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的,底色怎么理解?可以改变吗?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的。
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能人为的改变吗?
还是说这种感受是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即使改变,也是很有限度的;
或是悲观的人根本不可能变得乐观。

Sunny:百科小精灵,你身边的移动图书馆

她的主页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林格曼指出:


成人可以活出乐观的自己,即使你天生是一个悲观的人,还是可以后天学习“乐观”。


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人的不同感受,和不同的“归因”或者“解释风格”有关。

– 归因:就是关于结果产生原因的评价(心理学概念)。

从来源上是内归因或外归因,从稳定度上来看是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

塞林格曼认为个人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就是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 他把把解释风格分成三个维度:
1、个人化vs他人化
个人化就是更多地做内归因认为事情发生的原因与自己有关

他人化就是更多地做外归因,认为原因与自己无关。

2、永久性vs暂时性
永久性和普遍性体现的就是稳定度的问题,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就是在时间上表现是否稳定。

3、特定性vs普遍性
普遍的还是特定的,就是在范围上是否稳定。

乐观的人,面对事情的好的结果时,就会认为是个人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是普遍性的。

如果是不好的结果,乐观的人,就会认为是他人的原因,是暂时性的,是特定的。


而悲观的人,恰好相反。

对于悲观的人,特别在遇到不好的结果时,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说改变解释风格至关重要。


尘埃落定:看世界,带着偏见,我只是生命中的一粒尘埃

ta的主页

底色:打底的颜色。例如:鲜红的底色。
基色,大色。决定整幅画的色调的颜色。
汽车的牌照底色是蓝色的;
(1) [impression]∶绘画时第一层着色
(2) [bottom]∶染纺织品前用作底层的颜料

简单来说,底色就是认识世界的基准从这个基准上,构建自己的世界

就像房屋的基准是地基,海拔的基准是海平面,从这个基准上测量世界。

一个人的底色越接近真实世界,他能借助的力量也就越大。


一个人的底色跟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两回事,底色是个人构建世界的基准,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想要构建的蓝图,


一个人的底色能否承载蓝图,全看底色是否真实,只有真实的底色才能承载一个人的蓝图

悲凉的底色,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底色。
一个人的底色必然是悲凉的,一个人的蓝图必然是宏伟的,宏伟的蓝图必然要建立在悲凉的底色上,才能显现出最真实的本色。


马东自己的底色是悲凉的,但并不是说自己的人生是悲凉的,悲凉代表了他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他的终点不会是悲凉。


敢于把悲凉作为起点的人,从来都不是悲凉的人。


一个人可以把眼光仰望天空,也可以俯视大地,仰望天空,你看到无限的空间,俯视大地,你看到局限的世界。

在局限的世界上构建无限的空间,才是世界的本色。


朱英:优质回答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MBA/中德班

中文是一种高语境文化语言,马东说的“底色”,有他自己的多重意思,而听者会有听者所理解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心理投射。

我的投射是:底色即人格基础。


人格是一个复杂多面体,每一面都可称为一种“人格面具”,荣格称其为“子人格”

无论哪一种子人格,都是你。


马东说自己的底色是悲凉的,这是他对子人格有觉察的表现。

假设他指的“悲凉”是多愁善感或悲观主义色彩,那么能够说自己底色是悲凉的人,与没有觉察自己的“悲凉”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能够改变

悲观的人,可以变成“相对乐观”。那是因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人、事、物的“感受”与“认知”。

性格与生俱来,指的是基因决定了性格的一部分(如血清素分泌能力),后天环境又决定了一部分,感受与认知即来自于后天环境(原生家庭)。

心理学尤其着重0-6岁原生家庭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或“人格”基础


没错,性格即使改变,绝多数都是有限度的。

因此,悲观的人,通过改变,可以变得相对乐观,而我以为,相对乐观,本身就是相对健康的状态。

最后,悲观与乐观,都不分好坏,许多人都认为悲观一定是坏的,乐观一定是好的,这就如过去大人都希望小孩外向,而认为内向是缺陷。

现在我们发展到了一个多元化的生存空间里,那些陈旧的观念,早已被推翻。

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只要自我足够接纳,社会又相对允许,就是没有区别的。

假如真的说“改变”,我的经验是,通过几年持续、稳定的精神分析,细致剖析与了解自己的人格,从何而来,现在是什么样,便会趋向于整合与接纳——整合与接纳,就是“平静”的基础。

Baby steps:change of pace

她的主页

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的。我一听,还好。

至少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形容词是与情绪有关的,这说明他的内心虽然充满无奈和痛苦但内心还存有希望

人的潜意识总比自我意识更接近现实更能适应恶劣

悲凉的感受,至少说明是以外界为前提,外界怎么样内心才能感受到,而且内心感受是可以更改的

如果马东换成“灰色”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描述,我可能会在最近几个月密切关注马东的新闻。

说了这么说其实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马东的底色,在我看来是一种态度,一种根植于思想最里层的,看似消极实为积极乐观的一种处世态度。一种处世哲学。

糅杂鲁迅先生的话来说: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世人,但也始终坚信这世上存在好人”

既是底色,自然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它颜色都可在上涂抹、勾画。

回到话题本身,底色既是一种态度,当然存在改变的可能

当“主角”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以及其它的可能处在,自然会从更多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态度也就随之悄然修正、更改。

人生答疑馆 · 订阅号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