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到底是什么?怎么分辨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词条

谈及“自恋”,你是怎么理解它的呢?

 

是人人追捧的自信?

是令人揶揄的孤芳自赏?

是盲目的自我幻想状态?

 

在我们的认知习惯里,说一个人自恋更像是调侃对方的莫名自信。所以,“自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我们到底要怎样理解它呢?

 

01

阐述定义

 

以色列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罗尼·索兰自恋比喻为一种情感免疫系统,它能够保护个体的熟悉感和幸福感,使其免受外来因素的侵袭


也就是说,自恋对我们来说是健康而且有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生活中的各种沮丧与失落,同时利于我们对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看到这里,想必你产生了疑问:所以一个人会自恋是好事?

 

很遗憾,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事实:“自恋存在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表现,虽然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它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可以给你神助攻,“坏人”可以拖你下水。”

 

先来看看百度百科上对自恋(narcissism)的定义:它是指个体将过多的精力和兴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当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时,便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

 

从定义不难看出,自恋是否健康是需要把握尺度的,过头了就麻烦大大。

 

能为你神助攻的“好人”我们把它称为『健康自恋』。


衡量标准是是否对他人有真实的关爱、以及是否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剥削、贬低他人。拥有健康自恋水平的人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用更适合、健康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顾名思义,一个健康自恋的人是自信得来但不狂妄,他有客观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既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有多少缺点,对待他人是善意的,比如说:他会倾向于对他人积极评价,而不是批判对方各种不是。如果你遇到一个人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还对你挑三拣四不顺眼,他很可能就是一个自恋过度的人。

 

会把你拖下水的“坏人”我们把它称为『破坏性自恋』。


破坏性的自恋是一种防御方式,这些人避免看到自身的缺点或弱点,才能为自己塑造出一个全能的、完美的、拥有特权和优越感的“高等形象”。


在人际关系里,如果一个人时常嘴上说着为你好,可老贬低与打压你,你就需要警惕了,对方很可能是一个有破坏性自恋的人。他的嫌弃、打压、贬低其实是为了满足他被看见与被认可的需求,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他人的剥削。这一现象,在亲密关系中常见而隐蔽。

 

以上所谈的自恋,是一种人人皆有的人格特质,是健康自恋还是破坏性自恋因人而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自恋到让你吐槽“咋不上天与太阳肩并肩”三天三夜,这种人最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嗯没错,这是一种病,得治。

 

美国精神医学会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其收录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


根据这一手册,个体表现出以下至少五项症状时则可以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9表现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02

背景/来源

 

“自恋”(Narcissism)一词由文学概念引申而来,最先出现在一个古希腊神话中。

 

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Narcissism的直译汉语)。

 

1898年,关于自恋的病理现象研究首次出现在心理学家的论文中,对自恋者的探讨有了雏形,此为关于自恋的心理学起源。

 

自此,关于自恋研究有两派观点

 

1古典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研究为代表

 

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在他的自恋理解中,个体是先爱自己,健康发展,再投向客体,若投向客体的爱受挫则朝向自身,为自恋的形成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个体在爱他人的时候如果遭受伤害,他会退回到自恋状态,失去爱他人的能力。如果到了成年,他还没有发展出客体爱的能力,这个人就是我们说的自恋型人格或者自恋型人格障碍。

 

2、现代派以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研究为代表

 

1967年,JoffeSandler的研究对自恋和自恋障碍有了清晰的修正,他们认为临床上认识自恋和自恋障碍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是后现代心理学的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开始对古典派自恋观点查漏补缺。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正式对自恋下定义:自恋是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病态自恋者有个核心问题:自我与客体不分离。也就是说,病态自恋者是“你”不分的,他否认自己和客体有任何区别,常言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交融”用在病态自恋者身上最为贴切。

 

「自体心理学理论」从古典原欲理论中分离出自恋态度与自我状态(保留自恋的原欲本质之观点)。该理论认为自恋会终其一生继续不断地被转化为各种不同形式。


成年期所显现的健康自恋有下面各种形式,如创造力、幽默及同理心。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风格的是自恋自体(即夸大-表现性自体)、自我和超我(带着其内化的种种理想)三者之间的互相运作。

 

03

案例分享

 

自恋是一把双刃剑,适应良好的自恋者能因此成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幸运儿,比较典型的是自恋的领导者。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专门研究了自恋者和领导力的关系


实验中,被试者会完成一份“自恋者人格量表”,得分越高自恋程度越高。之后,被试者会被随机安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合作完成一个为期12周的任务。每一周结束,小组成员需要对“效率和领导力”进行互相评分,直至任务结束。

 

实验结果显示,最开始的几周,自恋型人格量表得分越高者得到的评价越高,也就是说他在其他组员眼里是更有魄力和效率。这一结果证实自恋程度高的人,更具领导力。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的下半部分结果。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对自恋程度高的组员评价开始走低,直至12周结束的时候,自恋程度高的被试者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整个实验把自恋者跌宕起伏的际遇彰显无遗,也许在最开始他们可以靠着强有力的领导气质出类拔萃成为众人支持的王者,但时间会向大家证明自恋狂是不讨喜的,当自恋者身上的负面特质鲜明暴露,会令其领导力大打折扣。言外之意,他们难以在团队中长期维持权威,这种个人特质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04

相关科普

 

武志红说:自恋、性和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三种表现。那么,自恋与性吸引力、攻击性之间又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呢?

 

「自恋与性吸引力关系」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恋程度越高,人们越觉得他/她性感,个体在择偶方面更具优势。一般而言,自恋程度高的人,往往会聚焦自己对自我有较高评价,合理自恋是一种自信,而自信正好是一种魅力。另外,他们也会更倾向于打扮,外观上更有吸引力。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国外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恋的不适应成分(例如剥削性人际交往、特权、表现欲等)和攻击性、犯罪行为显著相关


因为自恋者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水平的被他人接受的期望,有时为了满足与维持自己夸大的自恋,容易出现许多攻击行为,如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甚至暴力行为。可以理解为自恋水平太高的人,会比常人更容易出现冲动。

 

为什么会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1、早期经历


一般人格障碍都能从个体的早年成长环境去溯源,自恋型人格障碍也不例外。抚养者对个体有遗弃、虐待或者抚养者本身有滥用药物、酗酒、精神疾病等,会对被养育者带来负面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多是在成长过程中与抚养者缺乏良性互动阻碍了健康人格发展,没有很好习得“自我、他人、爱”等概念理解。


2、基因及遗传


有的个体成长环境正常,亲人并无极端性心理障碍,但是个体从小就体现出一些典型的人格障碍特点,这一类人更多是受基因遗传影响。


3、重大创伤性事件


若个体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可能出现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改变,长此以往固化为人格障碍。最为典型的是一个人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有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若不能及时妥善治疗,可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怎么有效分辨自恋型人格障碍?


1、初次见面轻易移情


如果你刚认识的人一上来就用一种不真实的滤镜去揣测你,需要警觉。比如:他眼中的你是个被贬低或者需要被崇拜的人。

 

2、言语上重复出现夸大或贬低


言语思维走极端,要么把你夸上天,要么把你踩地上狠狠摩擦,重复性的使用夸张性的称赞/贬低言词,需要当心。

 

3、缺乏共情


发生一件不幸的事,他跟人提及全程围绕他而谈,对于不幸者的相关情况几近不提,呈现漠不关心。


4、过渡幻想


在每一段过渡期都产生幻想并将其用来满足和维持自己的自大。比如搬家后新认识的邻居,会将其幻想成一个难以相处臭毛病一堆的人,从而凸显自己是具备很多讨喜特质的人,以此维持自己的自大。


5、消除平均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对平均有强烈排斥,比如:正常人约会是一对一,而他会赶场子似的约会,同时约会几个,然后在跟一个约会期间突然离场去约会第二个。


6、现实的模糊感


这类人格障碍者善于说谎来模糊现实,也就是说他们善于掩盖真相,比如:他们会通过撒谎来侵占他人利益。

 

05

个人见解


自恋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方也许是个健康自恋者,也可能是个破坏性自恋者,更甚至是一个自恋人格障碍者。

 

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遭遇对方的嫌弃、打压、贬低等,我们可能后知后觉认为对方是精神控制,甚至也能叫出一个比较学术化的名字“煤气灯操纵”,可我们甚少会把对方跟自恋联想一起。

 

如果遇上一个人让你觉得很缺乏共情能力,而对方又对你呈现分裂化的评价,伴随着贬低性等言词挫伤你的自尊,一度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那么不堪,不妨警惕是否遇到一个极端自恋者。

 

从本质上看,“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和“缺乏共情”就是自恋的核心心理特征。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恐惧与焦虑自己弱小、丑陋或者无价值的,他们需要维持自大陷入在自己是“赢家”的自我幻想中。


为当“赢家”,他们必然会努力让他人成为“输家”,他们的一系列自恋特质恰是他们鄙视“输家”的技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布尔戈自恋也疯狂:面具下的极端自恋者》
[2]知乎专栏:自恋时代《空洞的心——为什么会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3]知乎问答:《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4]百度百科《自恋(心理学名词)》
原创:池玉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