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们的想法和信念

一、你的想法比想象中更重要

我们的大脑里总有无数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断的涌现出来。其中被储存为长时记忆中,在必要情形下可提取出来的被称为前意识,还有一些想法,已经发生但还没达到意识状态,我们把它叫做潜意识。

想法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就会出现无数的想法。那些想法,有些和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有些却是和问题毫无干系的。我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想到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什么。

很奇妙的一点是,对于越不想想起的往事,人以及某些观念可能越记忆深刻,进而在生活中更多的想起。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也是“白熊效应”的由来。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曾经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别人一句有攻击性的话,给我们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过了很久之后,仍然无法忘怀,我们的脑海中会经常涌现出那些不好的回忆。

围绕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想法,甚至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可能真的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不过是——“他当时为什么要那么说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单单的想法,就可能让我们一整天的心情都毁掉。我们的想法还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会接着想很多——“他是不是一直不喜欢我”,“上次那件事就是故意针对我的”,“我一定做错什么了,是我不好”……我们可能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及时的转移注意力,结果会出现很多消极或者偏激的想法。

想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是想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的想法。

比如愤怒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人好坏啊,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完全不受控制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想法,不是去想着自己不该那么想,而是接纳它,同时更客观地分析事情,不让自己陷入那种愤怒的泥潭。当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对事物有不客观的评价,不够理性都是正常的。

你可以在愤怒的时候试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去想——“我现在感觉到非常愤怒,是因为……我应该尽可能冷静一些,因为愤怒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

现在我要深呼吸几次,冷静一下看看该怎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不再紧盯着那个让我们感到愤怒的点。

当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多的想法。首先,我们会去了解每一个方案是否可行,接着,去比较不同的方案,针对不同的情况去做出我们认为的最优选择,然后才是实践。

当然如果是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类型的事情,我们经历了很多次,思考的过程也就会大大的减少。我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应对的模式或者是信念,很快地做出选择和反应。比如经历过很多考试的同学,可能会形成固定的答题顺序,不是说这个顺序不会或者不能改变,只是我们会习惯性地那样做。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似乎是一些想法不断强化后形成了我们的信念,当然这些信念是需要经过我们自己去验证的,它们不一定绝对正确,甚至可能没有正确与否之说。

当然我们可能遇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期,我们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而信念往往是会更加牢固一些,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

想法和信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举个例子,“我今天中午想吃一个苹果”——这是一个想法,可能明天我会觉得想吃一个橘子,或者什么都不想吃;而“我觉得苹果比橘子好吃”则更像是一种信念,因为我可能很久都这样觉得,同时这样的信念也没有正确与否的说法,个人喜好而已。

二、想法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如果你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你的认知水平也会因此有所提升。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因为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着这句话预言的方向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我们的外在命运与内在想象是镜像关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命运脚本。”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人,可能你在社交活动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积极。而如果,你的想法比较悲观,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么在社交中你很有可能表现的有些消极畏缩。

根据一些跟踪研究,很多富人从创业的一开始都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变得非常的富有,社会学家认为他们的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给了他们非常大的勇气和动力。

可能这也是我们经常说要给自己积极暗示的原因之一,让自己多一点积极的想法,就可以让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加有自信,更加勇敢。

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准确的去发现自己的想法,他们似乎被隐藏了,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都能够容易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说「这是我做的选择」。

而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清晰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觉得这不是我做的选择,而是命运一般的外在力量推动的结果。不过当我们扩大了觉知范围,觉知到了潜意识部分时,潜意识就会变成意识层面的东西了。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过: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


三、带着各自的信念生活

简单点说,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它与我们的经历有关,与我们的认知水平有关。


李松蔚老师说,信念就像是我们戴着的一副眼镜。有些信息它会屏蔽掉,有些信息它会强化,还有些信息会被扭曲。所以我们看到的很有可能并不是它真正的样子。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实际上它们经常欺骗你。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意见非常不一致,彼此都觉得——真的很搞不懂为什么对方会那么想?有时候还可能吵得不可开交。

比如有些人觉得,一定有外星人的存在,而另一些人会觉得那根本是不存在的。尽管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探索,但是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观点还不是十分统一。

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大家会困惑“为什么他会那样想?怎么可能?”其实客观来看,这不过就是双方关于这个问题的信念不同罢了,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还有那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有时候,有些问题我们很难去判断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也许本没有对错之分。

再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能有些人觉得面食更加好吃,有些人更加喜欢吃米食。除了跟地域环境有关系之外,也跟每个人对这些食物的实际体验有关系,这些感觉也就慢慢的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信念。假如说现在在他们的面前放着一碗面和一碗米饭,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觉得其中一个更加好吃,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品尝过,也许试吃后发现这两碗都不好吃呢。

信念是因人而异的,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比如说我们需要去做出什么判断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信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这种很迅速的做出判断的过程也被称为自动化思维,它的特点就是非常的迅速,但有的时候容易出错。

更加了解我们信念之后,我们可以在去做判断的时候,多停留下来想一想。因为我们的信念就像一副眼镜,他会让我们对事物无法做到非常真实彻底的认识,做出不那么客观的判断。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意见不同,选择不同,我们都可以去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每个人戴着的眼镜(也就是各自的信念)不同,他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

从个人的选择上来看呢,我们就要注意,当我们需要去做一个选择,去做出一个对事物的评价的时候,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带着的这副眼镜有没有给我们传达一些错误的信息,或者忽略以及强化某些信息,有没有让我们产生一些误解?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真实的样子吗?在经过一种有意识的审视之后,相信会更加客观。

比如有些人存在一种偏见,觉得如果一个人是黑人的话,那么他的素质就非常的低。当然客观来看,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但有些人他可能确实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他戴着的一副眼镜。那么当他意识到信念的这种特点的时候,他下次再见到黑人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好好的想一下——


我自己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吗?我看到的符合现实吗?我是不是可以跳出自己的这副眼镜所带来的影响去了解更加真实的他们呢?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想起曾经在上学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做选择题,会经常在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犹豫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最后等公布答案的时候才发现,正确的答案竟然是c。

仔细想一想这个过程,我们会主观地去认为答案在a和b之间,就是信念(与我们的学习过程,认知水平有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戴着那副眼镜之后发现的答案。

当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判断事物的局限性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去跳出那个框架,不一直在ab之间犹豫,而去重新看看c和d选项。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困在一个选择中,而忽略了选择之外的更多的可能。

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总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一些信念存在某些偏差。但其实信念,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某些固定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曾经不愿意相信的事情,也可以重新相信;我们曾经相信的事情也可以变得不那么信任。当然这个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可能是灵光闪现,也可能需要很久,而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里推荐一下汉斯·罗斯林等三人著的《事实》,非常值得一看。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我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我的某些信念与事实真相是存在的很多的误差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修正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某些信念更加接近于正确的过程。这里要强调的是,有些信念根本没有正确与否的区别,只是因人而异;而有些信念与事实的情况有关,也就有了正确与否。

比如,我们如果认为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那这个信念从客观情况上来说它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认为,苹果比橘子好吃,这样的信念就无所谓对错的,只是与个人的喜好有关。

四、某些信念的摧毁会让我们遭受巨大的打击

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伤害。比如我们受到了某个人非常过分的批评,会感觉到非常的伤心;比如,不小心胳膊碰到了哪里,会感觉到痛苦。而某些信念的摧毁可能会让我们们遭受巨大的打击,甚至会感受到绝望。

在电视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有一个人蒙受巨大的冤屈,而当地的法官并没有给他一个公平的裁决。他非常的痛苦,非常的难过,但是他还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他觉得还可以去向更高一级的法院请求帮助,伸张正义(还有机会伸张正义,相信公平,相信法官就是他的信念,给他很大的勇气和信心面对现实)。

于是他费尽千辛万苦,在那场至关重要的法庭审判上,法官再一次下达了不公平的裁决,而此时他可能觉得很失落,很无可奈何。而等他知道那些法官们都官官相护,徇私枉法才导致正义无法伸张的时候,他仿佛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再也没有反抗的动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他意识到他一直觉得能够给他帮助的,非常公平公正的法官也都参与了那些徇私枉法的勾当,他的正义终将到来的信念就在一瞬间变得非常的可笑,不成立。

这仿佛是对自己一种非常彻底的否定,让他觉得自己非常的愚蠢,非常的无助,感到毫无希望。

而我们看《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的一直坚信的信念并不是可以得到公正的判决,而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获得自由。

信念是有时候可以给人带来非常强大的动力的。比如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他说得铿锵有力,也是他自己发自肺腑的一个信念——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后来他面对非常多的困难,也不会轻易的去放弃,很有可能就是他内心的这个信念带给他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果我们内心中有非常坚信的东西,有非常强大的信念,我们可能会走的更远,会对生活更加有积极,有信心。而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所信任的东西,实际上是很可笑的,很荒谬的,很肮脏的,就会备受打击。

当然这些是从一些比较大的方面去说,我们还带着各种各样非常小的信念去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信念都是慢慢形成的。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信念。

我们的想法很奇妙,我们的信念也很重要。

有时候,你可以停下来,非常安静地坐着或者躺着,感受自己脑子里一个又一个想法蹦出来,然后再随着它们慢慢的消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去留意自己的一些选择,看看自己是依据什么,怎样做出选择的,再从一个更加客观,更加高的认知层次去看这些选择,去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可能。就像在我们纠结a还是b的时候。也许c才是更好的答案。

原创:温寻梅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