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不是让我推开你,不管你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指的是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而在我们身边,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以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孩子不爱学习,我就逼他学习;先生身体微恙,我就忐忑不安,吃不下、睡不着;有个同事常常胡说八道、不爱清洁,在办公室里发出各种声音,打扰别人……我埋怨孩子、埋怨先生、抱怨同事……


当我第一次读到《被讨厌的勇气》,才发现:啊,我原来是没分清楚我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啊!我如果做到课题分离,可以不象从前那样怨天怨地怨别人。


那怎么才能分清是谁的课题呢?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感受,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比如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我不能横加干涉。对于先生身体健康的焦虑是我的课题,不能怨先生。面对同事诸多问题而产生的困扰,也依然是我的课题。


课题分离就是要我们划分边界,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刀两断,而是给关系留出空间,让彼此都可以发展。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学习课题分离的第一个阶段确实是只要分清是谁的课题就好,可面对我们的亲人,我们又怎么可能不去管呢?这时候就到了第二个阶段。


运用课题分离,我们怎么处理好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呢?


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我们确实不能去干涉。但不是说我们就放任不管了。首先是放下自己掌控的心理,不要说孩子必须听你的,而是想办法帮他找到他学习的兴趣,共情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等。


对先生身体的过分担心是缘于自己的什么心理呢?这不是先生的问题,我可以尽心去照顾他,也可以提醒他运动,但不能去责怪他,埋怨他。


这样,我埋怨的心放下了,告诉自己焦虑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家庭气氛好了,先生的身体在我的照顾和他的注意下也渐渐地越来越好了。


对令人讨厌的同事,真的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同事,开始我想这凭什么是我的课题,明明是他的问题嘛。不顾忌别人感受,人缘那么差。

但慢慢的就想明白了一些,因为是我的困扰,所以就是我的课题。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提醒他,建立界限,不就不构成我的困扰了嘛?


清楚了课题分离虽然能解决很多人际关系问题,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我看了李松蔚老师的《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一书,他也写到这个问题,他说课题分离跟“不顾别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两种活法。


课题分离的最高阶段是能更好的共情别人,建立更加融洽的关系。


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两个姑娘去修手机,师傅说手机元件坏了,换一个200元。姑娘觉得有点贵,说能不能便宜点。师傅沉吟了下,说我试一下能不能修,修不好就只能换。


他当时还想师傅会回应没法便宜,但他的态度是虽然价不能变,但你们觉得贵也是实际问题,我愿意帮助你们试一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师傅没有纠结在这是姑娘的课题还是自己的课题上,而是他分离的更彻底,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哇!我当时看了真是很感慨,其实做好了课题分离的人更能考虑到对方啊!而这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加以实践吧!

前几天,一个微信群里有个姑娘说被男友妈妈催婚,烦不胜烦,甚至因为这想和男友分手。这不正是一个课题分离的生动案例吗?


可是作为这个姑娘,怎么才能既能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又能安抚到男友妈妈呢?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留给大家思考吧。


课题分离,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好在我们已经在践行的路上。

原创:怡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