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需要既不可耻,也不自私,你只是不太习惯而已

今天,我们聊表达需要这件事。

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见过很多人因为不会“需要”而感到困扰。

他们会对我说“我不会表达需要”,紧接着我会和他们澄清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有时候能够找到答案,然而更多时候得到的结论是:“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的心很乱。”

01

捉摸不透的“需要”,

对亲密关系是种挑战

当来访者告诉我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在我身上无法看到好恶,看到的只有哀愁。

其实,我无法看见自己的哀愁,但还好,那个时候谈恋爱了,亲密关系让我有了一面镜子——男朋友。后来我们结婚生子,多年以后,我们一起回忆过往时光,他告诉我说他不知道恋爱时的我怎么了,每次见他都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我回想了一下,直接承认确实如此。

可想而知,从恋爱到结婚,我身边的那个男人该承受了我的多少冷脸。我每次不高兴,对他而言都是一次关卡,如果他找不到通关钥匙,这场亲密关系的游戏就要GAMEOVER了。

那时的我正是在用“冷脸”表达需要,就和现在千千万万个女性一样。而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反正我就是不高兴了,你猜,猜中了我们就继续,猜不中就是你的错。

这对另一半来讲,实在太不公平,对亲密关系来讲也是巨大的挑战。

02

表达需要的三个层次,

你在哪一层?

在我看来,表达需要有三个层次:

1、行为层面的语言


2、情绪化的语言


3、语言层面的语言


先来说说第一个层次,行为层面的语言。行为层面的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外显的行为来表达需要的方式。比如前面我说的冷脸就是一种表情行为,不说话也是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行为传达信息,信息之中隐藏着需要。

当你和一个用行为来表达需要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就如同你在和哑巴谈话,如果你没有学习哑语,是很难和他同频的,你需要启动很大的能量去猜他究竟想要你干嘛。

这种感觉是非常消耗人的。

再来说说情绪化的语言;情绪化语言的核心是人们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指责、抱怨、发脾气统统都属于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比如当一个妻子指责丈夫的时候,丈夫首先接收到的不是妻子说的话,而是妻子的情绪-生气、愤怒。

情绪化的表达和行为化的表达不同的是,行为的表达隔绝了语言内容,而情绪化的表达是伴随着语言表达出现的。后者是前者的升级。


这让我想到婴儿刚出生之后的状态,他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需要,但他可以通过行为和情绪表达需要。他会通过哭、闹,惊跳反应、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一些特殊表情来传递需要。

这是生命最脆弱的阶段。养育者只有精准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才能去呼应他的孩子。婴儿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他只是知道自己不舒服,但如果妈妈问他你是不是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害怕了,他才会确认自我的感觉和需要。

随着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左右,他渐渐可以透过语言来表达需要了,这是成长的巨大突破,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展现,他有了“我”的概念,有了“我要”的语言。

所谓“我要”的语言,就是用语言直接表达需要,他会告诉养育者“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孩子的生命力,越发旺盛。

03

退化与压抑

婴儿是可爱的,却也是贪婪的,他会出现很多“我要、我要”的语言,凶猛程度会让大人感到耗竭。当一个孩子哭着说我要这我要那的时候,也可能会伤及成人的自尊,因为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存环境。

所以我们会听到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除了会哭、会要,还会干什么?”。这是对孩子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否定,当然这也是家长用情绪-行为表达需要的结果。家长也有自己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要靠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人都有需要,当需要和需要打架的时候,势必会有人受伤。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保护孩子的需要,况且孩子的成长也必然会有各种需要受挫的场景出现。

当孩子继续长大,他开始变得听话懂事,此时,他懂得照顾大人的需要了,他在表达需要的功能开始退化和压抑下来。这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不过,压抑的多了,人就会出现一种状况: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他的生命力开始凋零。

04

需要会伪装,

但不会消失,你无法拒绝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在表达需要,人们会用“应该”去为表达需要遮上一层面纱。

Momself的创始人崔璀曾分享过一个她的经历:一次她从外地出差回来,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儿子从姥姥家接回自己家去。结果却被儿子泼了一盆冷水,她告诉儿子的是“你应该回家”、“所有的孩子都是和妈妈一起住的”。儿子听完哇哇大哭,没接到儿子的她也感到很挫败。

在和两个心理学朋友打完电话后,她仿佛开窍了一样,之后再接孩子的时候,她就柔软多了,她的语言变成了“妈妈想你了,妈妈想和你一起回到我们自己的家里”……

前后两种状态的对比,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平常时候表达需要的“动作变形”。

人们常常把需要伪装的很深,以为自己“无欲无求”,其实是在自欺欺人罢了。需要从未消失过,一直都在,它只是会在关系中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呈现罢了。

05

表达需要既不可耻也不自私,

只是你不太习惯而已

谈及需要人们常有的疑问是:

“表达需要是可耻的吗?”

“我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了。”

“满足自己我会对他人感到愧疚。”

……

在“表达需要”这件事上,人们有着太多太多的关卡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通常都是假的,不允许自己去要才是真的。所以才有了各种“表达需要”的变形。想要学会表达需要,你得先承认和允许自己的需要。

并且,表达需要既不可耻,也不自私,你只是不太习惯而已。

稻盛和夫说:“内心极度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你!心不唤,物不至!”


无论是经营事业,还是经营关系、育儿,我们都得先看到自己的渴望,承认需要,才能真正抵达目标,和自己想要的生活相遇。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一个会表达需要的伴侣,和一个捉摸不透的伴侣你会选择哪一个?

文:从朋朋  (二级心理咨询,情感万事屋特约咨询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