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如何分析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何分析:1、为什么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在不同年龄层次里,如何避免过于焦虑?

萌洋洋同学:寻找喜欢辩论的你!

ta的主页

题主好鸭~

“年龄焦虑”调查数据报告:

对于“年龄焦虑”这个话题确实值得我们一个人思考,我记得在前几年《南方都市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出现“年龄焦虑”现象的群体峰值分别是:30岁–35岁年龄段(占比34.03%)和25岁–30岁年龄段(占比26.88%),其中女性焦虑群体要略高于男性群体。

其中调查对象对于“年龄焦虑”的原因占比排在前列四个分别是:


NO.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职场发展前景

NO.2: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收入

NO.3:个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NO.4:家庭成员关系

这些原因占比均超过百分之五十。

“年龄歧视”现象:


接下来,我想从大众最关心的“事业”方面,聊聊我对于“年龄焦虑”的见解与看法。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关注去年挺火爆的一档综艺节目,叫《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选秀综艺节目打破常规的少男少女选秀,其选秀主体是一群曾经轰动一时,现在因为个人生育、年龄偏大等众多原因隐退或淡出娱乐圈的女性明星们。

其实,不止是娱乐圈,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于35周岁以上的群体不太友善,这也正是为什么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宁愿被领导上司剥削,也不敢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主动提出辞职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试错成本”比较高。

如果说18岁参加“高考”是人生第一道分水岭,那么30岁面临职场生活就是人生的第二道分水岭。

三十岁的人不管是身体素质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有明显的突破和改变,心理上显得更加成熟稳重、思考问题方式更加多元化、办事效率上更加的谨小慎微,身体上也发生明显的改变,有的甚至可能会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不再是朝气蓬勃的那个少年了。

再说说,事业上,三十多岁的人群,普遍已经成立自己的独立家庭,背负着家庭生活压力、房贷车贷开支压力,所以在公司上下你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职员工普遍是任劳任怨型、薪资待遇普遍比较低(特殊工种另算),举个很简单栗子:

如果领导要求隔三差五的出差与加班,主动提出辞职的、或者是开会主动提出建议的普遍是二十左右的初生牛犊,而三十多成年人已经习惯于“沉默”应对,哪怕环境再艰苦、任务再难,也要一个人默默地扛下。

既然是分水岭,也就意味,只要听过最艰难的这个年龄,也会发觉社会也就不过如此,或许,他们早已看淡人生。

不愿再和一群同龄人争抢职权、

也没有刚步入社会初生牛犊的刚进与激情,

也许,他们只想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缓解焦虑就是:活在当下


正如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北斗女神徐颖儿,在会议上谈及到“年龄焦虑”所说:

“焦虑没有止境,但不需要焦虑,等你80岁时回头看,你会发现27岁时的焦虑没有必要的。”


所以,应对“年龄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

其实,我们每一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焦虑与烦恼,同时也都有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把当下的生活过的幸福满溢、如期的达成此阶段的人生目标足矣。


比如:18岁的我们,我们焦虑与奋斗目标,自然是努力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在高三奋斗的岁月里,我们来不及顾虑种种焦虑与烦恼,几乎是全心贯注于“考试”,其实这就是应对焦虑的最好方法——全身心的投入当下此刻发生的事情。

加油,祝好~!~

湘遇成欢: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ta的主页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根据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改变,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即:


信任感对怀疑感(出生—1岁)、自主性对羞怯性和疑虑(1—3岁)、主动性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1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点启示:

☀️人格发展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前期主要是外界的力量,后期则主要是自我的力量,即自我完善。


这就需要家长注重培养孩子人格发展中自我独立的精神和意识,尽早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这也符合教育的规律,由他育到自育。自我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青少年期是人格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即关键节点。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青少年尝试回答“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什么?”等问题,对自我价值及职业目标的选择产生持久的自我同一性。


如果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形成一种忠诚的品质。否则,就会出现认同危机,产生角色混乱,在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

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8-34岁的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的群体。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在青春期需要发展的人格品质,并没有得到发展,比如处于19-34岁的青年,很多都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常常是角色混乱的状态;


而此时,他们还要解决亲密感和孤独感的冲突,以及生育和自我专注的冲突。


这么多的问题,全部都需要去面对和解决,想要不焦虑,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觉得要解决每个阶段的焦虑,还得看看自己在哪个阶段没有发展好,然后努力地去发展对应的品质。


比如,如果自我同一性还没建构好,就需要先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成长自己,获得自我同一性,之后再发展亲密关系,再之后解决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就不会那么难,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的心理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当我们顺应这些规律,完成好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祝好?


快乐生活: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它可以激发我们做某事。它缘于本我,自我于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为争夺有限的心理能量而起的冲突。


焦虑分三种

1、现实性焦虑——对外在危险的恐惧,焦虑的水平与真实威胁的程度成正比。

2、神经质焦虑——因为个体内部的“力量平衡”遭到了干扰。它会信息传递给自我,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否则危险性会持续升高,甚至压垮自我。

3、道德焦虑——某些意识的恐惧,就好比意识发展良好的个体在做了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情后感到内疚。

2019年对青年人群进行的调研发现:28.01%的人处于高焦虑水平,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学生党担心学业,就业,将来的发展问题。
打工者担忧失业挣不到钱,买房还贷的压力。
中年人则操心孩子教育,父母养老。
这些焦虑,脑海里会蔓延出无边无尽的思绪,很容易让人们深陷其中。

擅长认知行为疗法的精神科医生弗雷德里克•方热提到,习惯性焦虑,可能与这2种思维方式有关:

1、高估潜在风险

焦虑者会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有危险性,这些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往最糟糕的结果去想。”

2、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应对未知情形

焦虑的人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高估潜在风险,所以他们也会避免接触新的情形,或者要确保自己做好一切准备。

弗雷德里克•方热医生在书籍《医治受伤的自信》中介绍了一种“对抗”焦虑的方法:

做法是把一张纸分成左右两边,左边依次写出“最坏”的可能,接着,在右侧写出每个可能的可替的结果。对比左右两侧,你就会发现, “最坏的结果”往往是很夸张的。同时,写下其他可能性,也可以把注意力从全然坏的结果转向其他更可能发生的情况。

学会放松,以通过一些放松技巧让自己平静下来,像深呼吸、正念冥想等。

与焦虑情绪相处,如果你从内心深处抗拒这种情绪,你就会多一份焦虑不妨容纳自己的焦虑情绪,和“焦虑”做朋友。带着这份情绪做喜欢的事。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关注自己取得的进步和突破,做好当下。 


微格尔青:站内私信邀请大使监督官,坚持终身成长,陪你一路发光

ta的主页

新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焦虑情绪常见于我们很多人当中,当焦虑情绪不断积累加重,最成为焦虑症,也就是焦虑型神经症。焦虑症又分为慢性的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其中广泛性焦虑占了大部分,从分类名称就可以看出来,焦虑症的形成往往是通过长期的积聚而成,常常没有明确的诱因,却让人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焦虑体验中,过度担忧、紧张、害怕,不知不觉便陷入了焦虑症的深渊。

******

为什么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很明显,这个年龄范围涵盖了面临学业压力的18岁青少年和面临工作生活压力的中青年。

18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成人过渡阶段,面临人生中的自我同一性的挑战,更多地承受着学习压力、高考压力、新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压力,就像几座大山压在他们的背上。

长期的学业繁重,当高考来临,他们还要承担起父母和老师的期待,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挑战。到了进入大学,又要重新开始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学习,也可能要面对恋爱这种亲密关系问题。

20多岁的年轻人,进入职场拼搏,从懵懂的职场菜鸟起步,经受社会的毒打,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可能频频遭遇挫折和打击。同时,感情上的问题也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和伤害。

30来岁的人,面临中年危机的到来,尽管在职场上已经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却要负担起养家育儿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不敢轻易说放弃,还得时时担心工作被“炒鱿鱼”。

想到这种种压力山大,不禁让人感到窒息。也难怪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会成为最焦虑的群体。

在去年的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了抑郁症防治的四类重点人群,其中就包括了青少年、孕产妇和高压职业人群。这跟最焦虑群体有着高度的重合。

焦虑情绪的积压,焦虑症的加重,往往很容易成为抑郁症。

如果说,在焦虑状态下,患者的心理以忧虑不安为主体现了他仍然抱着希望在挣扎着寻找出路。而当演变为抑郁症后,心理状态则直接变得悲观消极,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也不主动去寻找变化和出路,通俗地说,就是“心死了”。

甚至会产生躯体化反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

如何避免焦虑症的产生,减轻焦虑情绪?有一些建议如下:

1、学会觉察情绪变化


当情绪发生变化,特别是出现消极情绪时,需要及时觉察,进行反思,停止消极情绪的加重。可以用写“情绪日记”的方法记录情绪状态,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根源所在。

2、分清想象与现实


焦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对将来未发生的事情进行过度的想象和担忧,因此要学会分清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现实,停止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有过度消极的思虑,把关注点放在当下,活在当下。

3、培养成长型思维


我们对未来的焦虑担忧,主要是害怕遭遇挫折、遭遇不测、发生不好的结果等,并会泛化到所有的事情上,产生绝对化思维和灾难化思维,觉得所有事情都会变得不好,无法改变。

因此要培养成长型思维,去迎接变化的未来。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有机会有能力去重新学习成长,改变情况,扭转结局。

******

不同年龄的群体又如何面对焦虑呢?

1、18岁左右的青少年群体


在面临学业压力时,可以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激发内部驱动力主动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减轻被父母和老师逼迫的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可以和优秀的同学一起组团互助学习;树立榜样,明确奋斗方向;向学霸学习,找到学习的快捷轻松路径。

进入新学校后要及时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网络。

保证睡眠,坚持运动。

2、20多岁的青年群体


在职场中,坚持学习成长,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完善自我,相信自己。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让自己有明确的奋斗方向,不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被情绪左右,迷失自我。

加强与人联结,构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打造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拥有生活中的一点小确幸。

注意保证睡眠,坚持运动。

3、30多岁的中青年


调整心态,做好准备,正确认识“中年危机”,接受年龄和人生阶段的变化。

关注当下,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维护好自己的朋友圈,与真正的朋友进行深入的情感联结,珍惜友情。

关爱家人,为更好的家庭生活而努力;信任家人,与家人共同面对生活的压力。

最后还是要保证睡眠,坚持运动。

以上。祝好~

青虹:心理作者,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18~34岁的焦虑,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


第一,自我同一性延迟。


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如果12~18岁期间没能把这些方面整合起来,就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


然而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学阶段只要听话,做好学习就行了,很多人这段成长的时间被延迟了,“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成为很多大学生迷茫的写照。


在同一性延迟的背景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只好“学长学姐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同学选什么路我就选什么路”,机械地模仿,但从未思考过是否适合自己,并且为自己做得不如其他人而焦虑;


有些人则是从此埋下了焦虑的种子,后来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适合自己,但觉得已经花费了好多年,只好将错就错,从而为未来的焦虑埋下伏笔。


第二,是社会竞争激烈、求学时间延长和传统观念里“三十而立”要求的冲突。


随着求学时间的普遍延长,很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求职机会进一步深造,取得硕士、博士学历时的年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30岁,这比父母辈大部分人18~20岁进入社会晚了近十年,而父母辈在这十年里完成了稳定工作、结婚生子等。


这在25~30岁的青年女性身上尤其明显。


一方面是医学认为“最佳生育年龄”,一方面是自身尚未完成的学业、刚刚起步的事业,再加上很难找到经济条件、性格人品符合要求的伴侣,还有各路亲戚明里暗里的催婚……如此种种,带来了严重的年龄焦虑。


关于如何解决焦虑问题,其实焦虑是成就动机的体现,适度的焦虑其实是推动我们进步的动力,没有必要视为洪水猛兽。


18~24岁的青年大多数还处于大学本科期间,建议这段时间的朋友们,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去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去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适合从事的工作,尽量通过实习等方式体验这些工作,逐渐了解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做好职业选择。


25~28岁的青年在深造读研读博,或者已经进入职场
:这些朋友建议是立足目前从事的职业,了解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该职业/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同时考量自己打算落脚的城市,发展已有的亲密关系或尝试建立亲密关系,为建立家庭做好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29~34岁的青年视情况而定,如果还是想有个家,那么尝试建立亲密关系或者发展已有的亲密关系,更强调亲密关系中的责任感,在亲密关系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如果已生儿育女或者有生育的计划,那么为尽可能做好父亲/母亲做准备。如果希望独立生活,那么在工作之余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找到支撑,稳定情绪。


当然,不管哪个阶段,不管做何选择,都建议更多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投身公益事业或者志愿服务等

海阔才能凭鱼跃,天高才能任鸟飞,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不局限于或者被焦虑俘虏,才好做出当下最适合的选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