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如何疗愈?我们还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文:王玺
来源:王玺的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01


一位中年男士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被妻子带来做心理咨询。


之所以说被妻子带来,是因为咨询是他妻子提议并坚持的。他不愿意一个人来,要妻子陪着自己一起来,才肯接受咨询。


咨询室里面对妻子时,他的表现就像一个小孩子,说话小心翼翼地看着妻子的脸,妻子说什么都频频点头对她有一种无条件的全身心的依赖


妻子说,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都是她依赖他,几乎什么都听他的


这个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他俩互相张望,各自陷入沉思中。


他妻子先开口:好象是从他妈走了以后


3年前,他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了。


被丧母之痛击垮长久沉浸在悲伤中(抑郁的种子可能从那时就埋下了),其他兄弟姐妹都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情绪和生活,只有他一直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总是跟单位请假,不想去上班。


与此同时,他对妻子表现得越来越依赖,恨不得什么都要她来决定,她去哪儿他都亦步亦趋。


他妻子有些欣慰地说:


  • 我婆婆在世的时候,我老公眼里只有他妈,成天就围着他妈转对我爱搭不理的,也不爱管我们自己家的事,我和孩子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 我婆婆走了以后,他倒对我上心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我婆婆走了以后,我们夫妻关系倒好多了


说到这儿她看看老公,他不说话,神情阴郁,沉默地听着。


她话音一转:


但是他现在这个样子,对什么都没兴趣,连班都快上不了了,也挺让我担心的。


就想天天守着我,连买菜都想跟着我,我也有点烦啊。我觉得他妈没了,他的魂儿也随他妈去了……


其实他妈生前挺自私刻薄的,对他一点都不好,几个孩子里头最不喜欢的就是他。他却最孝顺,讨好了他妈一辈子。他妈走了,最伤心的人也是他

每次咨询,妻子都陪着他一起来。


很多时候,都是妻子不停地说,他在一旁默默听着


这种感觉有点奇怪,但我知道这个咨询对他很重要,所以没有过早干预。同时去理解他只是没有做好准备,还处在依赖妻子、希望她替自己表达的状态中。虽然他不太说话,但不说话本身也是一种表达


有一次咨询,他自己来了,他说有些话当着妻子的面不好问我。


他问的第一个问题:


我承认我爱人说得很对。我妈生前对我就是不好,兄弟姐妹里最不心疼的就是我,但为什么她都走了好几年了,我还是接受不了还是很悲伤


我字斟句酌,力图委婉:


也许因为妈妈在世的时候,你一直没有得到她的爱,所以你才会拼命讨好她希望她能够爱你关注你……当她走了,意味着你永远也得不到她的爱了


他很惊讶地看着我:我没想到是这样。


我们沉默了许久。


他打破沉默:


可是她在世的时候,无论我怎么讨好她、孝顺她,她也没有爱我、重视我啊……我最想不通的是,我为她做了很多事情,买了很多贵重的东西,她从来不表扬我,也不会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但如果我哥哥我妹妹给她买一样东西,哪怕那东西根本就不值钱,她也会高兴好几天,还逢人就夸他们。我一直努力想满足我妈,但我好象怎么做都不够,怎么做她都不满意。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其实不胜枚举。


原生家庭中越是得不到父母之爱的那个人,越会去讨好父母,黏着父母,无私奉献给父母很多爱,甚至为了讨父母欢心,还要无私地为兄弟姐妹奉献。


得不到爱的孩子,想用这个惟一可能在家庭中获得位置和认可的方式,来换取父母家人的爱和关注但他越是去讨好和奉献,越得不到父母家人的爱和认可,因为父母家人早已理所应当地习惯了他的奉献和付出。


有时他为父母做十件事,抵不过兄弟姐妹做一件。


  • 母亲在世的时候,他得不到爱和认可


  • 母亲走了,他永远也得不到了


这是他比其他兄弟姐妹更难接受母亲离世的原因,也是他对妻子开始依赖的原因,情感空虚无所依托的他,无形中把妻子当作了另一个妈,另一个精神寄托。


02

抑郁症的本质,就是缺爱。


从小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找妈。


曾有一位中年女来访者羞愤交加地跟我说:我爸老了老了,怎么变得这么下流?


我请她详细讲讲。原来她一直在照顾年迈的父亲,但父亲有时竟然用“色迷迷”的眼神看她,有时对着她这个女儿喊妈妈,有时还嘟哝着跟她说想吃奶,可把这个女儿恶心坏了,跟我说气得都不想再看到他,直接让保姆照顾他算了。


我请她谈谈父亲的经历。


原来她父亲从小就没了妈,跟着爸爸和后妈长大,没有得到什么爱。跟她妈妈结婚以后,他非常依恋妻子


她妈妈十年前去世后,她父亲整个人一下子垮掉好象活不下去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之前的爱好不再有兴趣,老朋友们也不想交往,成天呆在家里不想出门,他的身体衰败得很快,还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


她说她爸爸活下去的惟一乐趣,是每天都要看着亡妻的相片,跟相片上的妻子说话


这个女来访者,偏偏长得跟她妈妈还很像


我听完心里有些明白了,对她说:


你爸爸糊涂的时候,可能把你当作了你妈妈的替身,有时甚至可能把你当作了他妈妈的替身


她的眼泪一下子奔涌而出。


她回想起来,承认老爸清醒的时候就不会这么失态。


她沉甸甸的心因此而轻松释然了。


理解父亲后她很自责,说早知道爸爸这么孤独缺爱,当初就该支持他再婚的。她妈走后,她爸曾想和一个相识多年的阿姨再婚,遭到她的强烈反对。

03

有一个来咨询的大三女生,是我见过对咨询最认真谨慎的人。

决定咨询前,她花了几乎大半年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她寻找咨询师的方式很特别,看面相凭眼缘,不管机构推荐的咨询师有多好,她都只坚信自己的感觉,以直觉和本能去抉择


确定咨询后,她向助理抛了一大堆问题,大到咨询师受训背景、其他来访者的评价,小到地铁怎么坐,出地铁要走几分钟……问完还是不放心,咨询前一天她提前踩点,掐着表看坐地铁到机构要多少分钟,出了地铁要走多少分钟,还有“看看咨询的这个地方跟自己的气场合不合”。


正式进入咨询时,她先从包里掏出一沓稿纸,郑重地递给我:这是我写的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您先看看吧。


我说:咨询结束后我会看的。


她坚持:我希望您现在就看,这样可以对我多一些了解。


意识到这对她很重要,我答应了。


我们的咨询从我看资料开始,这是她用另一种方式在表达。


我花了半小时看完她写的东西,这个过程中她一直盯着我,等我看完马上问:看了我的故事,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我冲口而出:我觉得你用了很多力气来保护自己

这句话顿时让她红了眼圈。

我终于理解她为什么如此小心谨慎了。

她刚满一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她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她的父母很快各自再婚生子,只在每周末抽时间回去看看她。对她来讲,等于自己从一生下来就失去了父母


上小学后,她每周末轮流去父母家住一天,起初她还觉得新鲜好玩,父母也安慰她说:别的小孩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爱她,但你现在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爱你,而且你比别的小孩还多了两个弟弟妹妹呢。


小时候她不懂,懂了以后怒火万丈:除了爷爷奶奶,我没有别的亲人了。我跟那些所谓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一点都不亲。


没有人督促敲打,她从小就发奋要好好学习,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之余她还学会了做家务,为爷爷奶奶分忧。


在众人眼里,她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性格独立有主见,很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她都能做到。她被很多家长视为“别人家的优秀孩子”,让自家孩子向她学习。


咨询中我问她:爸爸妈妈无法更多地照顾你,但你依然活得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她说当自己不得不面对一些困难或挫折时,也会很害怕,也会很崩溃。

她说自己脑子里常常有自怨自怜的声音跳出来:


你看你多可怜啊,别的孩子什么都有人管,想要什么马上有人给买,上学放学都有人接送……


只有你总是一个人,想哭都不知道找谁哭,想要什么都不知该找谁要


你就是个倒霉孩子,你一点都不好,你没有人管没有人疼,连亲爹亲妈都不要你。


说到这儿她流泪了:


把自己一通狂贬之后,我心里很快又有一个声音跳出来,


那个声音跟我说,没关系的宝贝儿,爸爸妈妈越不能陪着你,你越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

其实跟很多孩子相比,你还算是幸运的,爸爸妈妈在以他们的方式对你好,物质上从没亏欠过你,归根到底他们还是爱你的


很多事情不是你造成的,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好很努力了,你值得拥有好生活,你值得被爱被认可


很多时候,她就是以这种内心对话的方式去劝解自己,鼓励自己。在这样的方式里,她真的得到了安慰和疗愈。


她无疑以这种方式尝试着重塑自己的内在父母重新去定义、建构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在自我安抚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接受现实和灵活变。她心里明白,如果一味陷入对父母的怨恨和期待中,她只会把自己逼进无药可解的死胡同。

事实上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是本末倒置的


当父母没有能力坚守在父母的位置上,就意味着拱手让权,意味着承认自己也是个孩子。这时候,有些孩子便会成长为一家之主,甚至成为父母的父母

04

现实中,很多对父母失望或得不到父母之爱的人,会把这份期待投射到配偶或重要他人(包括可信任的长辈老师领导咨询师)身上。


有的人幸运地找到了那个重要客体。


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找不到心意契合的爱人,找不到可以信赖的重要客体,其间的心酸痛楚,旁人难以感同身受。


著名的华裔影星尊龙,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几次被人收养,每个收养他的家庭对他都很刻薄,他几乎在打骂和忍饥挨饿中长大,日子过得非常悲惨


18岁那一年,他终于苦尽甘来,迎来人生重大转机。一个美国家庭资助他去了美国,经过多年磨难与打拼,他终于成长为国际巨星,成为第一个获得金球奖的华人演员,更以其高颜值入选全球最美50人。


他到底有多成功呢?


上世纪90年代,国人平均工资才几百元的时候,尊龙的片酬已超过千万元。


人生如此成功如此辉煌的他,内心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


他一生都在渴望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根。


可惜直到67岁,他还是孑然一身,陪伴他的是永远的孤独清冷。他曾伤感地说“我没有家,没有父母,没有读书,没有童年”。


这个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的国际巨星,后来把两棵很有眼缘的千年古树认作了自己的祖父祖母,每当他难过痛苦的时候,就会靠着古树哭一会儿

那两棵千年古树,是尊龙为自己寻找的精神上的父母,是他能够想到的疼爱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都渴望父母的爱,渴望通过父母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中,理想的父母其实少之又少,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有各自的局限、脆弱甚至创伤。


求而不得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下对理想父母的渴望


我们还可以选择成为自己的父母


学会自己长大,哪怕跌跌撞撞,吃苦头,走弯路。


我们可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人生责任,管理、照顾好自己,充分地肯定、整合、疗愈自己,由自己来决定,将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活出什么样的状态。


当我们能成为自己的好父母,就能成为孩子的好父母。

一位智慧的来访者延伸了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好父母,那我们还可以成为自己的好兄弟,自己的好朋友

他说得太好了,就像一下子打开一个通道。


光亮照进来,天地顿时开阔。



我的咨询感悟:


无论掌握多少咨询技术与手段,都抵不上咨询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断完善整合的自我及一颗真诚助人的心来得有效。咨询师能走多远,来访者就可以走多远。

 —The End—

作者简介: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十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王玺的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排版:小鲸鱼,鲸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