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

前不久聚会之际,大家聊起了各自千奇百怪却又令人咋舌不已的童年阴影,在讲述过程中,我发现,尽管有些人记忆力超群,却不能回想起童年阴影是什么,但这种阴影又切切实实的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而有的人天生忘性大,对生活中很多就近发生的事件都无法讲述清楚,却唯独对自己的童年阴影记忆犹新。

我们先深呼吸,来做一个放松训练,卸下身体的负担感,保持深而缓慢地呼吸,然后来探寻一直藏匿于你内心深处,却又对你影响至深的童年阴影。

有心理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童年阴影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它”可能是一个场景,比如:人潮涌动的游乐园、满是鱼腥味的菜市场、吵闹不堪的幼儿园、深不见底的游泳池。

也可能是一件物品,比如:沾满泥土的足球、锋利的剪刀、大红色的毛衣、夜晚昏暗破旧的路灯。

又或者是,像严厉凶狠非打即骂的父亲、每天寸步不离管控严格的母亲、爱惹是生非且武力值爆表的同学这样的一类人。

尽管在成年后回头再去解析当时让人恐慌不已的这些童年阴影,多少听起来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会自我反省明明只是小事,为什么却会对我们影响至深。

有些人因为一听到菜市场就能回想起充斥在鼻腔中久久不能散去的鱼腥味,不愿踏进菜市场而选择外卖送菜上门,同时也拒绝逛超市的海鲜区。

有些人则会被一件“大红色的毛衣”这样的阴影跟随终身,无法摆脱。如果买衣服,那么红色绝对不在选择之列,甚至对与记忆中的毛衣款式相同的服装样式也会摇头否定。

更多的人因为童年时期曾遭受过父母凶狠的责罚打骂,所以哪怕成年后听到激昂的语调或看到严厉的表情时都会动弹不得,浑身发抖,明明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些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实质性伤害。


想要摆脱童年阴影,我们就先要明白你所害怕的究竟是这段记忆,还是你赋予这段记忆的个人情绪。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回忆起过往每一件小事。

拥有这项能力的人却不意味着记忆力超强,她们不能记住一长串数字,却能记住十年前的某一个周五下午发生了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种记忆能力叫做自传体记忆,约从10岁开始就有所体现。

神经生物学家詹姆斯·麦高夫通过研究发现,拥有自传体记忆能力的人群大脑的构造异于常人,包括连接大脑中部和前部的白质等九个部位。

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是一种混合记忆、整合记忆,包括了相关知识、背景信息以及个体主观上的感知觉信息。

与自我关联的记忆内容要比其他条件下的回忆要清晰,这种自我参照效应让我们在主观上更易对事件赋予浓烈的个人情感,放大事件本身所带给我们意义与体验。

正是因为个体对与负面情绪赋予了过于浓烈的主观情绪,会使一些本就印象深刻的事件更加难以忘记。

因此,这些使人产生强烈情绪体验的过往,并不会随时间推移消散,反而在遇到触发事件时会一次又一次的在记忆中鲜活的展示出来。

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拥有自传体记忆的人占比非常小。


更多的人之所以觉得自己始终生活在童年阴影中,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更容易记住伤害。

这种情绪性创伤体验的记忆对特殊伤痛体验的滞留,强调负性情绪,特别是被压抑的负性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

别担心,这并不是在说我们的大脑“小气”、“爱记仇”,大脑对负性事件以及负面情绪之所以能够牢牢记住,是因为大脑担当了警卫人员的工作。

当我们再度遇到与童年阴影相类似的情景时,身心一同处于戒备状态,会对脑中枢作出警戒提醒,使我们能够规避危险,从而不被伤害。

A·Ellis提出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就非常适用于克服童年阴影。

Ellis在提出的ABC理论中阐明这一观点: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的C的并非是诱发事件A,而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B。

也就是说,最终让你感到恐惧以及不适感的不是因为某一事件、场景或人物,而是因为你自身对其添加的不合理主观情绪形成的情绪障碍。

我们一直强调需要先探究出对心理阴影赋予了什么主观情绪,才能去克服童年阴影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

RET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除了刚刚提到的A、B、C以外,剩下还包含了D:劝导干预,也就是通过外界疏导,先使这种不合理的情绪能够停止扩散。

尽可能的在达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前就阻止思维发散,避免产生泛化和概化。

E:指治疗或咨询效果,往往通过心理咨询师有效的干预后,对旧有的不合理情绪以及信念会产生影响,或许不会很快的针对童年阴影立竿见影。

但最低程度上也能使我们明白自己原本的想法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F:指完整疏导过后产生的新感觉。新感觉一旦形成,会彻底推翻以往的旧有信念,我们会对自己曾经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啼笑皆非。

人们产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就会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产生。

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对童年阴影的深度刨析后,深挖自己的不合理情绪时会发现,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凝缩,移置后通过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然,这种童年的痛苦经历也不单单仅有梦境这一种表现形式,一旦遇到触发事件或情景后,相关的心理因素就会出现在意识层面,以改装后的样态表现在日常记忆里。

还记得我提到过大脑之所以对伤害以及负面回忆能牢牢记住是因为它担负了守卫一职吗?


所以,不要再去否定自己面对童年阴影时的脆弱表现。

面对童年的痛苦经历,我们已经无法改变过去所经历的一切,能做到的就是直面自己藏匿起来不敢打开的那个盒子。

当你开始坦率面对时,你就可以去回忆或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并把这些轻松的表达出来,告诉其他人,我走出了阴影。

个人公众号:艾琳在长安
原创:艾琳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