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记忆——你的过去是真实的吗?

文:Monana
来源: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

前段时间,几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在群里提议,要不要出来小聚一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内倾型人格,虽然我也很想了解一下朋友们的近况,但是一想到聚会,我脑海里便蹦出两个字——心累。

秉持着“人是社会性动物”的观点,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我还是硬着头皮赴了约。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没有想象中的疲惫与不知所措,相反,那天的聚会让我觉得十分轻松愉快。在庆幸自己做出正确决定的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开始好奇,为什么之前的自己会对聚会产生不合理的恐惧?


我是一个喜欢内省的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弊端——这使得我总是给自己贴标签。不管是在日记里,在社交平台上,还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我都多多少少地表达过这样的想法:

“我不擅长社交。”

“社交总是让我感到疲惫”

“我在聚会上的表现总是很糟。”

乍一听,没什么毛病。很多年轻人常常也自诩为“社恐”,很正常嘛。但是,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都是一些概括的、标签式的论断,而且带有自我否定性。当我经常用诸如之类的话来定义过去,会不会使自己更加聚焦于那些负面的经历?

讲述过去的方式,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记忆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质疑自己对于过去的记忆。在心理学中,这种与自我体验紧密相连的、关于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被称为自传体记忆。

我们讲述经历的方式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检索了有关自传体记忆的文献,最终找到了答案。

Matsumoto等人在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重复地以概括化的方式对记忆进行提取,将对记忆的具体性造成损害。也就是说,经常用以偏概全式的结论来描述自己的经历,会导致人们忘掉经历的具体内容。

在上述实验中,参与者们被提供了一些词汇,他们需要根据每个词回忆出一个具体事件。比如,对于“合作”这个词,一个人可以说“上周的英语课上,我和队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英文诗歌的Pre”。

当人们对所有词汇都形成了相应的事件,研究者将从这些词中随机选出1/2,让人们再对此形成一个概括化记忆。还拿“小组合作”来说,“我在大学里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概括化记忆,它并没有针对一件事,而是对过去的一个经验性总结。

随后,研究者随机呈现词汇,并要求参与者报告出相应的概括化记忆,以此来实现对记忆的反复提取。在最后的测试阶段,人们需要回忆出对所有词汇的具体记忆,也就是最开始报告的那些事件。

猜一猜,人们对哪些事件的回忆效果更好?

实验的结果似乎违背了我们通常的认知。相比未被提取过的词汇,对于那些被反复概括化提取的词汇,人们反而更难回忆出原本的具体事件。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记忆网络中,那些概括化的、抽象的记忆处在更高的层次,当这部分记忆被激活时,处在其下位的具体记忆同时也被激活。这时候,二者就构成了竞争关系,如果要顺利地提取概括化记忆,就要对具体记忆进行抑制,从而导致了遗忘的发生。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我们有关过去的记忆被一句简单的结论所取代,事情的原貌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度概括化——情绪和认知的陷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后,淹没在强烈的自我挫败感之中。每每想到这件事,都会不受控制地被负面情绪所裹挟,然后用“我太笨了”“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诸如此类的概括化语言,为自己戴上一副沉重的枷锁。对概括记忆,或者说抽象记忆的反复提取,正是反刍(rumination)的一个主要特征。

显然,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已经有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有着更多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刘衔华,2010)。这进一步说明了,如何看待并阐释我们的过去,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而且,如果我们经常用概括化的描述来给自己贴标签,很可能会促使自己往这个方向进一步发展。比方说,一个人总是说自己运气很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就会格外关注那些倒霉的经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看吧,我就是一个运气很差的人。”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之为“证实偏差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信念后,在收集并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甚至主动忽略与之相反的证据。

由此可见,我们描述过去的方式,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记忆,还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我们应如何看待过去?

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关于社交的故事。之前的我,在回顾自己的社交经历时,总是很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我在社交场合表现很差。”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所定义的“差”是什么?哪些行为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除此之外,我是否有做的还不错的地方呢?

 

当我从情绪中暂时抽离出来,试着用平和、客观的心态重新回顾这件事,就会发现,“我在社交场合表现很差”这句简单粗暴的结论背后,其实藏着这样一段话——

 

“我的确不太擅长社交,在昨天的聚会上,我讲话不多。面对别人的玩笑,我也不知道如何有趣地回应。我不习惯在公共场合讲述自己,但是我仍然鼓起勇气分享了一件自己的事情。聚会结束后,我和其中一位朋友又私下聊了很多。看,我在和人单独沟通时还是很自如的。”

 

当我对自己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那个长久以来在社交面前焦虑不安的“我”,终于被安抚了。

 

用具体化的描述取代概括化的结论,用自我悦纳取代自我挫败,用善意取代苛责。

 

祝愿我们都能怀着无限的温柔,书写人生的自传。

参考文献:
刘衔华,姚树桥,肖晶& 杨娟. (2010). 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特征及其应用自传体记忆测验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04), 578-589.
Matsumoto, N. , Mochizuki, S. , Marsh, L. , & Kawaguchi, J. . (2020). Repeated retrieval of generalized memories can impair specific autobiographical recall: a retrieval induced forgetting accou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作者简介:Monana,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授权转载,关注·接纳·成长,小丘带你聊温暖科普,搞有趣事情!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