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可以被消除么?|心理学词条

我们的童年成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体验,有的人随着成长的过程,曾经的创伤体验慢慢被治愈,有的人则伴随了他的一生,甚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01

什么童年创伤


童年,是人们心理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需要的“心理营养”(爱、温暖、自尊等)得不到满足,心理发育不良的孩子,在内心的某个部分就停止了长大。


等到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行为就会被内在的那个“小孩”指挥,沉浸在痛苦中,造成人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与文化的因素,很少能够完全懂得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每个人都承载着家庭的创伤,文化的创伤。


在心理学上,创伤一般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损害,而心理创伤就是和一些生活事件相关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童年创伤,则是事件发生在我们的童年期,因为某些事件产生的反应。


02

背景/来源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伤害往往是来自于家庭,而家庭会给我们带来三种童年创伤体验。


期待性创伤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待。


如果说一个家庭一直期盼一个男孩的诞生,可出生的是女孩,那么这个女孩她将会觉得自己不如男生,甚至连自己女孩子的身份也无法认同。因为她最原始基本的价值被剥夺了,所以她会不断跟男性去竞争,还会把很多问题都怪罪于男孩。

因此,这种创伤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包括她对这个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分离性创伤会直接打破一个人的安全感。


它主要来自于养育环境的不稳定,或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所谓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就是指养育者的情绪波动大,或没有情绪波动,或根本不具备相对应的父母功能。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体验。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人于一个安全感缺失的状态里,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链接都很敏感。为了保护自己,只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有多厉害,从而断绝与他人的交流来往。


忽视性创伤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意愿或声音都没有被真正看到,真正感受到。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经历过这个情景,就是自己摔倒了,父母为了让他学会坚强,叫他不要哭,说哭是一件羞愧的事。但其实,这种做法就是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导致了,长大后,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应自己,我们就会特别愤怒。

只有观众看的表演,才是有意义的表演。就像我们在会议上发言时,其他人都在窃窃私语,或者在做别的东西,在那一刻我们会感到很生气,这其实是被忽视的创伤被激发了。

这种创伤还会导致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个很重视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角色,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03

案例分析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心理咨询的个案,一个14岁的女孩,抑郁症,自杀意识极强,后期导致不能上学,如果不是有家人一直在身边看护,那么她就会选择死亡。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孩子时,内心非常心疼,其实可以看出,女孩是一个学习优异,善良,体贴,也非常懂事,在家人眼中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在老师同学眼中是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我们眼中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孩子,却是一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她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他们家庭环境,让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辍学在家。

在咨询过程中,听到女孩说非常痛恨自己的父亲时,我很难过。

其实可以看出,作为父亲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他的表达,他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不让任何人的侵犯,以至于,她女儿对他的埋怨,痛恨。

而家庭关系中母亲懦弱的表现,让孩子根本没有安全感,她明白在家里没有人可以给她安全感,更没有人可以保护的,反而是她需要强大起来,保护她妈妈。

她不想看到妈妈的委屈求全,因为她明白妈妈的委曲求全都只是为了她,所以她会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不在了,死掉了,那么妈妈就不需要再为了她而委曲求全,她也不用承受这么多,背负这么多所谓的爱。

她的妈妈也可以为了自己而活,离开她的爸爸,离开束缚她的家庭。对于他的父亲,她认为选择死亡是一种解脱,不再是她爸爸严重的那个没用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倔强的孩子,不再让她失望。

可以说,父亲在孩子的印象中,一直都不好,而父亲也不会其他的表达,只有不断的强压或者暴力解决,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成长留下很严重的心理创伤。

内向的女孩,跟简单粗暴的父亲没有良好的沟通,软弱的母亲也不能给予女儿及时的安慰和保护,最后孩子对父亲,对家庭越来越失望,甚至想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04

相关科普

童年创伤带给人们的影响:


(1)与内在失去联结。

以身份丧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会跟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欲望脱节。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绪模式,才能了解自己内在的信号,也需要有人帮助,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区分出来。

但是如果家庭环境里充满了侵扰,这个孩子就必须把焦点完全投注在外,时间久了,就失去了由内产生自尊的能力。

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内在生活,一个人就会遭到放逐,而必须从外界寻找满足感。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2)侵犯。


受虐的孩子长大极有可能成为罪犯,这个过程叫与“犯罪”者的认同。

希特勒童年经常遭到毒打羞辱,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地主的私生子。因为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带给孩子的惊吓太大,所以他会在受虐的过程中无法停留在自己里面。

为了熬过这种痛苦,这个孩子会丧失掉对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认同,反而成为犯罪者认同。

小时候曾被父母打过的孩子,成年有了自己孩子后更容易选择打孩子。

(3)自恋性失常症状。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的爱他们,如果身边没有一位全心全意爱他们的父母或者照顾者,他们就会缺少一面镜子,而无从认识自己的身份。引导孩子认为“我”是可亲,可以被接纳、被重视,“我存在”的认知。

自恋需求被剥夺的孩子成年之后,他的需要可以表现出很多形式:对一个又一个的人际关系感到失意失望,永远在寻找一位能满足一切需要的完美爱人。成为有瘾癖的人,靠寻求物质和金钱带来价值感,利用子女满足自恋需要。

(4)信任问题。


当照顾者不可信时,孩子会产生很深的不信任感,信任问题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过分信赖依赖别人,二是与人隔离。

(5)不实际的幻想。


很多时候父母会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要直接为别人的感受而负责。比如: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妈妈好难过。你可高兴了吧?你把你爸爸惹火了。另外一种不实际的说法:“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成人之后,不实际的幻想“如果我有钱,我就安全了。如果我的爱人离开我,我就会死。如果我努力,世界就会回报我。等候会带来奇妙的结果”。

(6)亲密关系的失常。


当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实自我。那时,一个假“我”就建立了。时间长了假“我”就变成了他以为他所认为的那个人,而忘记了这个假“我”只是一个应变措施,是按别人的剧本产生的一幕戏而已。如果你不知自我为何,就无法与人亲近。

(7)空虚。


由于真正的自我被遗弃了,里面留下了一个空缺,即“个人灵魂里的空洞”真我丧失,他体验到的就是那个假“我”所要求的感受,空虚会导致孤独。

尚未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人,说话言不由衷,做事优柔割断,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因为一些与当下毫不相关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

05

个人见解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我们一生都在治愈。”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某件事情耿耿于怀,我们想要的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可是父母却未曾给予过,直到自己长大后,有能力有金钱的时候,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如今的生活、人际关系和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我们还会在这个过程里,不断重复曾经不好的体验。

总之,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不会重来。也就是说童年的创伤不会自愈,人生过往的一切不会改变。人们可以,而且能够做到的:通过自我的感悟和觉知去疗愈创伤,或在心理专家的帮助疏导下,回到过去,修复创伤,改变以往的生活模式,以使当下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

文:婙莛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