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有没有哪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让你想拍手叫绝?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心理学理论不但有经典的,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疗法等等……
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
巴纳姆效应——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王明灿: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咨询师

ta的主页

我来说一个,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是指强者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最经典的来自于这个故事。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

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连锁反应,是踢猫效应的表现之一。

精神分析理论里面,有一个概念叫自我防御机制,里面有个术语叫“置换”而踢猫效应的本质就是置换的过程。

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置换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这个踢猫效应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继而影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滚滚:优质回答者

ta的主页

以下是分享令人拍手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1. 变色龙效应

又称“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情绪一致性效应


当个体所处的情绪状态与所学习的材料的情绪效价相一致,个体将更容易记忆与此情绪一致的材料


比如学习者在愉快的情绪环境下对愉快的材料(如令人高兴的材料)的记忆更有优势,而在不愉快的情绪环境下则对相应的记忆材料(如悲伤)更有优势。

3. 阿施效应(其实就是从众

实验者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在一排,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被试并不知道其他6人的身份。


实验开始之后,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条标准直线X,同时向所有人出示用于比较长度的其他三条直线A,B,C,其中有一条和标准直线X长度一样。


然后让所有人(其中包括6位助手和1位真的被试)说出与X长度一样的直线。


实验者故意把真的被试安排在最后一个,前面6位由实验者的助手伪装的被试们,都会按照事先的要求说出统一的错误答案,最后由真的被试判断哪条直线和X长度一样。

实验结果是被试做出所有回答中,有37%的回答是遵从了其他人意见的错误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大约有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一次从众发生。

4. 晕轮效应


爱屋及乌的表现~


吻风:壹心理问答社工

他的主页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


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这个效应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等等~


夏风: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ta的主页

冷热水效应——有制造惊喜的手段:

冷热水效应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准备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

如果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

举个例子来说,人们去听一场讲座,如果演讲人登上讲台就毫不谦虚,吹嘘自己如何了不得,这样无疑给自己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万一令听众失望,大家就有可能将其看得一无是处。

但是如果演讲人非常平和,开场就真诚地介绍自己,而且恳请听众对自己演讲中意见不合的地方,不要太计较。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期望值变小了,简单朴实的演说反而就能打动听众,赢得热烈的掌声。

每个职场中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再利用冷热水效应,用“后发制人”的方法获得成功。这就是在不能以强大的气场震撼别人的情况下,采用另一种方式,那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方法,先压低别人的期望,然后再给大家制造出巨大的惊喜!

在职场中应该利用冷热水效应,在想冲动的时候保持冷静,不刻意张扬,就不会给人们形成起点高、能力强的心理定式,以后每有进步与发展都让人看得清楚,觉得此人有发展潜力


人们也不会过早地把他作为升迁竞争的对手,即使他后来进入角逐,人们也会宽容地认为他是勤能补拙、厚积薄发,会对他更加看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