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照顾是可耻的!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前几日看了电影《小Q》。


任达华饰演的李宝庭是个天才糕点师,即将失明的他拒绝任何安慰照料,常恶言相对、怪异、孤僻。当受到导盲犬小Q的帮助时,他勃然大怒,狠狠踢打小Q,并把它拖到大雨滂沱的门外,自己一个人买醉。然后,这个倔强的中年男子走向马路中央,一辆货车疾驰而来,眼看就被撞到,小Q一跃而起,把主人扑倒在地,救了他。


这让我想起和一个朋友的聊天。朋友不久前腿疼,钻心的痛楚让这个坚强的汉子翻身都成了奢望,妻子赶来帮忙,却被他一把推开了。朋友半夜口渴,妻子问要不要去给他倒杯水,他挣扎了半天还是无法起身,最终点了点头,当妻子把水杯端到身边时,他说了声“谢谢”。


说谢谢时,我感到很可耻”,朋友冷笑着对我讲。我理解他,也理解李宝庭,因为他们都觉得被别人照料是可耻的、羞愧的。



心理上的脆弱往往被忽略,但转移到身体却是躲不过的,你去医院看看病号或看一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便知。

被照顾者内心五味杂陈,冲突随时出现。正如《相约星期二》身患重症的莫里老教授所言:


“我有一种巨大的羞耻,那就是不得不让别人给我擦屁股。


02


当一个人因衰老、疾病、严重抑郁不得不寻求帮助时,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否认、拒绝。这个阶段伴随大量攻击和无理取闹。


羞耻感演变为各种形态,无端发火就是常见一种,看什么都不顺眼,因一点小事就怒气冲天。“你们就不能把我当个正常人吗?”影片中李宝庭冲家人怒吼。


安慰、照料被视为羞耻的来源,异常敏感,就像《狂人日记》里面的狂人:“不然,那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两眼?”日常交谈也会让被照顾者视为“瞧不起”“没用”“我是个废物”。


他们会夸大别人的言行,也会夸大自己的病,从而冲身边人叫嚷、发火,摔东西,重重关闭房门。也会伤害自己,增加冒险行为,比如李宝庭执意自己走路,结果撞得头破血流。再比如抑郁病人不接受无力感,强迫自己上班、交际,结果心力憔悴,一病不起,再也没力量下床。


这个阶段一边否定自己,掩饰因脆弱暴露导致的羞耻,一边却在微妙测试照料者是否值得信赖。很多人都这样,家人有一点不耐烦就开始回撤。


我一位来访说过:“让我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老公的嫌弃”。她坚持认为自己的痛苦对伴侣而言是个麻烦。这会加重羞耻感,也会更无助,更回避,像一座孤岛。


要知道:因为你太渴望依赖,所以才挑战对方的底线,你真正恐惧的是依赖时对方的离开。



第二个阶段:顺从。


最终你会发现,对方是可以依赖的,此刻会把自己“一部分”交付出去,潜意识传递的是“可以试试”

你会变得顺从,甚至迎合,会表现得是个“好的被照料者”。


知道自己“不得不”需要被照料,所以会屏蔽对方一些缺点,就像孩子看不到妈妈身上的不足,会变得很乖,以此换取“被照料”。还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忙”,来证明自己也可以给照顾者以照料。比如孩子会给妈妈端水、宝庭会让小Q睡自己的床、我朋友会说“谢谢”。也会尽量替照料者考虑,但凡力所能及的就不愿意麻烦他,以免让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多些“筹码”。


这是个微妙的心理过程,被照料者小心翼翼,感到离不开对方又怕对方不管自己了。


处处传递“你看,我是听话的”“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之类的,不管之前自己多么强大,此刻所有社会角色统统被摘除,只留下本身的存在感,绝不过多奢求。这个时期,被照料者会因表现不好而内疚,会有莫名的悲伤,还会时刻警惕着被抛弃、被嫌弃。


第三个阶段:接纳。


度过了如履薄冰的第二阶段,确认了对方不是因为你好才照顾,而仅仅因为关心,就进入了接纳期。你的内心正在悄然变化,最大的感悟就是感恩。


你会觉得幸福,甚至幸运。会重新审视关系,会反思以往种种“遗憾行为”,会为之前没好好珍惜这个人、这段关系、这件事而更珍惜当下。


更关键的,你开始审视“生命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感慨道:“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修取暖器……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这个阶段是某种意义的“重生”,更懂得舍弃,舍弃以往曾执着的名利,舍弃大多数关系。舍弃之前那个鲁莽的自我。


你突然对生命充满了好奇,会仔细地看一朵白云、一只蚂蚁、一棵树,还有自己的身体。


怀着某种感动、某种感恩和慈悲心,面对一切自然、一切万物生灵。

有位读者留言说:


“当我越来越接纳自己时,我越来越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灵动。春去秋来、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地自然而然。万物生灵都那么井然有序又那么变化无常,也许这就是自然的常态。当我越来越清晰这是自然、这是生命常态时,我时而感动(感恩、激动)时而平静(平和、宁静)。


我可以纵情欢笑,也可以恣意哭泣,给予自己无限允许。当给予自己允许时,我的心是喜悦的,我似乎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我相信,在这个朋友诗一般的感悟背后,一定经历了人生诸多沧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佛性,以上就是某种佛性,是真正的意义感。


这个阶段就是“重生”,说的浅一点,就是发生了改变。


改变的不是被照顾的、痛苦的身体,而是重新建构了价值观,重新找到了意义。至此,你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尽管外在表现还在依赖别人。接纳阶段唯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一切方法论都是“术”,而重新赋予了意义感的你,是获得了某种“道”。


你不仅可以给自己爱,还可以给予别人爱,也更接受别人给你的爱。


03

以上三个阶段我称为“依赖三部曲”。


事实上,这三部曲受两个因素影响。


第一:只有曾经指望不上,才更不敢依赖。

它们成正比,你的早年有多指望不上父母,就越无法相信有人能够指望上,一点点需求更会导致巨大的羞耻感。


第二:只有在指望上以后有过被抛弃经历,才更不敢依赖。

第一点是“未得到”,这个是“得到了又失去”。


第一个激发的是羞耻感,第二个更多的是恐惧感。


比如家庭中的突然变故,父母离异、一方离世、病重,再比如养育者脾气变化莫测,好好的就晴转多云甚至狂风暴雨,这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被抛弃”的恐惧。


与其指望别人以后被抛弃,不如一开始不依赖,就没有伤害。


04


任何痛苦,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都是潜意识的“提示”,甚至是“警示”“警告”。


都在告诉你“应该换一种活法了”“你的路走偏了”“你忘记了初衷”。所有痛苦意味着“你是脆弱的”“你不能硬扛了”“你该休息了”“你应该审视关系了”。为何在生命的这个阶段,让你有了这样的痛苦?这难道是偶然吗?


不是的,这只是信号,这不仅仅是痛苦,还是个好消息,因为所有危机都是机会。



就看你是否看到这一点,是否接受潜意识的提示,是否能利用这个阶段、这个契机。还是无视它、诋毁它、否认它,继而被淹没,或恶性循环,或抑郁而终。


用好了“痛苦中的被照料”就是改变的过渡期,用不好就是无期徒刑。成长与沉沦,只不过一念之间。


作者简介:冰千里,资深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个人成长,接受视频咨询。感兴趣就关注他的公众号吧:冰千里(bingqianli520)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