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透明,你懂得主动争取吗?

01

上周,相处近十年的闺蜜找我聊天,刚坐下来我就明显感觉她状态不对,春节后她从外企离职去了一家国内规模很大的民营企业,负责一个60人的销售团队,压力应该不小。

 

果不其然,茶水点心还没上来,一向明朗直爽的她开启了吐槽模式:

 

“好累啊,整个团队带不动,业绩压力也大,我真是愁死了,这三个月天天睡不好失眠。”

 

在职场,我非常理解一个空降管理者在当下面临的困境。

 

于是我问她:“你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她说:“我怕最后做不出成绩,会让老板失望,失去信任。”

我问:“整个团队带不动,你现在有争取到老板的什么支持吗?”

 

她明显停顿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说道:“还没有,我现在就自己一个人蒙着头干,总想着业绩达不成怎么办?对哦,我是不是方式错了?”

 

我笑着回答:“也没完全错,只是你太紧张目标了,所以思绪有点乱。你看哈,老板既然让你带这个团队,首先他是信任你的能力的,关于全年业绩他面对的压力比你更大,做不好他自己也要负这个责任,这是一个全公司要合作去完成的事。如果说只凭你一个人努力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你现在得想办法借助他和同事的力量和整个公司的资源完成全年业绩目标。以你的才能来说,如果你主动去争取一些东西……我觉得你会走得比较轻松,而不是像现在那么累。”

 

聪慧的她听完豁然开朗。

我这位闺蜜道出了很多职场人的状态,在没有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过多担忧,还没开始做,就通过自我否定把成功拒之门外;另外不懂得借力使力,主动争取。

“主动争取”,恰恰是很多职场人缺乏的东西,由于很多人不懂得主动争取,导致他们发展不顺,职场道路颇为坎坷。

02


名校建筑专业硕士生楚文晏找到我时,她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做助理设计师3年,在想着要不要换一份工作。

咨询开始,咨询师是不能仅凭来访者资料里的信息直接评判,而是需要进一步了解背后的事实真相。

 

我问她:“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

 

“也没有。”

 

我好奇地继续问她:“那是因为什么想换工作了呢?“

 

电话那边停顿了好一会,文晏才说道:“我期望在新的一份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原来这三年被安排做助理设计师的她,个人在公司没什么话语权,地位很低,另外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小,公司也没有清晰的职级体系,不知道自己未来可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个人角色定位模糊,很担心哪一天就被裁员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文晏慢慢打开心扉:

“公司商务部同事传递项目中甲方的一些信息,往往都是传递给我的组长而不是我(即使项目都是我做的),需要项目汇报也不直接通知我。我的一些工作还会被领导认为是我的组长做的。”

 

我轻声问道:“你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他们有这样的认知?”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向不善表现,而组长非常擅长交际;另一方面作为助理设计师,工作又很常规,很容易被轻视。“

说到这里我就明白了,文晏干活很卖力,只是她太内向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事们欠缺沟通。她总是默默地干着活,默默地躲在角落里。

这样的一个小透明状态,你所做的事情上面领导看不到啊。

 

我继续问她:“有做过什么样的争取吗,比如自己主动去争取一个专案的项目设计?有没有向领导表达过这样的意愿?”

 

文晏说,她没有和领导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因为她感觉自己没有经验,还没准备好,怕说出来领导也不会同意。

 

“领导同不同意自有领导的考量,但你是否主动争取是另一回事。”我说。

 

我有看过文晏的设计作品,当时就不禁暗自赞叹:是个人才啊。她的设计风格轻快明朗,擅长用暖色调,作品很有温度,除了建筑类的设计,她还擅长手绘和插画。

 

实际上,在职场中,像文晏一样有才华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他们往往工作能力不错,平时也很勤勉,可是存在感总是很弱,经常被领导或老员工忽视。很多人称他们为“职场隐形人”。

 

文晏很苦恼,她不想活成一个小透明。


03

在文晏这里,有三大典型的具体表现。

1、职场小透明,不被人关注,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

从我经手的案例来看,不少来访者都在职场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加强。

事实上,很多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受制于“学生思维”

 

比如在学生时代,我们的学习都是学校和老师布置好了的,并且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什么时候考试,考什么科目,升学的阶梯和通道等等都是非常明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父母都会告诉孩子说:“做个听话的孩子就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可一旦到了工作中,这种思维方式就显然不适用了。

在职场中,老板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积极主动表现自己,或者不去向老板争取些岗位计划或资源,通常来说,老板是很难主动关注到每个人的。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人对你的认知本身就是有限的——他们能得知你的学历、专业背景、考取的证书等信息,但至于你这个人有什么喜好或倾向、对自己的职业有没有明确的规划、以及你擅长哪些能力不擅长哪些等等,都是你需要向他人传递的信息。

 

通常来说,很多时候,不是老板故意冷落你或者对你有意见,而是TA根本想不起来你,也压根不知道你的情况—

所以在我看来,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甚至于积极主动和领导沟通,也可以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领导多了解你,也好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当为你做些考虑,给予你一些机会和资源。

 

2、让你不舒服的,很可能就是你缺少的

咨询中,文晏谈到了她的组长非常擅长交际,别的部门的人也对她颇有微词。在文晏看来,组长做事“太功利”了,心里并不是很舒服。

我帮文晏分析道,你的“不舒服”的情绪里,恰恰是因为组长身上有你羡慕而缺少的东西。

 

文晏反思后说道:“是的,我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又缺乏临场反应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不擅长对复杂项目的全局把控,尤其在项目前期很多条件不明朗的情况下,和甲方沟通设计方向,经常感觉自己不能言简意赅地说清楚意思,有时做的设计不是甲方想要的方向,还要反复修改;工作中不大敢做决策和负责,气场也挺弱的。但这一点,组长表现得就很好。”

3、可能因为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尤其是在一个新环境,他们往往会感觉到不自在,不愿意展示自己。

这类型的人,通常性格都比较内向。我给文晏做咨询时,她跟我说,自己平时特别“宅”。习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较为熟悉、安全的环境里,他们乐于独处而不喜欢“群居”。

往往喜欢躲在“角落”,不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很常见的情况就是,你越躲藏,就越没有存在感,直到被大家完全忽略。

大家提起你时一脸懵逼:“谁?没有印象?”“哦,知道了,XX部门新来的那个,名字我想不起来了。”这样的职场隐形人,很难有被委以重任的机会。

特别是刚进入新公司或新部门,你业务不熟悉、流程不熟悉、要是连人脉都不熟络的话,就会被迅速边缘化。

 

不站到舞台中心,就没有机会;过于低调,想法便无人关注。

 

Facebook桑德伯格在她的自传《向前一步》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往桌前坐。如果我们不站到“桌前”展示自己,那么机会就会旁落别家,我们的职场价值就无法体现。

 

所以,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一身本领却不被老板赏识时,也该反思一下:你有没有向老板展示过你作为“千里马”的实力。

04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它都只是一个性格偏好,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成就。

 

很多世界名人都是内向者。比如:股神巴菲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等。这些都表明,性格内向的人,也可以成为非常卓越的领导者。

 

那么,对于向文晏这样的小透明来说,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

1、增强业务功底,积极展示自己

展示主要有三个方面:寻找你与上司的共同点;摘下唾手可得的工作果实;带着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找上司。

 

在这个层面,我给到文晏的建议是增强业务功底,如果可以,最好能有些作品展示。

比如,文晏心心念念想要自己单独做一个专案项目,可又担心领导觉得她没有相关经验而拒绝她的申请——这个时候,文晏完全可以先设计起来,把自己的设计作品装订成一个作品集,到时候再去向领导提出自己的申请,是不是就会显得有底气了呢?

2、进一步搜集信息,避免冲动决策

 

我建议她接下来可以主动接触下负责专案设计的同事,打听下对方的工作内容,观察下对方的工作状态,等等;或者和商务部的同事沟通下甲方项目的具体需求,看自己在哪方面可以帮上忙。

等信息足够全面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文晏依然发现自己还是很渴望去做专项设计,再去向领导申请也不迟。

 

3、清晰了解自己的优势,然后积极主动的行动

 

文晏除了设计能力,也有写作的天赋。

她在12岁时就出版了近十万字小说,高中和大学期间也发表不少散文、诗歌。她自己也表示有较强的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擅长做概念性的策划,往往会有些有创意的点子。

所以对她来说,创作类的工作其实很适合她。这么棒的她居然混成了一个职场透明人,着实有点可惜。

 

积极行动也意味着推着自己走出舒适区。职场是遵循着人际关系运转的巨大机器,它虽然有制度、有规则,但它也不见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它有时很残酷。

 

所以,我们需要依靠强大的理性,给自己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场景。

比如,不擅长社交,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些有社交活动的场景。慢慢推着自己去放松,去适应。一旦突破了自我限定,可能就迎来了全新的机会。

 

随着咨询的推进,文晏渐渐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最后的话

咨询结束后三个月,文晏给我发来了反馈,“Vin老师,曾几何时,我一直以为,只要自己默默做好工作,领导就一定能够看得见……事到如今我终于明白,与其被动等待他人发现自己,不如由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并积极争取……如果不是这次咨询,我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是啊,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做一个能进入人们视野的人有多重要;与其等待他人打着灯笼在角落找到你,不如学会自己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

与你共勉!


文:职业规划师Vin  (生涯咨询师,中高管教练,专注分享职业咨询案例,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欢迎关注壹心理号@职业规划师Vin)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