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作”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人为什么要“作”(zuo),每个人应该面对过这样的情况吧,在婚姻恋爱里、在家庭关系里、在与朋友相处之间等等,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作”(zuo),就算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还是会不停地“作”?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行为呢?

元一:三级心理咨询师 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

     说到作,大概是恋爱当中排的上号的顽疾。为何说是顽疾,因为有些人作起来,连自己都受不了。

 

   在我看来,“作”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小题大做,二是从不好好说话。没事给你整点事情出来,有事就要闹个天翻地覆,而且闹的方式还是特别让人难以捉摸,要不就是哼哼唧唧不说话,要么就是哭哭啼啼泪不止,还有就是拐弯抹角让你猜不透。

 

      但是就像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驱动的动机,都在表达这行为者本身的需求一样,爱作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动机和要满足的需求,作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本质上就像我们说话一样,不过是他们这种方式不容易被人理解,容易让人反感。

 

      那么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作的背后都是一个缺爱的灵魂。爱作的人一般想达到两种目的,一种是博取关注,通过作的方式来让大家看见自己,这种人平时内心比较孤独,想通过作这种方式告诉身边的人:你们看看我好不好,这种大多见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另一种目的则更为常见,通过作来确认自己是不是被爱着的,他们普遍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爱我就应该对我怎么怎么样,比如说你爱我就应该忍受我的小脾气,你爱我就应该在我需要的时候时刻陪着我等等,这种多见于亲密关系中,比如恋人,夫妻等。

 

      喜欢作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界限的作,一种是没有界限的作。有界限的作指的是那些用作来调节生活的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作,什么时候不可以作,这种作对于感情来说是一种保鲜剂,小作怡情;而第二种属于没有界限的作,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想作就作,任何人和这种人相处都会很累。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你需要去看看你的内心,是不是对爱人的不信任,还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这种大多都是自己内心有症结没有打开,找到这个症结的原因,大多都是和过往经历有关系,然后去疗愈自己;而如果你正和这么个人相处,那么你需要看到她作的背后,是她渴望被爱,给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关爱,然后帮助她一起去克服大部分作的人都知道作是不好的,但是她们控制不住,需要你的帮助。

 

希望对你有帮助!

Levi:成长,从心开始

Ta的主页

Hello, 楼主你好~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 “作”,只是想要表现自己而已~

可能是表现给他人看,也可能是表现给自己看~

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可以,也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可以~


所以,我们开始 “作” ,这是人的天性。

有的人存在感太低,有可能是为了找存在感,更突出他的存在,也有可能是为了让别人注意到他,或者是他本身就只是想试一试。这是一个可以获得快感的过程,相对来说,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把“作”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需要考虑诸如环境(诱因)、认知和情绪、需要和动机等内外部因素。所以,总体来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明知会“作死”,为何还在不停“作”?

我们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作本身,而是为了让他人或者自己知道我可以怎样,我需要怎样,引起对方的响应,从而证明什么东西。

举个例子:某些女生说分手的目的不是分手本身,而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我的情绪,让对方拒绝并竭尽挽留(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不是故意为之),从而证明我是被爱的。与此同时,在我的内心里我认为那么“作”和差劲的我,对方90%(或者更多)会真的和我分手,但我还是抱有10%(或者更少)的期待对方会拒绝并挽留我。所以,当对方拒绝和挽留我时,我会有极大的满足感(你看,我那么“作”,他还没有离开我,对我依旧很好,说明他是真的喜欢我);当对方接受分手时,我在表面也不会有挫败感,同时也验证了我内心对自己的认知:遇到那么“作”的人,谁会不离开呢?


阿特金森的研究表示:个体在追求成功时会同时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行为成功率越低,成就感体验越强 ;行为失败率越高,挫败感体验也越弱;成功率 失败率=1。


总之,No zuo,no die


best regards


Levi

画月不画星:信则有,不信则无。

Ta的主页


人为什么要“作”?个人觉得是一种印证。爱情里,女生或者有些男生会通过作来印证对方是否爱自己;友情里,某一方也会通过作来印证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亲情中也会通过作来印证某些东西。当然,并不是说作就不好,个人认为“小作怡情,大作伤感情”。

我们要怎么理解作这个行为呢?就我个人理解,因为内心安全感的缺乏,因此会想要去印证。有没有不作的人呢?估计没有吧,因为基本上没有完全安全感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会有部分的缺乏安全感,然后我们就会在自己缺乏的这方面需要得到印证,而作就是印证的一个手段。

内心安全感越是缺乏,作的就越厉害。而有时候适当的作,可以给彼此的生活增加情趣,是一种调节;而过度的作则会给对方带来莫名的压力。


而明知道自己作不好,会对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停不下来呢?因为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要在爱和归属的需要前面。你缺乏安全感,连安全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哪里还会顾及到爱和归属的需要呀。而对方对你安全感的满足,就像你在水中的那一根救命稻草,你抓住了就会作。所以呀,个人觉得,想要不那么作到影响关系,可能自己反省下自己的安全感需求会更好一些。

乐土心理:二级心理咨询师

Ta的主页

前些年流行一个说法“no zuo no die”,可以回应你的提问。

zuo是为了更好地die。也就是人用zuo来找die,俗称“找死”。

人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找死呢?

在濒死体验状态时,人们会更有活着的感觉。比如喜欢玩极限运动的人、喜欢虐恋的人、喜欢塞车的人………

来到世间走一遭,如果都没有“活过”的感觉,会在离开时心存遗憾。为了没有遗憾,只能尽情地zuo了。

这很符合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大师欧文·亚隆的观念——一个人越没有活出自我,死亡焦虑会越严重,即越怕死。

莫小凡:壹心理精华回答者。

Ta的主页

迟早有一天你会把一切东西都作没的。

相信有不少人都听过这样的话,作是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会包容我们,哪怕做的事有点过分,他们都会理解我们,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当过了这个度,还要继续进行的话,就是作过头了。

在婚姻恋爱里,我们和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把最坏的一面留给对方,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会包容自己的小脾气,有的时候偶尔作一下,其实是对生活的调节,毕竟平淡的生活犹如一滩死水,偶尔有点涟漪还是不错的。

而且在作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能感觉到被对方呵护和在乎的感觉,但是这种东西很容易上瘾,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在家庭关系里,其实更是如此,长辈对于晚辈一般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对于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是年纪小不懂事,可是过分的溺爱就不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因此有些事情也要自己衡量一下。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偶尔作一下,觉得各自的关系很到位,或许是出于好玩,或许是想考验一下彼此的关系,只是这个要因人而异。

偶尔作一下其实并没什么,只是要衡量好彼此之间的那个度,如果做不好的话就是关系破裂。

温暖你治愈我,愿你一切安好。(=^¨^=)
莫小凡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