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亲子之《捉狐》

聊聊斋,谈亲子之《捉狐》

——精神分析下的《聊斋志异》

原文


捉狐

孙翁者,余姻家清服之伯父也,素有胆。一日,昼卧,仿佛有物登床,遂觉身摇摇如驾云雾。窃意无乃压狐耶?微窥之,物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蠕蠕伏行,如恐翁寤,逡巡附体:着足足痿,着股股耎。甫及腹,翁骤起,按而捉之,握其项。物鸣急莫能脱。翁亟呼夫人,以带系其腰。乃执带之两端,笑曰:“闻汝善化,今注目在此,看作如何化法。”言次,物忽缩其腹,细如管,几脱去。翁大愕,急力缚之,则又鼓其腹,粗于碗,坚不可下;力稍懈,又缩之。翁恐其脱,命夫人急杀之。夫人张皇四顾,不知刀之所在。翁左顾示以处。比回首,则带在手如环然,物已渺矣。

解析


《捉狐》是聊斋志异中第一篇说狐的简短故事。这篇故事说的是孙老翁素来很大胆,有一天白天睡觉时,忽然觉得被狐精压身了,只看到狐精慢慢爬上自己身上,碰哪哪就麻。在狐精爬到孙老翁肚子时,孙老翁忽然发难抓住狐精的脖子,狐精急着叫着却逃不脱。老翁赶紧让夫人用绳子绑住狐精的腰,老翁就调戏起狐精,要看看狐精还能怎么作法逃脱。这时狐精还一会收腹一会鼓腹,老翁赶紧喊夫人拿刀来杀狐,夫人却变糊涂得很找不到刀了。就在老翁告诉夫人刀在哪时,狐精却跑得无影无踪了。


文中的孙老翁和夫人对待狐精的态度蛮奇怪的,老翁都抓到狐精的脖子,

如果真的要杀死狐精,那为什么还要让夫人拿绳子来绑狐精的腰?

如果夫人真的想杀死狐精,那为什么还会慌张找不到刀?

所以他们并不是想真的杀死狐精,只是想吓唬吓唬狐精。而且文中的狐精给人的印象是会变化多端,但也很胆小。这个狐精其实就是他们不肖之子形象写实,孩子对父母有所畏惧害怕,心里有话不敢和父母交流,不听话,一些事情要偷偷摸摸地去做,而老翁和夫人对此很恼火,虽然拿捏着孩子一些事情比如经济来源,但是面对孩子不听话,像泥鳅一样滑头,也只能打骂、恐吓,还不一定凑效,又不能真的把孩子灭了。

父母关注或者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妥吗?

很多父母第一反应都会觉得自己关注或者教育孩子是在爱孩子,让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让孩子过得更幸福,这没什么不妥啊。

的确,关注孩子这个行为没什么不妥,但是关注孩子的目的就还真有待考究了。


文中孙老翁让夫人帮忙绑狐精,夫人是迅速行动,从这个细节能看出,孙老翁夫妻二人的关系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和谐的,但是让夫人拿刀,夫人就慌了神,因为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这个就下不了手。这说明了有时父母关注孩子,要让孩子听话,在孩子身上摆家长作风,这会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已经不和谐了,或者父母自身问题没有处理,或者父母彼此都不能相互良好互动,但两人又还只能待在一起过着内心矛盾纠结的生活,所以内心的期待和愤怒都只能往孩子身上“宣泄”,此时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夫妻关系的润滑剂、黏合剂,或者被父母“借尸还魂”圆父母的梦。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在性器期时,孩子是在与父母之间的三元关系中进行互动然后独立成为自己。因为孩子在性器期都会有取代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在一起的幻想,但孩子的这个幻想是应该不能得到实现的,最终孩子的幻想破灭会让孩子向同性父母的超我进行认同,促使孩子往外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但如果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不和谐,让孩子过多地干预父母的夫妻关系,站在一方的立场去排斥另一方时,孩子的幻想是被实现了,也就是说孩子是无法离开父母去过上自己的人生,成为父母某一方的“傀儡”,过上了悲剧生活。

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包容理解和尊重,同时亲子关系中真正的“爱”是要以父母之间夫妻相爱为前提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的想法为出发点。说白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感受,孩子想要什么,要有怎么样的生活需要得到尊重,父母可以提意见,而不是以父母自居,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孩子就一定要听自己的安排。

而作为孩子,面对父母夫妻关系问题时,做自己能做的,比如提意见、劝一下架之类的,但不要过分卷入父母的夫妻关系当中,比如不要站在一方角度去指责或者针对另一方,而是尊重父母之间的婚姻选择,从父母的夫妻关系中抽身出来,不管父母的婚姻状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他们始终是孩子的父母,这点是不会随着父母的婚姻改变而改变,因为这是血缘联接着父母和孩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