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一把诛心不见血的刀

有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很多年前,我还不知道恶言就是如今所说的「语言暴力」,只是清晰记得当时被恶语相向的情绪体验。久久沉浸在那句恶言中难以自拔,焦虑、不安、怯懦,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道:「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谈起语言暴力,我们往往狭隘认为只有那种尖锐、犀利、激烈等特质的话才是语言暴力,却忘了还有一种语言暴力以柔和隐秘的方式化为诛心不见血的刀,对方云淡风轻的吐露,足以把听者推入深渊万劫难复。


比起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可以杀人于无形,它不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伤痕,但能在我们内心投下大片阴影,而施暴者还能理直气壮指责我们矫情经不起一说。

 

我欣赏与敬重两个职业群体,一是医生,二是心理工作者。前者医身,后者医心,他们很伟大,保障了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人并没确定的心理疾病,却可以有「微小精神创伤」,比如语言暴力带来的或大或小心灵创伤。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语言暴力的那些事。

 

语言暴力,指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对一个人。


 

01

语言暴力不罕见,

它有哪些类型呢?

 

1、按外显程度,有粗暴型与柔和型。


『粗暴型』意如字面,它尖锐、犀利、激烈,像是挥刀割心,伤害来得猛烈。比如:

 

“你这么没用你死了算了!”

“你就是一个扫把星!”

“你是不是脑残没智商!”

 

『柔和型』一般在非情绪应激状态下,语言平和,却能挫伤对方自尊和自信,导致自我怀疑陷入低价值感的怪圈。比如:


“她会为我改变,为什么你这点小事都不能。”

“其实我不爱你。”

“你这样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2、按受害者类型,伴侣暴力和儿童暴力最为典型。

 

『伴侣暴力』

 

美国一位专注研究亲密关系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有这样一种能力:一对夫妻走进他的爱情实验室,他可以用5分钟观察夫妻的交流过程就能预测这对夫妻将来是否会离婚。而这个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6%

 

都说幸福是相似的,其实在婚姻里头,不幸也有着惊人相似的共同点。约翰·戈特曼用了40余年追踪研究三千余对夫妻,揪出了亲密关系的「末日四骑士」,分别是指责、辩解、冷战和鄙视。也就是说,如果一段关系经常出现末日四骑士,这段关系很大概率会走向破灭。

 

在末日四骑士中,『鄙视』对于一段关系的危害最为严重,而这,恰是语言暴力的一部分。

 

“你看别人的老公有钱有本事,你真无能!”

“别的女人那么贤惠,你怎么这么邋遢?”

“你怎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以上这类对话,在很多亲密关系中不乏看见,它扼杀甜蜜温馨,激发双方冲突,长期以往问题堆积严重,直至冲突成为彼此的创伤事件。

 

『儿童暴力』

 

以下这些话你可能并不陌生:

 

“早知道这样当初你刚出生就弄死你!”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你怎么这么蠢!”

 

提及童年期来自父母的指责谩骂,有人一笑而过,有人黯然神伤。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复原力」,它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而一个人的复原力如何,一看伤害的大小,二看个体心理承受力强弱。

 

孩子处于心理成长期,往往敏感又脆弱,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等消极语言便是来自外界的伤害,孩子如果无从抵抗与消化这种语言暴力,他会因此自我批评和否定。


根据暗示效应,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暗示作用,如果孩子长期遭受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孩子会把接收到的打击和批判等转化为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对于一个复原力弱的人来说,这种反自我意识极有可能伴随终生,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会倾向于自我批评和否定,遇到冲突喜欢苛责自己。

 


02

语言暴力有哪些危害?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通过研究发现: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而一个人的大脑区域是负责传递动机、认知信息、管理情绪、思考和决策。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另外,也有研究证明,5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在儿童期遭受语言暴力。而在犯罪者中,不少都在童年期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当他们无法消化,只能以极端方式爆发。

 

在亲密关系中的语言暴力,威力同样不容小觑,主要危害有以下3点:

 

『摧毁自尊』

 

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遭遇语言暴力,会被削弱认同感,找不到被爱和归属感,长期以往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抑郁,伴随着关于自我评价的挣扎感,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比如: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被情绪淹没』

 

遭受语言暴力的人,容易被焦虑、质疑、不安等负面情绪充斥内心,当一个人被情绪淹没,越难冷静自持去应对冲突。长期被负面情绪淹没,会带来情感困扰,并导致窄化效应。


窄化效应的概念提出者是美国的罗文斯坦教授,是说人因为只关注了某一时刻某一点的偏好,而导致对原来的偏好出了问题。他认为窄化效应可以算作情绪这个高频影响力的“左右手”,尤其是情绪发生时,与“行动的倾向”相互配合,让一个人窄化且失控。

 

人处于窄化状态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会下降,这就意味着很难理智面对冲突,而只会剩下争吵或者逃跑等消极反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窗口被关闭。如果继续对话,会令情况加速恶化。

 

『破坏关系良性发展』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会说话」的伴侣促使关系更具黏性,彼此更加甜蜜,而使用语言暴力的人却将关系推向恶性循环,严重的话会亲手杀死一段关系。


为什么说语言暴力对关系的破坏力强大呢?因为它通常表达了人的厌恶之情,而这种情感最会激发对方产生敌意,当彼此对立就是关系变味的开始。

  


03

为何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阿德勒说: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无独有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及“异化的沟通方式”,他指明人们会在沟通时为满足某种愿望使用负面的表达方式,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被置之不顾。

 

具体有以下4种: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

 

例如:不扫地被对方指责“你一个女人怎么这么邋遢”、亦或者一件鸡毛蒜皮事没做好被辱骂“你是不是没智商”。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这容易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导致对方自我怀疑。

 

例如:“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人家老公”。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我们习惯性把行动理由推托到对方身上。

 

例如:家长认为孩子该打是因为他不听话、出轨认为是伴侣导致。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暗含威胁,认为他人不配合就该受到惩罚。

 

例如:“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马歇尔·卢森堡认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据此分析,语言暴力可以理解为施暴者对受害者的怒其不争,而愤怒的背后则是想要控制的心理。



04

如何应对语言暴力?


1、聚焦自己爱自己,增强内在力量


自我接纳是一生的课题,它是一个人奠定内心力量的基础。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真正欣赏自己,也才会真正学会聚焦自己爱自己,继而拥有强大的内心去抵御外界的一切敌意评价。

为什么都说自信的人最有魅力,因为这样的人自我接纳自我认可度高,也就是自我价值感高,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往往内心强大,更能对抗语言暴力的影响。

 

2、确定边界,明确底线


捍卫尊严设立界限是给对方定的规矩,若不守护底线,对方会肆无忌惮步步侵犯。正所谓欺软怕硬,敢于说“不”才能更好杜绝语言暴力。

 

 05

怎么进行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对于非暴力沟通谈及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你看到的现象,比如:看到孩子或者伴侣把臭袜子乱扔。

感受:你看到臭袜子没收拾,感到不高兴。

需要:你希望衣物得到收拾整理

请求你可以把袜子收拾起来吗?

 

最后,引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一句话结束:要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责备、羞辱、批评和苛求的语言,我们需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让爱和尊重融入生活。

 

愿你我都能是那个好好说话的人。

文:池玉  (聚焦“爱的能力”学习,谈爱己论爱人。微信公众号:心探坊(ID:CTCLUB-2021)。)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