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妻子每天都开心,方法其实很简单丨3分钟

文:弹弹弹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https://mp.weixin.qq.com/mp/audio?_wxindex_=0&scene=104&__biz=MzA4NjI3OTY4Mg==&mid=2651850588&idx=5&voice_id=MzA4NjI3OTY4Ml8yNjUxODUwNTg3&sn=42a366d093569f705f08e5a9950a7735#wechat_redirect(点击即可收听音频)

“我一天天带孩子都已经这么累了?我为什么还要做爱!”

这一句话,大概是绝大多数新手妈妈的心声,同时也是新手爸爸最心塞的被拒绝理由。也因为这样,这些小夫妻们的性生活总会困在一个死循环里:

老公提出要求,被老婆拒绝;老公被拒绝了,就会退缩,老婆又会觉得孤独,同时开始怀疑老公的性欲是出于什么动机。

性生活都不能满足对方,互相指责是在所难免的。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不被打破,性需求降低会逐渐变成不再有性欲,无性婚姻算是轻量级的常态。

有些夫妻可能会以出轨、约炮等方式,用外在刺激承认自己的性需求,抵抗婚内的激情消退。这无疑是婚姻里面,最危险也是最坏的结果。

当然,夫妻双方都不希望曾经的亲密,最终会因为性生活的不和谐,最终走向分道扬镳的结局。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


如果及时发现的话,不仅可以避免,还能让伴侣在接受自己的母亲身份之后,欣然回归到你另一半的位置。

或许,下面的几个方法会帮助到你们:

a.制造期望,引导伴侣点燃欲望

被生活琐事消耗掉过多的精力,几乎是每一位妻子的常态。当丈夫提出性需求的时候,忙活了一天的她们,是真的没有心思照顾床上的你,拒绝也是家常便饭。

但拒绝,并不意味着她们性冷淡,很多时候妻子更倾向于对方对给自己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拥抱或抚摸,而不是直奔主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会怀疑另一半做爱的动机,因为简单粗暴地提要求让她们感觉被冒犯了。

被拒绝的丈夫也不需要灰心,你们依然是引导伴侣点燃欲望的关键。直奔主题的表达也削弱了对方的期待感,不妨花点心思,安排一场约会,让妻子从照顾孩子、做家务等繁琐的事情中脱离出来。

她不需要在意其他的事务,注意力回到你身上,这是一场长时间,但很有必要的前戏,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也必然是她所期待的。

b.别当妻子眼中的第二个“娃”

别看这一点好像有点儿绕。你细想一下,当你贸贸然对妻子提出性需求的时候,是不是像极了一个向妈妈求关注的娃?


但应付一个娃已经够累了,还得满足一个大宝宝,是很难做到心甘情愿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以来都鼓励母亲要有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也让许多女性会把性爱和母性结合在一起。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婚后的女性上,恋爱中的女生也会存在。

所以丈夫们可以让自己妻子紧绷的神经从孩子身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安心参加闺蜜聚会、和亲友出游都可以实现这一点。这能让妻子从长期奉献中,重新找到自我意识:我应该是要快乐的,所以我也应该去寻找快乐,享受快乐。

c.性爱也是需要计划的,前提是别太快拒绝

既然在婚姻中,许多夫妻都把性排在了一切琐事之后,要想重新唤起他们的欲望,性生活必然不能成为一种即时需求。丈夫试着重新在生活中,挤出一些时间和创造一点空间,给夫妻的性爱制定一个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是一次约会,也可以拜托亲友暂时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然后在家里制造一点两人单独相处的空间,培养生孩子前浪漫的气氛。但这个计划,对方的配合度相当重要,当丈夫邀请另一半享受私密空间的时候,妻子可以试着别拒绝得那么干脆。

用“要不,你试着打动我?”代替生硬的“不要”“我拒绝”,丈夫听到的答复不同了,挫败感会没那么强烈,即使是妻子当下还没有做好配合的准备,婉拒了,他也知道了对方对于性的态度,变得有耐心起来。

d.承认妻子的身份已经发生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女性一旦成为母亲之后,基本上性爱和照顾孩子就不相容了。而且生育所给女性带来身体上的变化,往往会加重她们的自我否定。

丈夫应该要承认妻子变成母亲后,身份的变化,也得承认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之前提到的3个步骤,基本都是在物质上创造两人重新走向亲密的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妻子心态回复年轻。

既然生儿育女是双方的决定,而丈夫又无法共同承担生育的痛苦和妻子身体的改变,就试着多体谅对方。而不是既烦恼为什么妻子不愿意和自己做爱了,又嫌弃生完孩子后她成黄脸婆,脾气还那么差。


她是因为成为了你的爱人,所以才心甘情愿当你孩子的母亲。

– The End –

弹弹弹 | 作者
烨磊 | 主播

作者简介:弹弹弹,来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摇圈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