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家长群到底要不要退,家长群到底要不要废?

前言


家长群到底要不要退,家长群到底要不要废?——谈谈家长群背后不得不说的群体压力。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一名家长的“怒吼”火了。该家长在视频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看似“剽悍”,实则“无奈”的宣言背后,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心路历程,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这条视频一度飙升到微博热门话题首位。

许多人看到,纷纷感叹,我也时常有这样的想法。

无独有偶,前几日,笔者也遇友人咨询,家长群里经常意见一边倒,许多人时时自觉化身成了“马屁精”,自己有想法也说不出来,看到群内信息闪动都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群”的压力,却也不知道怎么办。

“怒吼”视频的背后,教育资源的问题、家校权责分工的问题值得深思。本来只是希望促进家长学校信息交流的“家长群”却有些无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群”乱象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群体压力”。

01

什么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我们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回避群体。“家长群”一旦建立,成员也自动形成了一个群体。自然不可回避“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可以分为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如家长群里,老师可以分布一些作业或通知,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自然也就有一定的权威性。

群体也会形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行为规范,比如说之前说到的拍马屁,大家心里可能想,只有一起来“称赞”老师,才是符合群体期待的,这便成了“潜规则”。

02

群体压力有什么影响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影响,也会有消极的影响。

群体压力本身也能增加一定的凝聚力,比如说大家都树立一致的目标,有共同的责任和荣誉感,能使群体更加团结一致;信息的互通有无,也能让大家收获更多的资源。

但同时,仅仅是因为“有人在场或围观”的情况就足以增加我们做某件事情的动机与动力,称为“社会促进”

这样的动机增加带来的不一定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家长可能对于孩子的班级事务更加上心,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但太高的动机,有时候也会让人焦虑不安,让一些难度和复杂度都更高的工作难以真正达成,效率更低。

我想辅导孩子作业,可能就属于后者,任务难度有些高,但大家在群体压力下更觉得难以完成,不堪重负。

更重要的是,群体压力,有时候也会让人更加“去个体化”。从众,趋于一致,于是,家长群里不允许有另类的声音,真实的想法无法如实表达出来,形成 “群体思维”,大家的想法都趋于极端化,个人责任也会模糊、不明显。

比如说某个孩子一点小小的不良表现,可能会被其它家长“出于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因,将孩子的问题放大、指责,批判,而我们在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往往不会这么刻薄。

但在群体里,大家不自觉地也来应呵,或者更加激烈地批判“犯错的孩子”。这就是群体压力影响下一个“去个性化”的表达。

03

身为群成员,

我们能做点什么?


我想因为家长群的乱象而废除家长群,本身有些因噎废食,毕竟信息时代,“家长群”本意只是现代科技为交流提供的一个便利途径。

但如何能让家长群不再只成为“压力源”,我们可以试图改变“家长群”的动力,让其转向一个更能良性沟通的群体。

1. 明确目标,保持独立思考。

群体压力最直观的影响,是会让个人遗忘或忽略个人的思考,似乎只需要符合群体意志即可。

当我们使用这个群体来交流的时候,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我们交流的目标是更加明确的信息。

我们关注信息的终极目标,是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关注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赢过其它人,让老师满意,而是让孩子可以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妨试试写下孩子的发展目标:想象一下孩子25岁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希望他/她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最好只保留三条。

时时用这样的目标来提醒一下自己,避免将所有信息都当作任务压力,陷入无谓的比较或竞争中。同时,也避免不自觉地去附合他人的期待与想法。


2. 共情理解,避免矛盾纷争。

群体都有其同质性,家长群共同的特点是,大家的孩子在同一个集体里。家长群在一起的沟通,也是抱着共同的目标的愿景。老师有教师的身份,但同时,也是一个从事教育职业的普通人。


大家会产生的心情和感觉也都是相通的,大家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大家在一起的目的,是希望能彼此收获到更好有办法与资源来促进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当我们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时候,自然也能体会到他人的焦虑与不安。

群体里,并不是总是需要沉默以求得和谐的环境,先表达对彼此感受的理解,再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群体伙伴们也允许不一样的声音的存在,才能避免大家都陷入到一个极端化的想法和认识当中。

至于“拍马屁”的问题,易地而处,我们也不希望得到附合性的奉承,真诚的肯定与感谢让彼此更受用。

3. 增加觉察,减少投射与误解。

群体压力造成的信息 “一致性”也是值得警惕的。

有的信息,大家可能并不能明确,但我们理解的时候就会加上自己的想象来填充。大家迫于群体压力,假装“没有问题”。

网络信息环境下,我们更容易受到单一信息的影响。透过沟通-反馈-确认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信息的公平公开,是避免群体思考的重要方式。如指导孩子完成老师的任务时,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更需要沟通理解与彼此的包容体谅。老师,作为群内天然的权威形象,也需要努力促进群体的和谐共建。

有时,我们会把一个“推卸责任”的印象放置到对方身上,老师可能会将其放到家长身上,家长也可能放到老师身上,可能只是当我们承担较大负担时自身愿望的的一种“投射”。增加自我觉察,认识自身的困难,减少投射,才能减免彼此施压。

家长群,是一个透过网络构建的,以孩子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群体。它不是某一个人的主场,它是一个动态组织,如一个新的生命一般也会有其内在的动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反应都会左右这个群体动力的变化,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受群体压力的影响。

肩负孩子教育养育职责的家长和老师,本身就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更需要相互的支持。

意识并觉察这些压力的影响是第一步;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也会对群体的动力产生影响,保持独立思考,才能让我们真正去分辨自己在群里存在的意义和原因。

保护自己的身心,减少盲目跟从与相互投射,不再让家长群成为伤害。

文:张佳英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