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陷阱: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心理词条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丑皮匠”缝制超级大葫芦造宝塔,使得诸葛亮再也不敢小瞧东吴了;另一个是三皮匠做羊皮筏子助诸葛亮顺利渡江。后者还出现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可故事毕竟是故事,历史学家指出“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在古代指“副将”,因此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却不想在民间被流传成了“皮匠”。现在用来形容人多力量大,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

 

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遇到重大决策时,涉及到竞争性、时间动态性以及种种的不确定性。

还真的是人越多做出的决定就越明智吗?

真的是三个臭皮匠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吗?

——恐怕是要先画个问号了。

 

阐述定义

 

群体决策: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出的抉择。


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定义是指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即大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的过程就是群体决策的过程。

 

但由于不同学科对群体决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使得群体决策至今也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统一的定义。

 


背景/来源


群体决策的研究可追溯到200多年前,18世纪中叶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社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而社会福利函数的选择从本质上说是全社会的群体决策。

 

1781年法国数学家Borda提出了群体对方案排序的Borda数规则;

1944年Von Neumann等提出了多人对策的效用函数;

1948年群体决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由Black D首次提出;

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Arrow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这成为群体决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组织往往通过团体的方式来讨论从而做出决策,据估计,组织高层管理者80%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与决策有关的会议上,有的甚至会用到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的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来进行更好的决策。

 


案例分享

 

相比个体决策,群体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个体决策无法相比的优点,比如:

可以减少偏见;

可以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

可以调动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但群体决策也存在着浪费时间、精力,引发人际关系紧张等缺点,其影响因素也更多,比如决策程序就是其中的一个。

 

戴维斯及同事的研究证明“假投票”(一个特殊的决策程序:先让被试看一段模拟审判的录像,然后让其说明被告是否有罪,但是在他们发表意见之前会有其他陪审员先发表意见)会对群体成员的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研究表明:

 

当假投票立即进行时,投票起初赞成无罪的很多陪审员在听取其他陪审员讲述有罪的观点后也转向认为有罪,反之亦然;

但当假投票延迟举行时,没有一个陪审员会发生这种转变。


 

相关科普

 

除了众多的影响因素外,群体决策也往往容易掉入以下几个陷阱中:

 

1、少数服从多数

在群体决策中少数服从多数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个方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那时所谓的民主投票以360:140的结果宣判处死,此外还有60年代的越南战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都是由于错误的使用了这个决策规则而导致。

 

2、冒险性转移

群体决策更具冒险性,因为在群体讨论中,不同的看法会趋于统一。而群体则更倾向于获利大但成功率小的行为。对此,有以下几种解释:

 

  • 领导者影响论

在群体中领导富有冒险精神,那最终的决策也更加偏向于冒险。

比如发生在1941年著名的珍珠港事件中,其决策者山本就是一个特别具有冒险主义的人。

 

  • 文化价值论

在西方社会文化中,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强调个人的发展和表现,崇拜英雄主义,大众群体也普遍更倾向于冒险。

 

  • 责任扩散论

《心理学与生活》的作业津巴多,认为一个人单独活动的时候会考虑这种做法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受到谴责,但是当个体隐藏在群体中的时候就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导致的全部谴责和责任,因此群体做出的决策要更倾向于冒险。

 

比如家喻户晓的“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就是责任分散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3、群体极化

指群体讨论的结果更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其产生的原因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和说服性论证理论来解释。

 

斯凯恩和森斯坦发现,在美国的联邦法庭里,共和党任命法官会挑选那些更像共和党的人,而民主党则更倾向于挑选那些更像民主党的人。

 

再比如现在的饭圈文化,微博里的站队等都是群体极化的现象,尤其身处互联网时代中的我们,像微博等社交软件更是为其提供了便利,使相同目的的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

 

4、群体思维

又叫群体盲思、小群体意识,指群体成员为了维护所谓的团体一致,不愿对群体决定提出质疑,使整个团体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从而做出错误决策。

 

比如在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之前,工程师就提出了忠告,但是由于之前有许多次成功发射的记录,指挥发射的官员们一致决定“发射”,最终酿成了惨剧。

 

5、蜈蚣效应

青蛙好奇地问蜈蚣:走路先迈哪只脚,结果本来会正常走路的蜈蚣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指在群体决策时由于过多的思考反而使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

 

6、手表效应

只有一只手表的时候我们只看这只手表,但如果手表太多就不知道该看哪只手表了。

指在群体决策时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做出决策的难度也就越大。


 

个人见解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决策也随处可见,比如聚餐吃什么、毕业旅行去哪里玩、还有开学后的班委竞选等等。

为了避免掉入以上的陷阱里,我们在做决策时应结合当下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决策方法来灵活应用:

 

场景一:

三个小姐妹相约去干饭,那么问题来了:吃什么呢?

三个人三个想法,那就手心手背”,谁赢就听谁的;

要是两个想吃火锅一个想吃烧烤,那就少数服从多数,去吃火锅了;


但如果想吃烧烤的小姐妹恰巧今天过生日,那就寿星最大(特殊情况),去吃烧烤喽。

 

场景二:

部门团建,30人左右,两天一晚的行程,具体要怎么规划呢?

由于人数众多那就可能需要有个专门负责的人(中间人)来收集各位小伙伴的信息,比如:想吃什么菜、想去哪里玩、想住什么类型的酒店,想要玩的游戏项目等等;


或者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权威”),找专门的旅游顾问来咨询,或者由部门里最喜欢“吃喝玩乐”的小伙伴来张罗、策划;

或者大家一起开个会,进行下“头脑风暴”,畅所欲言;


当然为了让决策更加科学化,使团建活动更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再让各位小伙伴们对所有的供选方案做出个人偏好选择(并排序)

 

注意:以上画横线的地方,都是群体决策的一些小方法(小技巧),每次做决定还在纠结的你或者人太多就没有主意的你此刻要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哦!

 

 


参考文献

 

[1] 罗党,张慧慧,孙德才.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的灰色多属性群体决策方法[J].控制与决策,2021,36(07):1779-1785.

[2] 陈晓红,张威威,徐选华.社会网络环境下基于犹豫度和一致性的大群体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05):1178-1192.

[3] 陈星宇.决策谨防“群体迷思”[J].秘书工作,2019(03):79.

[4] 徐选华,侯宇舟.大群体风险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23(04):1-6+74.

[5] 何浩然,卢柯霖.为什么团队与个人决策存在差异?——基于团队内成员互动的解释[J].经济学(季刊),2021,21(04):1213-1232.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