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竞争的妒忌

故事:


美亚午睡醒来的时候,迷迷糊糊的,也许是昨晚没有睡好,中午睡得有点沉。坐起来才发现,自己睡在卧室的床上。她慢慢地坐起来,扭了一下脖子,脖子咔咔响了几声,颈椎好像有问题啊!看了看床头柜上的时钟,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没想到,自己这个午觉睡了差不多3个小时。


美亚打开窗帘,望去窗外,夏日的阳光很耀眼,树随风摇摆着,在艳阳照射下显得特别亮绿色。这么热的天气,小鸟都躲起来了,蝉“知了知了”地叫着。


“怎么觉得今天的蝉鸣听起来有点刺耳呢?”美亚自言自语。


美亚觉得自言自语有点傻,说话得有个对象吧。转头对床边的小狗Jacky说:“难道是和我一样有烦心事吗?你有烦心事吗?Jacky。”

 

Jacky懒懒地摇了摇尾巴,算是对美亚的回应,然后继续趴在地上睡觉。


按照美亚的说法,Jacky是在思考“狗生”,每一次思考都有结论,但是每次的结论都可能和上一次不一样。


人们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美亚从床上起来,伸了个懒腰,准备换衣服出门。

 

美亚今天约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这个咨询师很难约的,上周二约的,咨询师助手说“已经排满了,要等到周末了,并且要尽早约,周末只有两个名额。”


美亚赶紧预约周六下午5点的咨询。否则又约不上了,咨询师也这么好生意吗?不就是陪聊天吗?真搞不懂,还收那么贵的费用。

 

美亚站在换衣间,犹豫了一会。“应该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呢?休闲一些吧,也不至于太正式!”一个人生活惯了,总是自言自语。

 

35岁,也该有个家了。妈妈总是给自己介绍相亲对象,可是,总觉得自己挺好的,没必要找一个不喜欢的人凑合着过日子吧。美亚心里一直是这样想的。

 

出门——开车——导航,到咨询师助手发的地址,在广州珠江新城高级写字楼,然后停好车。按电梯上55楼,倒也很顺利。

 

美亚4点30分左右就到咨询室。她总是这样的习惯,提前一点时间,不至于让自己太被动。到前台,看到有个穿白衬衫的女生,女生戴着黑边眼镜,蛮清秀的样子,和自己大学毕业那是差不多的样子。莫名对她有一点好感。

 

“你好,我约了5点的咨询。”美亚做了多年领导,说话已经习惯了直达目标,这样提高效率。

 

“您好,您是这位吗?”女生站起来,微笑着用手指了一下登记表上的手机号码!


“是的。”看来这家咨询室管理还行,在公开场合不会泄露客人的名字,并且是在线预约在线付费,不需要打电话,也不需要排队等候。不像医院,大屏幕上显示着患者的姓名,“李美亚,请到5号诊室。”然后所有人都知道进去5号诊室的人叫“李美亚”,隐私被泄露了。


“请您先坐一下,我给您拿一瓶水。然后请您看一下《保密协议和知情同意书》,如果有疑问可以问我,然后签名。”

 

“好!”美亚快速地浏览了协议,大部分都是通用的协议,对咨询师的约定和对自己行为的约定,没有什么特别不合理的条款,也就签署了自己名字。

 

美亚看到旁边有一排座椅,座椅边上有一些书。这些书很多人看过的吧,美亚有点洁癖,也不坐下来。站在落地玻璃幕墙旁边,从55楼看出去,美亚陷入沉思。看不清地面的人,只看到一些点点在动。

不知道是什么驱动了美亚内心的脆弱,有一种渺小的感觉。刚开始还是一点思绪,好像水滴一样嘀哒哒,不知道怎么,一会儿渺小的感觉好像抑制不住,犹如潺潺溪水,在心里面一直流动着。

“怎么眼睛还有点湿润了呢?难道是咨询室的气场吗?”美亚心里想,一定是气场的问题。自己很久都没有哭过了。

 

“您好,不好意思打扰您了。”穿白衣服的女生站在美亚右后侧1.5米的位置,这个是社交距离的最低限度。她微微弯腰,一边点头微笑着说:“请您跟我来这边,老师在里面等您呢!”

 

听到这个女生温柔的提醒,美亚悲伤的心理得到了一丝丝的抚慰。“这个咨询室的员工训练很到位啊!难怪收费这么贵。感觉是五星级酒店的服务,不,七星级的。”

 

美亚一边感受着,一边跟着走。咨询室的门开着,在咨询室门口,女生敲了一下门。“老师!”女生轻声喊了一句,提醒吴老师的注意。在美亚进门那一刻,女生轻轻地退出关上门。

 

“您好!请进!”吴老师微笑着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拿着记录本和笔。

 

“您是吴老师吧?!很高兴认识您!”美亚习惯了商务礼仪,不自觉说出商务用语。但说出来后,发现情境不太对,然后又补了一句。“吴老师好!”还弯腰点了一下头,感觉自己是见老师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的,弯腰点头那一刻,美亚已经感觉到自己有点信任这位咨询师了,虽然还没有开始咨询。可能是气场吧!

 

“请您坐这边。”吴老师指着房间里面的皮质沙发。

 

“好的。”沙发质地很高级,并且没有防腐剂的味道。

 

“我们的会谈大约45-50分钟。请您先说一下困惑。”

 

“嗯,是这样的。最近,公司内部竞聘,我也报名了,但是我被淘汰,感觉自己很失败、很无能。”

 

“哦,您觉得竞聘失败了,自己能力被否定了吗?”

 

这是个好问题。美亚沉思了一会。

 

是的,我觉得一事无成!”

 

“您能跟我讲一下基本情况吗?工作、学历、职位等等信息,当然,我会保密!已经签署保密协议。”

 

美亚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除了觉得一事无成以外,您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我觉得自己不如竞争对手,她比我强,她是一个女生,年纪还比我小一点。我怎么会不如她呢?难道我能力不如她吗?”美亚说起来,有点生气了。

 

“竞聘结果出来后,同事们都有什么说法吗?”

 

“领导找我谈了,说这次竞聘没成功,以后还有机会。但是我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啊!还不如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说实在的,我妒忌她了。”

 

“有点妒忌她吗?”

 

“嗯,有点。”

 

“后来呢?”

 

“我找借口不上班了。这几天,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简历,发给猎头,看一看有什么好工作。”

 

“您是准备换工作吗?”

 

美亚沉思了一会,这短暂的一刻,对美亚来说,好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会想起竞聘失败的那一刻,总是煎熬。

 

“嗯,既然大家喜欢她,那我走好了。”美亚喉咙有点哽咽。

 

“您觉得自己离开,会怎么样呢?”

 

“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喽,让她来吧。既然她那么能干。反正我不喜欢这里了。”

 

“您怎么评价她呢?”

 

“呵呵,我并不觉得她有多好。”美亚眼里,竞争对手也许用了什么暗箱操作取胜的。

 

“可以理解为,她竞聘成功,也不完全是能力吗?”

 

“我觉得是!”

 

“那么您还觉得自己不如她吗?”

 

“不觉得,不知道哪里不如她!也许是她最近做了几个项目比较漂亮吧!好像总部的几个领导比较看重项目。”

 

“既然是这样,竞聘失败,不能代表您能力低吧!”

 

美亚心里想:“是哦!我还是那个我,不会因为竞聘失败,自己就变了啊?!这是怎么了,我怎么没看到呢?”

 

“老师您说得对,我好像明白了。谢谢!”

 

“嗯,不用客气。还有什么问题吗?”

 

“暂时没有了。非常感谢老师。”美亚走出咨询室。

 

心理学的解释:


为什么美亚竞聘失败后,会想离职呢?


妒忌!


美亚也说了,自己妒忌。


什么是妒忌呢?妒忌(envy)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常见的现象。


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人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自我评价,如果觉得不如他人,会产生妒忌。分为两种:恶意妒忌(malicious envy)和善意妒忌(benign envy)。


恶意妒忌可以诱发人们做出破坏性行为,比如美亚的旷工(Khan, Quratulain, & Bell, 2014), 而善意妒忌(benign envy)则可以激发人们提升自己的业绩表现。


妒忌会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的东西,但自己却没有,所有产生消极情绪(Smith & Kim, 2007)。


妒忌的两种类型,恶意妒忌带有明显的敌意,也由于敌意产生消极影响。恶意妒忌可以对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产生消极影响, 降低团队凝聚力,增加缺勤现象并降低满意度,降低团队运作的效率(Duffy & Shaw, 2000)。恶意妒忌还可能贬低他人,或者陷害他人以减少自己和他人的距离,俗称“挖坑”。

 

面子问题:


为什么美亚觉得自己没面子呢?

 

美亚信心满满去竞聘,结果还输给一个年龄比自己小的女生。美亚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受到了威胁。


根据心理学家杨中芳等的观点,面子是个体形成的有关别人对自己在社交圈中地位、身份、声望、被尊重与认可评价的一种自我概念感知(王轶楠, 杨中芳, 2005)。


竞聘失败无异于啪啪打脸。又由于面子和中庸思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王轶楠, 杨中芳,2005)。没面子的行为很可能伤害到个人的自尊。


竞聘失败导致很没面子、丢面子。当自己失败了,感觉自己不如竞聘对手,消极比较结果威胁到美亚的面子,产生了恶意妒忌的情绪反应(比如恶意妒忌)。

 

对于美亚来说,采取善意妒忌,做好自己工作,迎接下一次的竞聘,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虚拟故事,非现实案例)

参考文献
1.王轶楠, 杨中芳. (2005).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8(2), 398–401.
2. Duffy, M. K., & Shaw, J. D. (2000). The Salieri syndrome consequences of envy in groups. Small Group Research,31(1), 3–23
3.Khan, A. K., Quratulain, S., & Bell, C. M. (2014). Episodic envy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 Is more justice always good?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5(1), 128–144.
4.Smith, R. H., & Kim, S. H. (2007). Comprehending envy.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46–64






文:吴翔  (心理咨询师二级,网易特邀讲师,壹心理特邀直播录播讲师;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TEDx演讲嘉宾;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发起人之一;广州交警青年“战队”学院策划者之一,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微信公众号: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心理咨询,请在壹心理咨询页面,搜索“吴翔”)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