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女生24岁,父母思想偏激,管的太严格怎么办?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女生24岁,父母管教太严,不能和朋友出去玩,出去玩疯狂打电话问几点回来,超过时间开车接回家
不回家就说不孝顺,女孩子在外面让人家讲闲话,个人在外面开房

工作要在家本地,离家近,离得远就生气,吵架,女孩子必须要做老师,或者公务员,其他职业都是打工的,违背父母就是不孝顺,表面对你很好,啥都答应你,背地里却不是,必须听父母的,管教太严格了,沟通不了,沟通就说,父母都是为你好,孩子大了,父母都不想要了,感觉思想偏激,我该怎么办?很难过

EL Tapado:完美一直在路上。

ta的主页

你好!

你遇到的情况是典型的“亲情绑架”,简单粗暴的下定义贴标签,一个“不孝顺”就将子女划进十恶不赦的深渊地带,它比“道德绑架”更无理更可怕。

从古至今,但凡打着“孝顺”的旗号,必定存在着亲情冲突,一切未按父母的心愿做、一切未让父母满意的言行都被视之为“不孝”。进而,“孝”成了一种规章制度、一种约束、一种由外至内的禁制,是无形的律法,俗称“家法”。

它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对于父母,子女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结果就是,遵者领赏,违者受罚。

恕我无理,但并非攻击,从你的文字描述中,我感受到的是,你的父母看起来仅仅是想牢牢的控制你,他们无法接受你做出超越他们已经固化好的矩阵之外的行为,他们把你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个人。

他们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离他们越来越远。简单来说,他们对你的态度显示出他们不具备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能力,才会通过控制你的方式来刷出对生活仍有掌控权的存在感

一个层面来说,他们是在为你好,保障你的衣食无忧和健康安全,尽量避免你遭受到外界可能的伤害;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对你的保护太过头,也太过庸人自扰。

他们给你穿上厚厚的铠甲以为安全,却不在意铠甲里面的你又闷热有感到沉重甚至无法呼吸,如果你丢掉他们给你穿上的保护壳,他们的安全感也会遭到危机。可你不需要为他们想要的安全感付出那么多自由的代价。

这个自由指的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生活的无限可能。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老师和公务员的天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天下,打工人也有打工魂,子女应该有比父母更广阔的天空

怎么办呢?我想,不仅仅应该是父母有责任和义务要告诉并指导子女去远走高飞;反过来,在父母无法放手观念也难以变更的时候,子女也应该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生活和立场不意味着不要父母,而是为了让父母和自己都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有些时候,“叛逆”是成就选择权的必经之路只要能把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成就自己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只要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心中有数


吴志宏~: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你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这是你个人的选择自由。爸妈不停地催促,或者说,不停地对孩子的人生选择表达个人意愿,那也是他们的个人自由。

 

但我们当的自由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爸妈他们怎么就那么固执,怎么就不肯改变一下呢?我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听我话改变一下呢?

 

“你改变一下就好了”这是我们惯常的思维,也是我们的痛苦的来源

 

这其实暗含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想法观念不一致,解决这件事的唯一办法,就是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你这么想,你爸妈也这么想,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两个人就是不一致,他们之间只能发生冲突吗?

 

其实不然,那应该怎么办呢?

 

我听李松蔚老师讲过一个六个字的心法叫:不应战,不妥协。

 

不应战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想法和观念不一致的人,可我们不会跟每个人都发生冲突,甚至还能跟其中一部分人维持长期的良好往来。

 

这说明我们一直有能力和观念想法不一样的人和平共处。

 

无论他们说什么,怎么说,你不应战。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发生冲突,必须是双方一来一往,才会有冲突。无论对方说什么做什么,心里坚持一种在你看来陈腐透顶的观念也好,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往心里去,就当他是一个史前人类,就不会有冲突。

 

不是他出招你就必须接招的,你有一百种办法可以跟他——或者说,跟任何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周旋。但你选择了一百零一种办法:迎头痛击,那是因为你太想改变他了。他想改变你,你也想改变他,你们就较上劲了。

 

换句话说,只要你没有意愿非改变对方不可,就可以避免一大半的冲突。

 

也许你会问:你说的是跟别人的关系,外人我是可以不在意。但我没法不管我父母,他们干涉到我的自由,我能不管吗?

 

这里就要上心法的后半句了:不妥协

 

干涉」的意思是减少了你的行动自由。它并不是单方面的动作,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这组互动包含不同的强度。

 

一种极端情况是父母把你五花大绑,推你去相亲现象,这种程度叫强迫,你的选择余地很小。

 

另一种情况比如说,父母给你打电话:「有朋友介绍了一个男孩跟你在同一个城市,人还不错,你要不要见见?」这种程度叫建议,你可以拒绝。但你也可能各种权衡之后,勉为其难地说:「好吧那就见一下」。事后想起来,你觉得不太愉快:「我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可以做,结果父母非要我相亲。」你的行动自由减少,也觉得是被父母干涉了。

 

但现实情况中,父母的「干涉」更多其实是后者。形式可能更激烈,比如会摔杯子砸碗,骂我们不孝,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做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多少是有选择权的。

 

父母不会按着我们的头,非要我们怎么做。是我们出于各种考虑选择妥协。所以影响我们的不光是他们的「干涉」,也包括我们的「选择」。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干涉,同时我们也主动让渡了这部分自由。

 

当我们有这种意识后,我们会知道不管他们怎么干涉,我们都有拒绝的权利。

 

拒绝不代表着要开战,父母摔杯子砸碗,我们并非只有「要么妥协,要么就撕破脸」这两个选项,有的是办法可以心平气和地拒绝。比如结束话题,比如离开现场,比如上前抱抱他们,不说话,等气氛冷却下来。

 

不受怒气引诱,始终以温和的态度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就奈何不了我们,要跟我们打架我们也不接招。

 

不动气,不发火,就是单纯的拒绝:我有主意,我不要。并非只有打完架才可以说不要

 

开战的意思就是承认他们对你有影响力,好像是说:「你干嘛要抛给我这么难的题目呢?我是没办法正常拒绝的,你看,我只能打架!」

 

学会“不应战,不妥协”。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减少99%的「干涉」,而且不必冲突。

 

最后再说明一点,其实这件事情最难不是在道理上你要怎么做,我想上面的这些道理,你都能看得明白,可真正要去做了,你还是会无比的难,因为这个难,难在你心里。

 

也许你很容易看到父母难过了,而你不愿意他们难过。可能有时他们都不需要真的「干涉」你,他们本来想问你一句话,硬生生又把话咽回去了。你看到他们欲言又止的样子,就已经受不了了。

 

因为你心里说:我让他们失望了,你不想成为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你相信自己没有任何错,你只是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生活节奏,自己的喜好,而那碰巧跟父母的期望不一致,而已。道理上你完全明白,但你就是无法忍受那种感觉。

 

这是我们从小被植入的一个信念——我们不能成为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如果是这样,你必须学会接受,你就是你。而你是「可能」让父母失望的

 

这是无比正常的:孩子的天赋可能让父母失望,兴趣爱好可能让父母失望,学习成绩可能让父母失望,上的大学,找的工作,经济收入能力,都可能让父母失望。最后,毫不意外地,他们在婚恋方面的选择,也可能让父母失望。

 

能不能接受这一点,这需要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这是你同自己的和解,与父母无关。

 

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无法忍受这一点,就责怪父母不应该怀有那些不合理的期望。

 

但就像开头说他们怎么期望是他们的选择自由,他们为此失望,难过,也是他们的选择。

 

我们在做我们自己,他们也在用这种方式做他们自己。

 

各人有各人的选择,也为各自的选择承担代价。

 

在选择对他人对自己失望,还是选择自己对自己失望这道难题上,其实当我们选择不让他人失望时,往往结果是双方都失望。

 

其实如果深挖到底,我们也不是怕父母失望,我们只是害怕那些失望是我们带来的。

 

但是没办法,我们只能是我们,他们也只能是他们,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抱抱他们,一起体会这些无奈。

 

可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不完全是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他们也不完全是符合我们期望的父母,但大家还是可以给彼此一些告慰。这也正是家人存在的意义


Tina :世界和我爱着你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

看到你的描述,父母对你管的太多,即使你已经成年了,还是会对方方面面提要求。让你感到难受。你想跟他们沟通,但是沟通无效。很痛苦。抱抱你!❤️

1.个人地独立自主,就是对父母“去理想化”的过程,童年时对父母全知全能的幻想中脱离出来

不那么听话:在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和父母的冲突、不快或者阵痛,但并不是和父母决裂。中国家长普遍把听话作为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但其实很多下一代的人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因为不怎么听上一辈的话。

他们通常是通过自己和周围人的人生经验判断出一条最安全的路指导我们的人生,常常陷入偏执型无知的境地。当发现自己的父母在试图控制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要勇敢的说:NO. 因为他们不可能替你而活,你的人生是要自己买单的。

2.认识到父母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同时具备优点和缺点;不再无选择性地相信和接受父母地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思想、经济独立:尽可能大范围的去对生命/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先在思想上做一个广博自由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的一个眼神 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就否定到自己。

你要知道你为为你的价值不是由父母定义的,是由自己定义的。很多时候先做到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成年之后,有能力能养活自己。

3.不再因为没有满足父母地情绪和要求而感到内疚、羞耻,而是评判并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


不要用完美主义倾向去审视家庭亲密关系:承认并骄傲于自己父母的长处,但也能认识到父母的短处。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是崇拜自己的父母的,一度认为他们的光辉形象容不下任何的瑕疵。这种高大的形象认知让我们潜意识对父母由一种完美主义倾向。成年之后才发现父母也是个普通人。

站远一点,用一个恰当的距离去看待这段关系,承认父母也是自私的,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独立的人,是一切良性关系的开始。子女无法决定自己被生出来,血缘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这段关系里,你要相信自己是主动的一方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不愿意,你的父母是很难伤害到你的。


以诺lovely:风雨中做个大人,阳光下做个小孩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以诺,给你温暖抱抱……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你的父母虽然很爱你,但是对你要求过于严苛,思想有些偏激,还带有很强的控制欲。对此你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

??题主今年24岁,应该是一个绽放自我的年龄,但是由于父母的管教,你的思想、行为和选择都要受到父母的限制,这让你感觉很不自由,很不舒服,这种难过的情绪使你甚至不能冷静的思考和判断父母的哪些做法是真的对你好是可以采纳的正确建议,哪些做法需要父母修正。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应该如何化解这种矛盾。

我们每个人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应该如何让自我很好的与环境相适应呢?

这里引用一下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八阶段理论:


1.婴儿前期(0/1.5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1.5/3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3/6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儿童期(6/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65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65岁以上):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题主的年龄处于成年早期,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生阶段,交友并建立亲密关系,学会爱周围的人是符合这个年龄段自我发展的正常现象,父母要求你不能和朋友出去玩,做法确实有点严苛,没有考虑到你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规律和个人内心需求。

而父母的年龄阶段处于成年早期,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的阶段,这里的繁衍既指生育的繁衍,也指事业上的创新和发展,还包括对下一代发展的计划和引导,表现为关心他人尤其是关心子女的良好品质。

所以你的父母关心你的生活,你的职业也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我发展规律的,给你推荐老师、公务员的职业也是因为这些职业的社会认可度确实很高,这些部分是可以接纳的。

但是父母对关心你的程度把握的不够好,有点过度保护,也有点软硬兼施的控制,让你感觉不适,也不利于你以后的独立。比如:


1.在交友上他们可以引导你如何正确交友,但是也应该给你一些自主判断,毕竟你也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能力


2.对于职业的选择可以给你推荐,但是不应该用偏激的言辞逼你接受,这样反而让你排斥


3.用“都是对你好”和“违背父母就是不孝顺”这些言辞来给你贴标签的方式来引导你是不明智的

??给题主的建议:

1.接纳父母的不完美,虽然有时候他们爱的方式让你难受,但是试着在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之间寻求相融,比如:合理安排好和朋友聚会的时间,不要与父母要求的时间冲突

2.寻求外界帮助,因为你跟父母无法沟通,可以请求父母的弟兄姐妹或者父母的好朋友来说服父母不要对自己过度保护,父母通常更愿意采取同龄人或者权威人士的意见

3.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让自己有能力消化父母加给自己的情绪,并使自己冷静的分辨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WeiZhiPeng: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您好,我是壹心理答主WeiZhiPeng。看到你的提问,理解你的处境。

父母通过占据道德高点,情感绑架来对你实行控制,期望你按照他们的期望去生活。他们跟你建立一种纵向关系,在关系里他们占据高位,以此来获得关系里的控制权。在这样关系里,父母看到不是具体的“孩子”,而是看到他们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满足他们“需求”时,他们才会满意,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期待,而非孩子的需求。这时候只要我们不断的满足他们,就会形成悖论

父母的期待~孩子满足~父母继续提出期待~孩子继续满足~孩子不满足~想办法让孩子照做~继续提出期待

因为做为孩子我们不可能一直满足父母对期待,因此矛盾就会发生。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通常会期待两全其美的办法,父母理解“我”然后让我按照我想法去活,注意了这是另一种对父母对期待。也就是说我们在父母长期相互过程中,把父母对互动方式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同时也对父母实用。

我们试图满足他们的期待的同时也期待他们也满足我们……

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父母做不了自己,我们也做不回我。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建立横向关系来打破这个循环,看到父母和我都是个人,都有能力应对任何事情,做我们想做的


不是不考虑他们的感受,而是相信他们可以应对我们的成长,独立后终究要脱离他们的这个事实,相信他们可以应对好这些。而这个过程是辛苦的,崎岖的,形成目前的相互模式不是一朝一夕,改变需要耐心。

当你困惑的时候,记得求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协助你往前走。壹心理会陪你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