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伤过的孩子,如何走出阴影?

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近日,一条微博热搜,引发全网声讨。

 

广东一名7岁男孩,身上有多处疑似烟头烫伤的痕迹,双手也被父亲用打火机严重烧伤。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涉事的男孩父亲也已经被刑拘。

 

在救治过程中,主治医生表示孩子皮下软组织、肌肉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和坏死,双前臂可能会被部分截肢,如果不截肢,也会丧失部分功能。

 

除此之外,孩子身体非常瘦弱。由于长期饮食,包括休息都得不到保障,整个身体机能已经被严重损害。

 

难以想象在进入医院被救治之前,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痛苦的生活。

 

01

 

在该事件的报道中,作为旁观者(同时也经常参与施虐)的孩子母亲谎称,手臂上的伤不是火烧的,是开水烫的,纯属意外。

 

她还表示,孩子坏习惯多,经常调皮偷东西,投诉的人太多,丈夫才会气得用烟头烫他。

 

事后丈夫已经意识到教育方法错了,主动去了派出所投案自首。

 

在辩解中,这位母亲很熟练的搬出来了一个词:教育。

 

企图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把虐待行为等同于教育方法,为丈夫、以及自己的行为开脱。

 

就像事件中的这对奇葩父母一样,总有一些人,以为做了父母,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为所欲为。

 

他们真正在乎的只有自己,忽略孩子的感受,打击孩子的独立人格,贬损孩子的自尊,不断摧残孩子的自信。

 

为了让孩子听话,达到控制的目的,冷暴力、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常常会被套上一层甜美的包装,并贴上“为你好”的标签。

 

 

孩子一边受到实质性的精神伤害,甚至身体伤害,一边听信父母口中的奉献精神。

 

“伤害你”和“为你好”,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就会造成认知失调。为了找回平衡,孩子又不愿背叛父母,撤销对父母的信任,于是就会跟随父母一起合理化动机。

 

“我妈经常骂我,那也是为了我好,要不因为我是她生的,她才懒得管我呢。”

 

“我爸打我,但他从来没有下重手,他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

 

“爸妈光是应对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应该体谅他们。”

 

然而无论怎样合理化父母的行为动机,都无法掩盖受到伤害的事实。

 

由于受伤而产生的委屈和愤怒,也并不会消失,会像野火一样在心中蔓延。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作为父母,有些人自我教育尚且没有完善,又何谈教育孩子?

 

正如很多网友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那些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负责,只会把卑微的自尊建立在掌控欲上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残忍的,也是毁灭性的。

 

02

 

前段时间,武汉江夏一中的一名男生,因为玩扑克被叫家长。

 

男生站在走廊中,母亲打了他两耳光。

 

接着,又是掐脖子,又是戳额头教训他。

 

母亲离开后,他默默站了两分钟,爬上栏杆,从五楼一跃而下。

 

“只不过被打了两下而已,至于跳楼吗?”

 

“现在的孩子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太脆弱了。”

 

很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依然把压垮孩子的暴力行为说的无足轻重。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现在的孩子就是生活条件太好了,才会性格脆弱,抗压力不行,动不动就要自杀。

 

那怎样让孩子坚强起来,训练孩子的抗压能力呢?

 

当然就是多打多骂了,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多打一打,骂一骂,说不定就变皮实了。

 

殊不知,每一次对孩子的打骂,都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次摧残。当摧残达到一定临界值,孩子再也无法承受时,就会奋起反抗。

 

有的直接以暴制暴,也就是成为所谓的“白眼狼”“不孝子”。

 

还有的,会把自己毁掉。逃课、打架、抑郁、自残、自杀,用他们所能做到的方式,自毁前途。

 

 

难道跳楼的孩子,不知道这样做会让父母心痛吗?他难道不会替父母想一想吗?

 

太知道了,也想了,所以才要那样做。

 

目的就是要让父母心痛、后悔。

 

在无法鼓起勇气跟父母进行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只有采取这种迂回的战略,才能让父母承受代价。

 

这是在他有限的人生经验中,所能想到的最决绝的对抗方式。

 

当然,除了反抗之外,很多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中,会升级对暴力的承受阈值,于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做到了适者生存。

 

无数研究表明,家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自尊心严重受损,内心敏感、焦虑、自卑、自我攻击,缺乏安全感,并且很有可能再次身陷暴力环境。

 

一些人会沿袭童年遭受的暴力手段,继续将伤害带给下一代,用贬损、批评、甚至打骂的方式,搭建亲子关系。

 

把童年压抑的对于父母的愤怒,以及正在经历的对于生活的不满,转移到亲近的人身上,脾气暴躁,难以自控。

 

还有一些人,会在成年后选择具有暴力倾向的人作为伴侣,重现过去的伤痛记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

 

重新让自己身处熟悉的环境,他们希望这一次,可以战胜恐惧,创造历史,掌控童年时无法控制的局面,以此来获得慰藉。

 

然而,事实可能无法如愿,错误的选择,往往会带来更深重的伤害。

 

03

 

电影《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威尔是个数学天才,他态度嚣张、性格叛逆,并且经常打架,到处惹是生非。

 

他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嘲讽一切,对于所有事情,似乎都显得毫不在意。

 

在朋友和恋人面前,威尔永远保持正面形象,总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没有人知道他的童年悲剧。

 

他把自己关在了围墙中,从不向人袒露心声。

 

最后一次心理治疗时,看见教授拿着自己的档案,威尔第一次跟他谈论过去。

 

回忆童年被养父家暴的情节,威尔神情严肃,但仍然用故作轻松的语调跟教授讨论,在皮带、棍子、和扳手之间,他挨揍时,通常会挑扳手。

 

然后,他看着那一沓档案资料,说:“这么说来,是不是威尔有依附情节?害怕被遗弃?”

 

教授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看了教授一眼,移开视线,低下头,说:“我知道。”

 

“看着我,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依然满不在乎:“我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教授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强调这句话。

 

威尔越来越窘迫,然后他站了起来,情绪开始崩溃:“别整我!”

 

“这不是你的错。”

 

教授依然耐心的锲而不舍的说出这句话。

 

终于,威尔的心防被彻底击溃,抱住教授,失声痛哭。

 

在孩子的认知里面,大人通常代表着绝对的正确。如果被打骂,那一定是自己不好。

 

这种认知被深深的植入潜意识,遗毒无穷。

 

很多经历过家暴的孩子,明明自己是被害者,却在潜意识中对过去充满罪恶感,不敢直面过去,也不敢跟人袒露被伤害的童年。

 

仿佛犯下错误的是自己,而不是大人。

 

要走出被伤害的阴影,首先就需要从心底真正的接纳自己,告诉自己:你之所以被他们粗暴的对待,真的不是你的错。

 

你不需要自我惩罚,也无需为他们的行为找任何合理化的借口。

 

你可以坦然的愤怒,甚至还可以告诉他们你的愤怒,以及他们曾经或者正在给你造成的伤害,对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向父母表达愤怒的时候,不要期待父母会做出改变,事实上,他们极有可能会弱化伤害,或者矢口否认,认为你小题大做。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你会克服内心的恐惧,直面他们,找回力量感。

 

当你真正充满力量感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脱离掌控,走出一条不再受过去诅咒的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爱孩子的父母,也有一些不太会爱孩子的父母。

 

如果你恰巧不幸的拥有后者,请务必学会爱自己。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