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花精力在这里了,因为它与幸福有关

作者:雪菲
来源:雪菲(ID:sunxuefei2013)

01


先讲一个根据咨询内容改编的案例。

程先生发现自己经常有异样的情绪,影响了人际沟通,甚至影响到他的职位升迁

他发现,自己在沟通中不能接受别人插话,一旦有人插话,他就会被激怒,甚至出现过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 有一次,他在会议中竟然将手里的笔摔向一位插话的下属,引发了那位同事很大的积怨。

  • 他对自己的妻子偶尔也有家暴行为。对妻子动手以后,他会内疚和自责,但下次发生争执时,似乎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让他再次变成了一头狂躁的野兽。

程先生来咨询的第二次,坐在我面前,不断抓着发根,痛苦而又断续地说,“为什么我那么容易被别人激怒?我也实在不想因为一些小事儿就跟我太太争论不休,甚至还对她动手,可我控制不住自己,那一刻,我好像不是我了……”

我开始碰触到一段冰冷的童年时

程先生从小跟着单身母亲生活,因为经济困难,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跟他说话。寒暑假,母亲担心他的安全,会经常将他反锁在家里……

他反复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情节,“我被锁在家里一天没人理,没人说话,接近傍晚,我烦躁地在心里不停地数数。终于,我听见我妈用钥匙开门,我兴奋地跑过去,当时好希望她也能和我一样开心地迎接我!但是她没有,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别闹,我得赶紧做饭去’,接着就推开了我。她当时那一推并不重,但是我一直记得,那感觉像是把我整个心推进了一个黑洞里……

程先生变得越来越内向,并且在青少年阶段出现过轻微的口吃现象

我曾经在咨询时问过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同事或者妻子在你说话的时候打断你,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他当时半天没有出声,接着,我看到他的胸脯快速起伏着,脖子上憋出了一道青筋,像是从牙根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一般,他说道,“我感觉,就像有人掐住我的脖子,不让我说话!”

02
什么是自我觉察?

什么是自我觉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明晰自己的感受,状态还有期望,并且知道自己的言行带给他人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这感觉很像你经常能分出另一个隐形的自己,站在头顶斜上方,持续观察着自己和他人的互动,并给予反馈、提醒。

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毫无觉察的人们在梦呓般生活。最流行的网络语“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就是一种无觉察

每时每刻,你内心的恐惧、担忧、焦虑等情绪都在无意识中向外投射着,制造着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或许,你偶尔感觉到一阵阵内心难受,但你却很难清楚地深度认识到,你与当下的人、当下的环境或当下的事件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理对抗状态。所以,

你总是出现某一种情绪,包括不可控的愤怒习惯性的争辩无法抑制的焦虑持续的抱怨等;

你总是对某一类人,某一种规则,某一类现象过度敏感,例如,与权威的关系紧张对爱说话的男生心生反感过度强调公平不能接受他人的散漫等;

你总是无法完成某一种需要的行为,比如无法当众讲话不能拒绝他人总是拖延交付工作不能一个人走夜路等。

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被觉察的潜意识状态。主动扩大自我觉察的边界,就像随时需要整理房间一样必要。


03

谁觉察,谁获益

自我觉察,就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意识再多一点,那么无意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少一点,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 首先,自我觉察的第一受益人——正是自己。

比如,你对爱人叮嘱过的事情,他却没当回事,当你为此冲他大吼大叫的时候,你可以停下来觉察一下:

  • 感受自己当前是什么样的情绪?

  • 假如你首先感受到了愤怒,这一情绪的背后还可能有别的情绪吗?有的话是什么?


  • 假如还有委屈,或者被忽略的自卑感等,那么愤怒背后的这些委屈、自卑可能由什么引发?

  • 爱人对你的诉求没有重视,这个行为可能让你联想到幼年哪一种常见的情景?


  • 现在,你通过愤怒的表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 假如换一种方式,你是不是能更有效地表达愤怒?

  • ……


上述一系列自我对话,就是心理学意义上自我觉察的方法之一。

在你出现任何负面情绪的时候,都可以尝试通过这样开放而又深刻的对话,与更深层的自我尝试链接。无意识的深层自我,很像你体内一个年幼、无知又任性的孩子,当他被你投掷了关注,就像一束暖暖的光照射进阴霾,这些无意识的部分将会得到晾晒、平复,你也将可能选择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 其次,自我觉察,能更有力地帮助他人。

比如,当练钢琴的儿子气恼地砸着琴键说,“我再也不想弹琴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主动觉察的妈妈,你可以尝试对孩子说,“宝贝,可以告诉妈妈你现在为什么气恼吗?你是真的特别不喜欢弹钢琴呢,还是因为刚才这首曲子比较难,你总是弹不下来,所以有一点小小的挫败和难过呢?”

经常帮助孩子做这样的自我觉察,将会提升孩子对情绪的理解,并且更有效地表达情绪。

1-2岁的儿童,在某一个阶段内可能出现爱打人的现象,一些朋友问过我解决方法。实际上,这个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如果早期不当的互动模式没有被家长觉察,就可能发展成攻击行为

幼儿在6个月至1岁多的时候,极有可能出现用手抓挠妈妈和其他抚养者的情况,这属于婴幼儿早期的一种探索外界和探索关系的表现。这就是你帮助孩子觉察的良机。你可以尝试对孩子说,“宝宝,你是喜欢妈妈吗?如果你喜欢妈妈,你可以抱抱我,亲亲我,你这样抓我,妈妈会很疼、很难过。”

这样的引导式交互,就是在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觉察,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对一些无意识言行加以理解、澄清,将能极好地教会孩子学习匹配情绪和言行,并在人际关系中选择更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

  • 另外,自我觉察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改善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走进我们生命历程中,并在其中留下印记的人,都可以看作是在有目的地帮助我们完善自我。如果,你反复地遇到相似的人,重复遭遇同样的伤害,就有必要从自身寻找根源——为什么我总是吸引这种人?为什么他们在我的生活中总是制造着类似的伤害?

亲密关系,是上天赋予每个成年人的又一次机会,经历重新成长。如果不能在关系的实践中学会觉察自己和对方,觉察生命透过关系在传递的意义,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同样的创伤课题,甚至形成代际创伤

我认识一个年轻女性朋友,在此化名Lily。

Lily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父亲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Lily从小被迫承担起家中很多家务——购物、做饭、清理父母吵架后的战场。

大学快毕业那年,她在一次校外活动中迷恋上一个男生,这个男生从小娇生惯养,并且患有轻度的忧郁症。Lily却觉得和他在一起,照顾他的感觉特别有激情。俩人毕业后结婚。

遗憾的是,Lily的幸福没能持续多久。婚后不久,因为太多的生活负担,她总是感觉疲劳过度。她对丈夫一再的单方付出,非但没有换回温情,反而助长了丈夫逃避家庭责任。丈夫做任何工作都不持久,后来干脆辞职在家,一待就是两年。Lily更加任劳任怨,她承担起更多的家务,找更多的兼职赚钱。

但是,丈夫还是对她开始越来越暴躁。只有28岁的Lily,两鬓生出许多白发,她满脸倦容地跟我说,“我感觉自己像是50岁的心态,青春已经被耗尽了。”而且,她更加困惑,“为什么我对他这样无私的付出,却换来他经常跟我抱怨,他说自己仿佛身陷牢笼!”

在Lily的潜意识中,似乎深藏着一个不被觉察的人际模式:和我在一起的人都需要我的照顾。因为,从小她正是通过照顾父母才换来一个看似安稳的家。但是,她的隐忍和过度付出复制到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对一个需要成长和成熟的男人来说,却演变成为一种控制

我曾经和他们夫妇两人一起聚餐,我记得吃饭过程中,丈夫在认真地和我们聊着什么,Lily却根本没有倾听,只是在不断地为我们夹菜和倒水。那一刻,我清楚地感受到丈夫体内酝酿着一股无处发泄的怨气和愤怒,而Lily却依然毫无觉察地忙碌在她自认为恰当的照顾者角色中

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无意识重复和伤害。很多时候,你认为极其合理、善意的言行,只是你从儿时的家庭模式中习得并固化下来的防御模式,这种模式在你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恰恰却总在吞噬对方的存在感,并撕裂着关系

正是这些毫无觉察却沉积良久的模式,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熟悉的伤害:

我对他如此付出,他却总是背叛我;

我不想吵架,但控制不住总是和他抱怨;

我想对他直接表达我的不满,但是我说不出口……


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认知科学范畴中,属于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人的心智功能和社会功能早已被众多大脑科学、心理实验证实,它们是毫不相关的两个维度。但是,在去强化各种社会化功能,成为程序高手、理财专家、演讲达人、营销大咖、设计大师时,绝大部分人都认同“一万小时”理论,却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哪怕十分之一的时间,来真正关注自我的心智化水平。这一维度,却与你持久的幸福感高度相关。


—The End—


作者简介:雪菲,心理咨询师,高管教练,专栏作者,深海潜水员,行走者,在诗和远方中晃荡程斜杆青年晚期。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雪菲(ID:sunxuefei2013)。
责任编辑:spencer,鲸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