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和自己的战争,是最残忍的酷刑

文:雪菲
来源:雪菲(ID:sunxuefei2013)

 

韩国电影《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据说是对村上大师最完美的一次作品改编。

影片 | 燃烧
类型 | 剧情
导演 | 李沧东
主演 | 刘亚仁、史蒂文·元 、全钟瑞、金秀京

大学毕业后无依无靠,没有人生方向的青年钟秀偶遇了儿时的同学惠美,两人都来自漂零破碎的家庭,少无所依,靠四处打零工为生。即将展开的恋情却被惠美在旅途中结识的一个神秘的富二代Ben打破。几天之后,钟秀再也联络不上惠美。惊悚悬疑的故事从这里开始。钟秀四处疯狂的寻找着惠美,所有证据似乎都表明,Ben杀害了惠美。

这是一个暗夜气质的影片。两个男主角,底层青年钟秀和富二代Ben似乎都被笼罩在无边的愤怒中,只是愤怒的颜色不同。对于钟秀这样平凡卑微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被黑色幕布笼罩着的舞台,无论怎么努力,他都处于无人注视的黑暗边缘。青年失业、亲情淡薄、邻里冷漠,钟秀是这个看似喧闹的社会上极其孤独的人。孤独地对着廉价公寓小窗外只能照进来十分钟的夕阳手淫,孤独地去定时喂养一只永远不知躲在何处的猫。他的愤怒是黑色的,因为走不出去而愤怒,却又不知该上哪里找谁发泄愤怒。

似乎什么也不干,却很有钱,谜一样的年轻人Ben的愤怒却是无色的,隐形的。他举止得体有教养,他亲自为钟秀和惠美下厨做菜,他开着保时捷接他们去聚会,他周末和家人定期聚餐、去教堂;但是,他坦言看到别人哭感到神奇,他在聚会的人群中落寞地打着哈欠,他需要经常吸食大麻。望着乡间随处可见的塑料大棚,Ben告诉钟秀,自己有一个独特的爱好——烧仓房。

“为什么这种脏乱的、被人丢弃的塑料棚还存在在这世上?那些没用,又脏乱得碍眼的塑料棚,他们好像都在等着我把它们烧了呢。看着那些燃烧的塑料棚,会感到喜悦,会感受到贝斯声,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声。”电影和原著都没有明确说明这个教养良好的富二代究竟经历了什么

但是,观者能感受到他在用一种近乎冰点般冷漠的愤怒强撑着自己的空虚,他真正想烧掉的,或许是自己毫无存在感的内心鞭笞。也正是这一道“烧仓房”的隐喻,让钟秀最后猜测到Ben潜藏的变态杀人的嗜好。

1968年,心理学家Kohut最先提出了一个名为“自恋愤怒(narcissistic rage)”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自恋受损(narcissistic injury)”。一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被称为自恋受损。我们多少都体验过这种感觉,比如,你每次考试都不如隔壁的Linda;再比如,你准备了一个月的演讲,却在台上被评委打了个最低分。

这些还只是浅层的自恋受损,是我们能通过自我调节得以复原的。那些经历过心理创伤,尤其是经历过亲情创伤的人——比如失去亲人,被抛弃,被虐待,被长期忽视——更容易引发深层的自恋受损。

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战争大概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酷刑,那是一场置于死地,片甲不留的战争。

当一个人无法认同和接纳自己,对自己发起攻击时,战争的目标是毁灭自己,耗光自己所有的自信和能量。致命的招式交替上演,毫不留情。先是牺牲自己,讨好别人;再不断地搜集自己不够好的证据来溺死残存的信心;之后在伤痕遍布、鲜血淋漓的自尊上狠狠戳进责骂、挫败的一剑……

那些最终得了严重抑郁症寻求自杀的人,多是这场自我战役的头魁,他们赢在荒芜的心崖边上,将自己也一同逼上了绝境。一个自恋损伤到十八层地狱那么深的人,他内心的荒芜和在现实中取得了多少成就早已没有半毛钱关系。三毛、海子、张国荣,这些在生前就早已享有无数荣耀和粉丝的故人,无一例外的是,要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停止心崖上的那一场无休无止的战役。

另外一些自恋受损的人,或者在自恋受损的某些阶段,为了应对这种痛苦,可能会将对于自己的责难外化,转化为对他人和外界加以攻击。自恋愤怒就此产生。这种感觉,多少要比纯粹的自我攻击好忍受一些。自恋愤怒,就是在用愤怒这种看似强大有力的向外发射的情绪,来遮蔽令人无力的对内发射的攻击。

在影片《燃烧》的最后,钟秀举起杀戮的刀向Ben投注了自己的自恋愤怒,他既是在替惠美报仇,也是在向无力逃脱的命运发起怒吼。

满身血污的Ben在镜头里却定格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轻松的面容,他没有向后倒下,而是像拥抱一样靠进了瑟瑟发抖的钟秀的怀里,一如开始出场时那样,优雅从容。每个观影者对导演设计的这一幕有不同的解读,按照我的理解,那是“自恋愤怒”之后的幻灭。当巨大的虚无感发展到“烧仓房”这样的变态杀人游戏也无可填补时,Ben对于钟秀这场杀戮的赴约,或许更像是感激和解脱。不同阶层的愤怒,最终消融在了一起,就像燃烧的火苗,纠缠舞蹈着,无论哪一种情绪,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都难分彼此。

作者简介:雪菲,高管教练/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深海潜水员/行走者。微信公众号:雪菲(ID:sunxuefei2013)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