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斌:心理健康服务未来变化的6个趋势

文:谢斌
来源:心榜(ID:psytop)

喜猫按:

9月9日,壹心理延续往届行业之问,举办第五届心理行业峰会“99行业之问·10年心理 变与不变”。邀请了多位行业同仁和心理学爱好者聚焦当下、探索未来,畅谈心理学新机遇。

以下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谢斌教授在本次峰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心理健康十年的活动。


过去的十年变与不变我觉得这是一个动态的,在过去的十年其实已经在发生很多变化。


但是从去年的新冠疫情以来,这种变化的趋势好像有一些改变,而且变化的速度可能也会进一步的加快。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最近的一些考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到底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是我个人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观察,以及自己做的思考给大家抛砖引玉,一会儿还可以跟各位朋友再深入的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得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从去年以来的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服务的未来发展。


当然我们现在可能说十年还有点太长,说今后的三五年要回答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社会心态各种心理分别今后会有哪些特征,跟以往相比会有哪些变化?


比如说在去年的疫情期间大量的焦虑、恐慌,这些今后是不是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或者出现哪些变化?


这些心态和心理特征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另外后疫情时代,我们现在说是后疫情时代,中国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疫情后时代了,现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现在还是疫情时代,连后疫情时代都说不上。


但是总体上心理问题包括精神障碍疾病谱或者问题谱,这些表现特征会有哪些变化?


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现在说精神卫生服务也好,心理健康服务也好,如果用一个大的概念来包容的话,就是一个未来的心理健康服务,这些会带来哪些挑战?


求助行为,求助模式会有哪些变化?


比如今天我们的会议是在线上举办的,可能很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今后也会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从线下到线上只不过是其中某一个模式的改变,今后还会有模式变化?


发展趋势如何?


服务的“需方”如何细分?

服务的影响,促进和制约因素有哪些?

我们如何规避这些因素?


这些是我们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我个人总结了6个趋势,给大家抛砖引玉,可以一起思考。


第一,“不确定性”,这将成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未来基本的“底色”。


从去年疫情以来非常明显,不确定性现在遍布全球,遍布国内各个行业,当然它今后也会渗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子女的教育,包括自己未来的就业工作,经济方面的收入这些变化等等。

“内卷”,现在网上经常在讨论的“内卷”、“躺平”、“鸡娃”,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可能今后将获得更多的认识,更多的重视,心理健康的各种风险因素增多以后,会导致哪些相关心理行为问题,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


另外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等等,这些原来我们讨论过的但是没有关注过的心理变量,它的发觉应用,尤其是这些变量的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有哪些,今后怎么样发展和应用,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疾病谱”或者“问题谱”会呈现所谓后疫情时代的特征。


比如说从特定的成因来说,各种生活、工作、竞争方面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防范或者是对某些出现失误的追责等等,这些现在已经成为群体心态。


比如说在欧美国家现在各种各样的甩锅,这就是一种防范和追责的群体心态。


它的演化最后可能导致一些人际间的冲突、敌意这样负面情绪行为的增加。


有人说伴随着传染病的大流行,今后势必会到来所谓的心理精神问题的大流行,像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步的增多,还有冲动、暴力、自杀、自伤这样一些问题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


另外本身新冠病毒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它可以侵害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它导致长期的新生损害,比如说病毒导致的脑损伤它的后遗症,还有PPSD对疫情的恐慌,对少部分今后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慢性PPSD,还有慢性疲劳综合征。


每次流感大流行以后在全球都会出现大量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样的病人,可能有的是病毒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心理的影响,心理的慢性应急性影响,这些都需要引起关注。


另外心理健康服务,现在我们已经看得到了,它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它今后也会成为社会矛盾的调和板,对我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作为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调和板角色。


第三个趋势是政策、社会环境对大众心理和服务提供的影响逐步显现。


我们都在说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这样的一种时代我想各种密集的政策措施可能会相应的推出。

比如说“三孩”政策,“双减”政策,这些对学校、社区、家庭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相应的对儿少的心理行为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效应,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现在的“减排”和“低碳时代”等等这样一些政策措施,它的环境影响肯定会影响它每个个体,它的心理效应是什么?

今后也是需要我们引起业内关注的。


各种防控措施,新冠疫情现在没有结束,各种防控措施它的心理行为模式,包括行为模式的短期影响和中长期影响,这些也会慢慢的凸显出来。


还有我们现在政府在高度关注的“共同富裕”、“国际国内双循环”、“医改政策”,还有健康,大健康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心理健康,等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对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服务会有什么影响,服务的提供,以及对于我们服务对象求助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也是今后会逐步显现出来的。


第四个趋势是服务需求内容、层次肯定会进一步的丰富。


因为现在人群本身是处于各种各样分割状态,同时大家很多都是在线上共同体,服务从内容的层次化都会越来越丰富,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关注重点。


比如说政府它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健康促进,健康数量的提升,包括心理援助,尤其是心理危机干预,这些是政府比较关注的需求。


而各个部门,比如说教育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不同的群体,比如说家长、学生,我们的精神障碍患者等等不同的群体,他们关注的需求更是各种各样。


比如说学校他会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企业会更多的关注员工心理支持EAP,另外不同的重点人群,比如说孕产期的妇女和儿童青少年等等,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怎么样预防精神障碍。


从服务的提供者来说,我们所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怎么样提供高端和优质服务,因为涉及到行业的竞争,另外盈利性的服务和非盈利性的服务,这些也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还有细分市场,刚才讲了现在需求层次越来越多,市场势必会细分,细分市场和差异化服务。


还有国际化服务、创新服务,还有行业里面大家现在想争做行业的老大,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对象有很多不同的需求。


另外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也是一样的,服务对象潜在的需求,比如说服务怎么样能达到有效和可及,是不是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


这个获得感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一定的效率。


另外同质化的服务,针对相同的问题提供相同的服务形式,最好是能够同质的。


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中西部地区得到的服务是同质化的。


另外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这个安全性包括很多,比如说隐私私密性的保护,感染的防护,不让他出现新冠疫情的蔓延。

资金的安全,还有稳定,我们提供的服务能够让他有稳定的获得感等等。服务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会越来越丰富。


第五个趋势是新技术、新模态、新行业,这些竞争会带来多重挑战,当然也是非常重大的机遇。

比如说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冲击,这里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脑机接口、大数据、各种算法、机器学习等等。


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在业内开始使用了,而且有些创新性的模式就是来自于新技术的冲突。


还有各种创新服务形态的涌现,以及在后疫情时代这种迭代会越来越加速,跟原来传统的模式相比。


比如说智力的流动,我们有些老的退休专家现在被聘请到民营机构,甚至今后可能会到一些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提供服务。


还有互联网服务,这个大家都已经体验到了。


还有资本运作下的服务,现在很多服务是在资本驱动下的,各种创新其实也是在资本的驱动下,这是一把双刃剑


另外我们现在面临迭代的加速,还有新生代他们会引发各种创新的服务形态,现在的90后、00后甚至10后,他们对服务的不满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服务形态的创新。


另外多学科交叉会形成主流,这种学科交叉会带来合作,也会带来竞争。包括精神科和我们心理交叉等等。


最后一个趋势是服务的规范监管势必会加强。


管理的要求会不断地清晰,对各类服务的界定、功能定位、人才培养这些方面都会不断地清晰。


另外新技术规范、标准、法律法规这些都会不断地完善。


对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监管的要求一定会提升,优胜劣汰我认为今后会成为常态。


短期行为获益今后很难抵消长期的损失,所以我们业内我觉得应该要形成一种长期提供服务的文化,行业组织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


行业组织应当要和管理部门开展良性互动,这个越来越重要。

我就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谢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