、未知、恐惧画上等号。

早期的研究者也多从这一角度出发,认为由于不确定性会导致焦虑,所以人们希望能够尽量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感。例如,人们宁愿直面坏消息,也想要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未知和恐惧[2]。

然而,不确定感管理理论(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却不同意将不确定感单一地视作是负面的感受。

不确定感不一定需要降低或消除,而是我们要学会如何管理不确定感

由此可见,正确的管理不确定感对于养成一颗强劲的“大心脏”至关重要。

02

谷爱凌面临什么样的不确定?

对于谷爱凌这样的学生运动员群体来说,不确定感常伴左右。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运动员通常会面对三个层面的不确定因素[4],即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未来层面

学业与竞赛双重压力下的时间管理、

人际交往上的层层阻力、

对未来人生岔路口选择的迷茫和纠结……

谷爱凌在赛场上为这些不确定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观看诸多冬奥会项目时,除了惊叹运动员们的绝佳表现,我们也常常为运动员的安全捏一把冷汗。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中,谷爱凌每一跳前双板横置站在跳台边缘的画面从直播的视角来看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但对于她来说这只不过是她与自己内心的无数次对话之一。

“万一受伤了呢?”

我想不光是观众,谷爱凌在内心中也有无数遍问过自己。每一次的跳台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是个人信心战胜个人层面不确定感的最佳证明。

除了战胜它,不确定感有时也可以为人所用。

在跳台上,谷爱凌将所有的悬念留在最后一跳,正如她说的:

“我既有着对自己安全创造奇迹的信心,也会产生对即将到来的不可预知体验的兴奋感。”

在不确定感的助力下,她一举夺金。

03

如何管理不确定?

谷爱凌的成功同正确的不确定感管理息息相关,她的经历和做法也为我们学习管理不确定感提供了良好范例。学堂君在此将谷爱凌的管理方法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寻求社会支持


谷爱凌的社会支持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直支持她的家人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曾是一名滑雪教练,除了在年少时期就培养谷爱凌的相关兴趣以外,她更是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女儿追逐梦想。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时刻陪伴,是谷爱凌职业生涯中的强大助力。

平衡不确定感的一大要点,是拥有充足的自信心、增强对自我的认同。

而增强认同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社会支持的因素必不可少。

Brashers等人研究大学生运动员群体时发现,所有的参与者都通过一定的社会支持方式(如朋友、家人、恋人、同学、队友……)来减少自身生活中的不确定感[5]。


但寻求社会支持来减少不确定感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Brashers的研究中有部分参与者表示,当自己处于一个强竞争的团队当中时,她便很难从其他队伍成员身上获得支持。

此外,和他人的互动会占据一定时间,进而影响到个人的时间管理。合理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格外需要注意的。

2.接受不确定

当面对不确定时,许多人错以为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完全无视其带来的负面情绪。

实际上,恐惧等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现象,它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受到一定危险信号时诱发的本能体验。

比起无视,我们更应当察觉,并接受这种不确定感。

有研究表明,当接受不确定是生活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时,人们便会倾向于以中立的眼光看待不确定的存在,而非一味地尝试逃避[6]。

在接受的前提下,一部分人会选择“听天由命”,即把所有不确定的结果最终交由上天决定。

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将不确定定义为自己人力无法改变的部分,来减少自己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但是这样的方式未免过于被动,没有主动的管理不确定。

而对谷爱凌来说,她的“段位”就会稍高一些。

在直面不确定的过程中,谷爱凌不光关注了不确定带来的负面情绪,更有意识地利用了其正面积极的一部分——

培养深刻的自我意识,去察觉那份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进而自我调整。

正如谷爱凌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提到:

“每个自由式滑雪运动员都要以识别出兴奋感和不确定感之间的细微差别为目标,以便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的同时,把受伤的风险减少到最小。”

通过直面不确定识别负面感受看到自己的缺陷,同时强化自己由未知产生的积极情绪,在这方面谷爱凌绝对是一位“大师”。

04

与不确定性共处

对于学生运动群体,尤其是滑雪这样的极限运动来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空间中把握内心的平衡至关重要。

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也是毕生要学习的课题

既然不确定性不可避免,不如接受它的存在,把未知转化为动力,把压力视作挑战,带着能够扭转局面、稳中向好的信心和勇气,继续前行。

学堂君祝正在阅读的大家都能把握住生活中的不确定,一路披荆斩棘在自己人生的“大跳台”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你在管理“不确定性”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单选)

缺乏社会支持,觉得没有人会一直坚定地支持自己。

难以忍受不确定,个人会希望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害怕可能的负面后果,因为不确定所以总担心最后结果会很糟糕。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小时候按部就班地上学,每一天被课程表安排地明明白白。或许我们都曾抱怨过这样的生活呆板,但当我们终于掌握自己生活的节奏时,却发现自由的另一面是不确定性。

[1]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2/sports/olympics/eileen-gu-skiing-fear.html
[2] Berger, C.R. (2005).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3): 415–447.
[3] Brashers, D. E., Neidig, J. L., Haas, S. M., Dobbs, L. K., Cardillo, L. W., & Russell, J. A. (2000). Commun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The case of person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67(1), 63-84.
[4] Brashers, D. E. (2001). Communication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1(3), 477-497.
[5] Brashers, D. E., Neidig, J. L., & Goldsmith, D. J. (2004).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or AIDS. Health communication16(3), 305-331.
[6] Mishel, M. H.(1990).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 Image: Th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2(4), 256-262.

作者简介:奕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