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心理学市场为什么不温不火?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心理学市场为什么不温不火?
有心理需要的人很多,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寻求心理帮助?
或者什么让这件事变的更困难?

王明灿 :二级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ta的主页

这个问题很好,要说的话说一天都说不完。从我全职做咨询师几年的时间来看,个人认为心理学的市场还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普及,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一是心理问题不是刚需,而是软需

这个东西跟生病、吃饭、住房不同,出现心理问题,假如是轻微的心理问题,如失恋了、学习成绩不佳被老师骂了一顿,像这些问题没有影响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主客观统一、内心活动尚比较一致,那么就可以自行缓解。即使不看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随着时间地推移,也能慢慢想开。

加上国内大家对于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看心理问题的人要么是特别严重、已经无法正常生活,达到神经症的级别寻求援助,要么是问题无法解决,如夫妻要闹离婚,协议书都快签了,但又觉得内心冲突特别厉害,实在没办法,才找咨询师解决一下,目的也是为了让咨询师提供一个建议而已

恰恰这种想法,是跟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是背道而驰的

真正的心理咨询,是陪伴和支持,以及在咨询中双方建立关系、共同商榷和面对问题的过程,咨询师不给答案和看法,由来访者自己领悟和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

因此,这也造成了工作的矛盾。看心理问题,最好就是情绪泛化、有了轻微的影响社会功能的时候看才会有效果,非得到最后特别严重才看,效果是不佳的,因为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时间,想要短时间内达到效果,很难奏效。

观念不改变,那么心理学市场就绝对没办法发展。

  • 二是市场上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这个就不说了,遇到的现象太多,我相信许多来访者在找咨询师的时候,是吃了不少亏的,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咨询师,网上看了一堆资料,了解一堆信息,也无法确定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看看价格,600元/小时、800元/小时、1200元/小时……

算了,还是自己憋着吧,这么贵,一个月看下来就要花好几千,我还要不要生活吃饭了?

关于收费问题,我吐过不少嘈,我认为300元以上的个体咨询费用都偏高了(团体或者家庭治疗除外)。我个人咨询,所做的工作就在诊断、评估以及咨询目标的跟进上,虽然事后所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也很辛苦,但是我认为一般的咨询还是以谈话咨询居多,涉及沙盘、示范等实操技术较少,如果都是谈话咨询,收费上千真的就有点不太合理。

费用一定是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诊断和评估以后是什么症状确定价格才是最合理的

打个比喻,我仅仅是感冒,你就给我开一堆无关紧要的药,花那么多钱治好病,你不是在宰我么?是我我都不愿意去看病。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当我自己无法评估自己的症状有多严重时,咨询师或者医生合理的诊断分析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只要你说的合理,价格公正,要掏多少钱我也愿意。

  • 三是社会支持有限

自己有心理问题,想要去看,但是周围的人都视同你为妖魔鬼怪,把你标签化,看心理问题,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精神病,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谁愿意去看心理咨询师或者医生?

自己本身对心理问题不懂,周围的人又不支持自己,社会上乱七八糟的现象又太多,根本无法对这个社会产生信任,在多方压力之下,有谁真正能够付出勇气,100%的投入去看心理问题

很少很少。

要想解决心理学市场的萎靡问题,我认为要从几个部分来发展。

  • 一是加大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的专业度和信心,有更多专业以及懂这个行业的人出现,带入正能量,去宣扬正面的东西,给来访者实实在在地帮助。

  • 二是科学普及心理学知识,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心理学的环境当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及认知意识。

  • 三是开放社交平台,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渠道,让专业的咨询师露面,多参与宣传以及市场的铺垫。同时让来访者提供挑选专业咨询师的机会和信息交流,通过多方面地整理,有效避免看心理问题出现障碍的瓶颈。

问答小助手:“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并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荣格

ta的主页

在2018年11月06日的一个晚上,其中一个优秀答主群对这个话题也有很深入的讨论。

一共从3个维度讨论
【心理账户 & 价格感知】
【自我羞耻感 & 外界舆论】
【重视程度 & 家庭阻碍】

——————————————————————

○ 心理账户 & 价格感知

相对高一点的认知水平,更会更能克服【心理账户】方面的误区。
事实上一次咨询的价格,和一两次聚餐、一双鞋、一条裙子或者十分之一个健身房会员卡,是一样的。

生活上,我们很多消费都是非必需品。甚至有一半以上的衣服、鞋子、零食、装饰品都是超低的利用率,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它——不值得。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为什么呢?

大家讨论过后发现,是因为这些虽然买了没用,但是**【让我感觉很好。】**

心理咨询,常常让我们联想到『不正常』、『痛苦』,宣传方面也较少往“让人感觉很好”方面进行包装

也许需要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过咨询,才能得到更好的反馈和推广。

自我羞耻感 & 外界舆论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舆论认为心理疾病都是变态,有精神病,所以大家不愿意去做咨询。
但是其实,对于『多数成年人』,心理咨询是保密情况下进行的,更多是『无法面对自己』。

其实中国人对『公共羞耻感』没那么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多人插队、抢橘子、穿开裆裤、随地吐痰……
反而是『自我羞耻感』非常高,不能接受自己有心理问题,好像就变得非常『失败』了一样。

○ 重视程度 & 家庭阻碍


对于另外一些不知道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需要心理咨询的人,他们主要表现在不重视。
认为这个是可以自己克服的。
用自己的经验来控制别人的感受。
非常多的家长,在孩子提出想要看心理医生后,大骂一顿没有出息,自己多出去玩就好了。
一方面家长可能是不想承认自己养育上的失败,也就是自我的羞耻感(咨询是保密的!!!如果自己和家人不说没有人知道!!!),一方面也是不够重视,觉得矫情

所以我们需要写更多文章、做更多电视节目、出更多书、回答更多问题——

让更多人知道,走出误区,成长自己。


Baby steps:change of pace

她的主页

##普及问题

人们常常心理障碍、神经症、神经病和精神病联系起来,由于对精神病的未知和刻板印象(疯癫),往往谈之色变

-心理障碍一般是情绪波动,而又无法自主调节;
-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神经病一般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发生器质性病变;

-精神病则表现为精神无能、行为异常,大脑功能紊乱 。


##重视问题

人们到现在还觉得心理问题不是问题,影响不大,没意识到心理障碍等的严重性,在人们的眼中人会出问题,除了身体疾病就是精神病。

##文化氛围问题

由于受“中华文明”的潜移默化,“你是不是有病!”、“你神经病啊”等搭配嘲讽、贬低的口吻脱口而出是在正常不过了。

##特殊时期

学生时期处于问题高发期,过多的迷茫,以及自卑感、自尊感建立和完善时期,“智商欠费”“有病”好像就低人一等。这里的“病”通常和心理疾病挂钩,只有主动学习,学到更多相关知识,知道心理疾病的普适性,有心理障碍是非常常见的事,才慢慢正视“看不起”的眼光,从中脱离出来。

##制度问题##途径问题

现在的心理咨询市场还太过混乱,所有都是百废待兴,缺乏职业化和制度化。人们对于心理咨询也才稍有改观。除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医院,大多数人没有其他的途径。


净土:学无止境,意味着知识没有界限。

ta的主页

很简单,因为心理咨询市场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

如果这个需求量很大,甚至能做成“市场”,那么中国的国家情况不会比国外好多少,甚至比国外还严重。

需要分清心理情绪、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这三种情况的治疗,咨询师都可以做,

但除了心理问题最合适之外,心理情绪用咨询师来处理是“浪费咨询师的能力”

心理障碍对咨询师来说属于“超出能力之外的”

然而即使是心理问题,咨询师也只是作为辅助力量存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来访者自己,自己都不愿意出来,别人又能帮什么忙呢?

所以,如果心理咨询真的变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心理市场,国内专门研究关于市场心理的,真不多,而国外有大量的研究与运用,与其采用国内不成熟的理论,还不如直接从外国引进。

从管理经验,到市场营销,都属于心理市场,但这方面的东西以国外的理论为主体,国内的也大都是“依葫芦画瓢”的照搬国外的理论,独创性的东西并不多

心理做不成市场,能做的只有走高端路线,而高端路线就决定它只是小众市场

我的另一个观点是,心理学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平民化,而不是市场化

因为心理学只有平民化,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而市场化只是平民化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发展方式。

我解答问题,传播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对个体而言可能并不是最需要的,然而当他掌握了或者理解了这种思考方式,他可能就不需要再向别人求助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办了。


赵军:二级心理咨询师/中英精神分析培训/催眠师

有需要的人很多,但大都是希望去改变别人从而解决自己的烦恼(如改变父母、改变伴侣、改变恋人、改变老板),

或者希望自己不用努力、没有痛苦就能变得更好

而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蜕皮的过程,非常不容易,

很多人宁愿在现在的痛苦中挣扎,也不愿意面对成长的未知的恐惧


人生答疑馆 · 订阅号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