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戒除中心的尖叫 | 电击疗法到底有没有效?

文:Leena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10月26日,一段在临沂市原网瘾戒治中心外录制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

画面中,一阵阵哭喊声从夜色下的大楼内传出,闻者动容。虽然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核查情况后表示,尖叫哭喊声是由2楼一智力发育迟滞的孩子发出,与网瘾戒除无关。

这段视频让网瘾戒除中心(下称网戒中心)再一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从2008年央视法制频道的纪录片《战网魔·战网瘾》至今已然10年,杨永信从最初战胜网魔的“功臣”变为虐待孩子的“恶魔”。

十年来,贯穿在杨的治疗方法里有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方法——“脑部刺激”,即对来到网戒中心孩子的头部使用电刺激,直到孩子崩溃甚至休克,并承认上网是不对的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不起家长、老师和社会。

2009年,柴静主持了《新闻调查》这一节目,去探访了这个网戒中心。当她对“脑部刺激”提出质疑时,医院给出的回复是,这一种行为矫正常用的电击疗法。

作为心理学的学生,学堂君不禁对这种电击头部直至孩子崩溃的方法产生了质疑——难道心理学者真的这么残忍地发明出了电击患者直到对方求饶的行为矫正的方法吗?

矫正行为的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确实是某些行为矫正的治疗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有自我伤害行为的个体——某些心理障碍患者、智力低下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抓伤自己、咬伤自己、撞头等自我伤害的行为。

经典的治疗方式包括束缚双手和捆绑身体等,但这些方式往往会对他们造成新的伤害。于是,研究者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来制止这类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其中,基于一定强度的电击被证实为有效可行的一种方式[1]。

研究者曾经对一名9岁伴有严重自我伤害倾向的男孩Sam采用电击疗法,并成功治愈了他[2]。每当男孩表现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时,研究者就电击他的腿部。这种瞬间的电击大约是130V,会产生疼痛感,但对身体无害。(注意: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安全电压为36V,持续接触时的安全电压为24V)Sam在接受电击时并没有哭喊或尖叫,只是低声呜咽。几次电击后,Sam的自我伤害行为频率大幅下降。

为了保证治疗的长期效果,研究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Sam的自我伤害行为进行惩罚,最终表明,几次少量的电击能够有效终止自我伤害行为。虽然这种治疗方式在其他具有自我伤害行为、呕吐行为和长期咳嗽行为等的患者中也成功了,但研究者也在尝试更为温和的方式来治疗自我伤害行为,如往脸上喷水雾等[1]。

电击是正向惩罚的方式之一。惩罚是指针对某种行为的出现所采取的具有减弱该行为倾向的措施,可通过给予厌恶刺激(如电击、喷水等正向刺激)或取消产生愉悦刺激(如罚款、剥夺权利等负相刺激)这两种方式进行。当我们表现出某种行为后,如果我们受到惩罚,那我们为了躲避惩罚就会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倾向。比如小时候,如果我们没能按时缴交作业,可能会被罚抄课文或是请家长,因此为了避免这些痛苦,我们学会了按时完成作业。

至于电击是否能治疗网瘾还缺乏实证研究,我们不能给出答案。但这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自残行为使用电击疗法的矫正目的是让患者远离自伤行为,但网络成瘾治疗的目的不是让患者完全离开网络世界,而希望他们能够合理使用网络。使用电击作为上网的惩罚或许会矫枉过正,让网瘾患者对上网产生恐惧心理,也就抛弃了网络的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电击疗法和现代电抽搐疗法不同,前者在行为矫正领域作为惩罚使用,后者主要是通过电流(短暂适量)对大脑进行刺激,使患者暂时性丧失意识,以此引发大脑癫痫样抽搐发作,最终达到对精神症状进行控制[5]。

现代电抽搐疗法主要针对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及行为者,以及明显自责自罪者;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者;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的治疗方法[3]。


现代电抽搐疗法要求使用正规合格的医疗仪器,并在专家指导下严格遵守一系列治疗流程和要求执行。

现代电抽搐疗法

与去网戒中心相比,这么做更好

当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存在和他人交往的困难,或难以获得家人、朋友、师长的支持,抑或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时,网络很容易成为他们“温暖的港湾”[7]。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让青少年可以畅所欲言,逃避现实性让青少年有机会“重建人生”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更是无时无刻地诱惑着青少年。面对互联网的原住民,家长们可能会很担心他们沉迷网络或是对已经沉迷网络的孩子束手无策。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许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4][6]:

增加积极的亲子沟通,减少亲子冲突


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作为家长应努力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并且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少评判或讽刺孩子,以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网瘾行为的预防。

同孩子设定行为契约

面对贪恋网络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其约定健康的上网频率和时长,并根据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惩罚。

帮助孩子建立现实中的社会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的良好社会支持和有趣的娱乐活动有助于孩子远离虚拟的世界,朋辈良好的引导还能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培养一些良好的品行。

寻求正规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往往有一套成体系的、温和的方式来面对网络成瘾个体。以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研究与干预中心”为例,该中心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研发出了一整套旨在改善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个体—家庭—学校多水平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方案。

使用在线专家自助系统


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没有条件接受心理咨询,但有戒掉网瘾的想法的话,他还可以使用在线专家自助系统(Healthy Online Self-helping Center, HOSC)。在该系统中他们可以对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评估与反思,并自己设定目标和改变的速度,这会大大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里,网瘾不是青少年独有的困扰。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或许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每周使用手机、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是否对生活、身体和心灵已经产生了困扰。如果有需要帮助,我们一直都在这~

学堂君

在心理学上,网瘾并没有正式的诊断标准,所以目前并不认为是一种疾病。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里,“网络游戏障碍”在DSM-5的第三部分-新出现的量表及模式”中被提及,被归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状况”。

一般现代电抽搐疗法是为了控制精神疾病,像杨永信那样使用电击似乎是在制造精神疾病。抛开网瘾不论,在有关杨永信的新闻报道中,最令学堂君毛骨悚然的发现是:即便孩子已是个独立的成年人,父母似乎仍然拥有“不容置喙的权力”将他们送进网瘾戒治中心。

参考文献
[1]姚梅林. (2006). 学习心理学 : 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Baroff, G. S., & Tate, B. G. (1968). The use of aversive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elf-injurious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7(3), 454-470.
[3]郝伟, 于欣. (2013). 精神病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4]邓林园, 方晓义, 伍明明, 张锦涛, 刘勤学. (2013). 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3), 305-311.
[5]洪美宏, 罗骏, & 杨俊. (2014). 现代电抽搐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8(6).
[6]李赓, 戴秀英. (2009). 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7), 457-460.
[7]陈光磊, & 黄济民. (2008). 青少年网络心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Leena|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