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都是天才?影视剧带你走进他们真实的生活

作者:灰M
编辑:草芽君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世界是美好的,而我是个不堪重负的胆小鬼,所以选择退缩和离开。”

这是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说的一句话。

英子患有抑郁症,总是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甚至产生了幻觉,眼前出现丁一跳楼的画面,精神极其不稳定。她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好像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英子这一角色带给观众最大的触动应该是:“原来性格外向的人也会得抑郁症,他们不仅心理状态差,还伴有正常人想象不到的身体痛苦:失眠、胸闷、胃灼烧、疼痛敏感性增加……。”

可见,影视剧除了带给我们认知的挑战、情感的满足,或许还有别的我们需要它的理由——关注到某个社会或心理议题,了解更多的特殊群体。

它还让我们内心深处有“东西”在运动、改变、进化,在建立联系以及解除联系。

这个东西是“偏见”。

《自闭历程》: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最近,学堂君看了一部以自闭症患者坦普尔·格兰汀(Temple Grandin)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经典电影——《自闭历程》

很多人对坦普尔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自闭症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坦普尔自幼患有自闭症(autism),这意味着她很难与人正常交流,缺乏言语功能,重复刻板行为,感觉异常,且生活很难自理。

但最终,坦普尔成长为了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发表了200多篇专业论文,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统设计师之一,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坦普尔在战胜自闭症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本职工作外,她还会在世界范围内参加各种自闭症方面的演讲。在中国,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都受到坦普尔经历的鼓舞。

在《自闭历程》中,我们得以窥见自闭症患者的生活,也看到了坦普尔如何走出自闭症患者的困境,最终找到了治愈自己的力量。

观影之后,除了感到惊奇和感动、被激起生活的热情之外,学堂君想的更多是:这部电影能让我们多大程度上理解自闭症这个群体,又如何塑造着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态度呢?


提到自闭症,你会想到什么?

天才少年?亦或是“星星的孩子”?——这是在关于自闭症的媒体报道中最常见的形容。

不难发现,我们关于很多事情的知识和先入为主的态度都来源于媒体报道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而在对于自闭症群体的描述上,媒体和影视向公众传递的自闭症信息是混杂的、矛盾的,观点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描述自闭症时经常带有污名化色彩。2016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二的自闭症报道包含了明显的污名性暗示[1]。比如,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报道经常用“暴力”、“忧郁”、“异常”、“害羞”或“破坏性”来形容,但事实上,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人在行为表现上看起来并没有太大不同。

另一方面,文学影视作品对自闭症患者的描述又通常聚焦于“学者综合征(Savant Syndrome)”,表现为在某种艺术或学术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这让很多人误以为所有的自闭症患者都有特殊才能或天才潜力。

然而一项研究显示,相信自闭症患者有特殊才能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因为只有10%的自闭症患者具有“学者综合征”[2]。研究者推测,很多人相信自闭症患者具有特殊的才能和能力,可能是受到了将自闭症患者描绘成具有天才技能的电影和媒体的影响[3]。

一部自闭症电视剧启迪的实验

那么,影视剧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观众了解自闭症,并影响他们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Stephanie和Jennifer做了一项有关美剧《良医》的实验[4]。

《良医》是2017年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名叫肖恩·墨菲的患有自闭症的年轻外科医生的故事。以往关于自闭症患者的作品经常聚焦于他们所爱之人的担忧,而《良医》则聚焦于自闭症角色本身,从一名自闭症外科医生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他救人和自救的故事。

在这项实验中,Stephanie和Jennifer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参与者观看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变态心理学教授录制的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讲座(28分钟),讲座内容包括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病因和治疗,以及与自闭症相关的一般统计信息;

而另一组参与者观看的是《良医》试播集的前28分钟,通过主角肖恩的行为、记忆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示了DSM-V(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3)对于自闭症诊断标准的各个方面。

观看完毕后,参与者完成了两项任务,一项旨在评估参与者对自闭症患者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程度,另一项则评估参与者对于自闭症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

实验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在识别与自闭症相关的行为方面的准确率相同

此外,当在被要求选择描述自闭症患者的词汇时,观看《良医》的参与者从一份形容词清单中选择了更多积极特质、更少消极特质的词语来描述自闭症,并且希望在未来了解更多关于自闭症的知识

由此可见,一部优秀且受欢迎的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地影响人们对自闭症患者的认识和态度

好的影视作品让偏见被看到、被改变

在《良医》中,自闭症患者是主角,而不仅仅活在别人的故事里,这让观众与角色形成了更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自闭症意味着什么。

一部好的影视剧,就如同一本好书,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人们不再固执于自己原先的观点,而是会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像《良医》这部剧就引发了学堂君的思考:一名不会沟通的自闭症患者,究竟能不能做好医生?

剧中诗人里尔克的一段话很贴切地描述了肖恩的生活:“你要像一个病人似地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地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

渡人可渡己,医者能自医。正是在与不同患者和医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打破旧有的躯壳。

就像坦普尔·格兰汀所言,“我是一个人,其次才是自闭症患者。”

重点在于,我们是否给他们一个被大家了解的机会?

影视剧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长久问题,它能让人在看到这一问题的一瞬间就产生无数的思考。

Stephanie和Jennifer的实验让我们得以窥见,一部真正从自闭症群体视角出发的优秀影视剧能够为改善人们的偏见出一份力。

我们要看到影视剧中艺术与现实的平衡,也要知道,更普遍的情况是,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并没有惊人的天赋,在生活中,仍然有人会嘲笑和歧视他们的特殊

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像电影《自闭历程》中说的:Nature is cruel, but we don’t have to be. (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们不必如此)。

投票:在阅读相关科普之前,你对自闭症人群的印象是什么?(多选)

  • 会有许多奇怪的刻板动作和行为

  • 难以沟通,不愿意和人交往

  • 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智能

  • 需要家人很多的照顾

  • 自闭症人群的差异性很大

  •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除了文中提到的《自闭历程》和《良医》,还有一些很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雨人》、《海洋天堂》,还有国产电视剧《守望的天空》(学堂君小时候看这个哭得稀里哗啦),欢迎大家一起去看!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Holton, Farrell, L. C., & Fudge, J. L. (2014). A Threatening Space?: Stigmatization and the Framing of Autism in the News. Communication Studies, 65(2), 189–207. https://doi.org/10.1080/10510974.2013.855642
[2] John, Knott, F. J., & Harvey, K. N. (2018). Myths about autism: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focus groups. Autism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2(7), 845–854. https://doi.org/10.1177/1362361317714990
[3] Draaisma. (2009). Stereotypes of autism.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s, 364(1522), 1475–1480. https://doi.org/10.1098/rstb.2008.0324
[4] Stern, & Barnes, J. L. (2019). Brief Report: Does Watching The Good Doctor Affect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9(6), 2581–2588.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19-03911-7
(2), 246.
作者简介:灰M,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