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婚后没圆房,几乎每天因为她的冷漠而生气?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男士,34岁;对象28岁
跟对象经介绍认识,去年国庆节认识的,今年五一结婚;我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基本上是视频聊天互相了解对方;
结婚前没有身体上的接触;婚后两个月同样没有圆房;她是第一次,因为怕疼所以一直没有成功圆房。
她最近几天才搬过来一起住,之前在单位附近自己租房子住,同一个市,不同的区,下班也不回家,不喜欢逛街,下班就在房间里睡觉、看电子书、玩手机。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过她好几次,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好不容易工作调到家附近了,刚一起住了四五天,几乎每天都因为她的冷漠而生气,我一生气就会当面说出她的问题,希望她能够改进,说她的时候也不回应,就跟没听进去似的,依然我行我素,总是将问题归结到性格原因,改不了。
有次陪她去打疫苗,我开车在外面等她,闲着无聊过去找她,她把我当成路人一样,不搭理我。我当时很尴尬,也很气愤。

李美铮:向外看,在梦中,向内看则会醒来,你确定真的认识自己了吗?

ta的主页


你好,题主,看到了你的提问,能够感受得到内心里的愤怒和很多的疑惑委屈。我想你经历了很多不被对方看到的时刻,比如她的冷漠,正常夫妻性生活,把你当成路人,不被很好的回应……诸如此类的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还会碰到。所以我也看到了你还是在意这段感情的,所以把这些问题拿出来想要获得帮助和解决。也看到了你在情绪之余的能量。并不是每一个在夫妻感情受挫时都会选择解决和正视问题的。

首先很重要的是去想一下我们在被对方如此对待时有哪些情绪感受,这些感受流动要比压抑好得多。因为只有我们先把情绪解决好了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在婚姻中遇到的事。


比起冷漠,指责,婚姻中很有效的是沟通表达,冷漠让我们感受到了被轻视和不被看到,以及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会引起我们小时候一些不是很愉快的经历。而指责—指责的人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被指责的人可能更多地是看到自己被指责了和被侵犯,以及被指责后引起反感和防御,他也处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很有效的去看到“对方指责自己是有原因的,他在表达自己的一些需要没有被满足”这真的是一种很累的沟通,双方沉浸在情绪中,却没有看到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所以可能我们思考一下当我们指责对方是我们需要被她怎么样去对待,只有表达我们的需要对方才有可能知道怎么样对待我们是比较好的。可能在表达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和觉得矫情,那就真的需要我们放下设防,允许自己露出脆弱的一面,让对方知道‘你那样对待我让我受伤了,我需要被你怎么样对待’。

我们在婚姻中的表现不可否认的是受到我们父母在婚姻中的表现的影响。对方她的一些表现是会让人感受到了疏离,我们在婚姻中需要亲密似乎这些你都没有得到。可能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在婚姻中是这样的,而不仅仅是你的原因,这样有助于你缓解情绪和理解对方以及解决问题。

可能我们在婚姻中感受的对她来说她不知道,所以沟通真的很重要。祝你在婚姻中获得成长和滋养。


漂亮的白鹤心理咨询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a的主页

你好:

        经人介绍而走在一起,婚后并未圆房,近期才搬来一起住,但是她只喜欢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对她有过指责,但没有效果,因为她的冷漠自己很生气,她似乎我行我素,改不了。我们一起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析了解问题:

1、跟对象经介绍认识,去年国庆节认识的,今年五一结婚;你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基本上是视频聊天互相了解对方;结婚前没有身体上的接触;婚后两个月同样没有圆房;她是第一次,因为怕疼所以一直没有成功圆房。

——虽说是去年认识,但直接接触时间并不长,视频聊天比较多,伴侣间互相了解对方是需要真真实实的生活在一起有很多的细节才会发现,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习惯是【不一样的】,不接触就没办法了解。

——身体上的接触也是检验【亲密关系】是否和谐的一种方式,不愿意有肢体接触的朋友,从小的亲密关系可能有些影响,害怕【性生活】也是一种对于关系的【恐惧】,这可能跟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模式,及亲子关系有关

2、她最近几天才搬过来一起住,之前在单位附近自己租房子住,同一个市,不同的区,下班也不回家,不喜欢逛街,下班就在房间里睡觉、看电子书、玩手机。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过她好几次,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或许之前一直不搬来一起住,也有【潜意识的抗拒】。婚前你是否有了解过她是否是真的爱你呢?真的想要跟你组建一个家庭呢?有时候当事人内心也是模糊的。

——两性关系需要磨合,也需要甘心乐意。请不要指责她,但需要好好的沟通,看看她是否愿意跟你在一起,因为像她这种情况指着是没有用的,可能要了解她的真实想法你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3、好不容易工作调到家附近了,刚一起住了四五天,几乎每天都因为她的冷漠而生气,你一生气就会当面说出她的问题,希望她能够改进,说她的时候也不回应,就跟没听进去似的,依然我行我素,总是将问题归结到性格原因,改不了。有次陪她去打疫苗,你开车在外面等她,闲着无聊过去找她,她把你当成路人一样,不搭理你。你当时很尴尬,也很气愤。

——可以看得出,你在为你们的婚姻而努力,想尽办法把工作调到家附近,但是却发现她对你【冷漠】,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有点生气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生气归生气,还是要理智一点,例如:她是真的想跟你在一起吗?如果一个女人很想跟一个男人在一起她怎么忍心如此伤害这个男人呢?她不顾你的感受,我行我素,不愿意调整自己,那就是【自私】,心中没有他人的会这样做的。

——她把你当路人,我知道当时肯定你很伤心,自己的太太如此对自己谁都受不了。所以,先生,或许改变别人是非常艰难的,了解别人可能对于你了讲才是重要的

结束语:

祝你幸福快乐!有恒多困惑可私信!


耐心倾听,温柔陪伴,深度理解,共同成长~

ta的主页

?朋友你好,理解你的焦虑、气愤以及委屈的心情。期待和你一起交流探讨~

?从描述中我们看到你们线下接触不多,甚至没有肢体接触就结婚了,现在培养起感情来可能有点困难。特别她没有经历过可能很抗拒亲热,这让你感觉她很冷漠。你很生气很委屈甚至还当面指责过她。

?怎么办?
1、转换沟通方式,不指责
其实没有人愿意被指责,无论这个人在某方面有没有做好他都不希望被指责的,希望你能理解这点,多点耐心,感情培养的事肯定要慢慢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也理解你可能很着急,没注意表达方式,一时没控制住。

如果你能耐心下来温柔下来多和她沟通,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你们刚开始同居还需要更多的磨合,多找些话题和她聊聊,喜欢看什么书,玩手机都玩什么等等。

2、看着两性方面的书,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看后和她一起讨论,她不是喜欢看书么,那就投其所好,还有《海蒂性学报告》,有三篇,建议都看看。

3、换位思考,多些理解。打疫苗去找她她对待自己像个陌生人,可能是她还没习惯这样的陪伴,她可能感情经历不多,平时习惯了独立,你过去陪她她心里可能想“我又不是个小孩,这点事我可以自己搞定,不需要你来吧”。

4、要把对她的关心对她的爱对她的好表达出来,比如:宝贝你现在有我了,我在的时候你可以不那么独立不那么坚强,偶尔可以依靠依靠我的~注意:千万不要用指责的方式说,不要觉得心好方式就不重要了,表达方式特别重要!建议阅读《非暴力沟通》,这里划重点,这本书一定一定一定要看,对于沟通特别有帮助。

5、一个人冷漠有很多原因
(1)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2)可能是被爱无能,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敢爱别人,害怕失去等等。

?最后还想说,别着急,这需要过程,不可能那么快就如你所愿,不过,发自内心地尊重她,关心她,爱护她,或许就会不一样,加油~ 

放~飞心理学爱好者,15年的坚持和积累,让自己及家人成为了学习的受益者。

ta的主页

?你好,感谢你的来访,体会到你因为对方回应的方式感到郁闷,同时也希望更好的经营你们的婚姻。
 
通过你文字描述,能够感受到你对她的理解、尊重和爱。
 
两性关系(即亲密关系)是一门需要我们终身去学习的功课,所以要有耐心,同时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你的问题。
 
?1、婚后一直未圆房,因为对方是第一次。针对“性”,很多地方、很多人仍然视它为“神秘”,相对保守的思想,缺乏正确学习和了解的渠道。
 
针对这一点,在性方面,需要你作为她的老公,辅导、引导,了解她真实的观点和感受,针对性解决
 
让她从心理上慢慢接受性爱,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物品、或视频,帮助她勇敢的走出第一步。
 
?2、她对你的“冷漠”态度:
 
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反应。
 
一个人明明是爱另一个人的,就是因为词不达意,让对方产生了另外的解读。
 
同样的,她的回应方式也许不是只对你,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模式所致,让你感觉她对你很冷漠。

 
一个人的模式,与人相处、两性关系、情绪处理等,首先是从父母那里看到、学到的,后天再通过自身学习,得到改变和完善。
 
如果想了解她的模式形成原因,可进一步看看她父母的关系、父母婚姻模式。
 
?3、夫妻之间加强沟通交流:
 
很多家庭问题,其实不是矛盾,就是因为懒于沟通、少于沟通、不会沟通造成的误会。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份不被满足的需求,之所以你介怀她对你的冷漠,是因为你希望被她“尊重”、“被看到”,你的需求未被满足,所以才会郁闷,甚至生气。

 
婚姻中的男女需求不同:男人希望得到女人的感激、崇拜和欣赏;女人希望得到男人的安全感、重视和疼爱。
 
双方加强沟通,不要志气,更不要批评、指责和抱怨。
 
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对方能力范围内满足你的需求;同时也要看到对方的观点和需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对方的需求;最后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双方共同解决办法。
 
?好男人是好女人培养出来的,同样,好女人也是好男人培养出来的,祝你们幸福。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