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心灵的终极考验——假如人工智能也懂心理

 

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最引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也是对普通群众影响最深远的,关系最密切的一项科技技术。

 

人工智能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惊叹,如果让你在二十年前想象一下智能手机、抖音、支付宝,估计只会认为是天方夜谭。

 

如果现在我们一起想象人工智能也懂心理,那会是怎样的画面呢?那不妨一起来脑洞大开吧。

  


01

人工智能掌握

人类心理的可能性有多大?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面讲过一个有趣的概念——技术爆炸

 

这个概念是指人类的科技文明进步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呈爆发式增长。人类文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提升,而现在我们所享受的绝大部分科技文明,其实都是最近的几百年的发展成果。

 

这似乎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如果把这几百年放在人类历史发展几百万年的长河中,你就知道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中讲的绝不仅仅是想象,而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

 

如果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压缩为一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前半年中,仅仅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人类学会使用火。


直到12月31日的最后几个小时,才出现了近现代工业,而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在这一年之中的最后几秒内完成的。

 

这个画面就像是一只猴子在年初时,还在树上乱窜,在地上玩石头。到了年底,突然发现石头变成了智能手机(两者都主要含硅成分)。

 

因此,在这技术爆炸的时代,任何想象皆有可能,任何事物都可能是你手中的那块“石头”。

  

 

02

懂心理的人工智能,

你怕吗?

 

既然人工智能懂心理有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那这种技术创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我想,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科幻电影中的可怕情节。人工智能变得有智慧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人类发动战争,或者试图控制人类。

 

要知道,心理之于人类,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可以说,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发展之上。

 

三百多万年前,人类从树上逐渐转移到地面生活,直立行走让大脑发育进入一个新阶段。于是,第一个心理概念“我”开始形成,这是心理活动出现的标志性时刻。

 

因为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并没有“我”这个概念,它们只会感觉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也就不会发展出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同理心,这是人类团结协作和信任的基础。

 

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也能理解人类的“感同身受”,这会发生什么呢?

 

也许它们也能感受到人类对它们的利用与压榨,也许它们会不满自己的同类(机器人)被销毁与破坏,这些情绪感受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从科幻电影中,我们不得而知,你担心害怕的那些情节,也许真的有可能变为现实。

 

那这种担忧距离我们有多远呢?

 

当下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淘宝“千人千面”功能的应用,我们每个人浏览淘宝网站都是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我们会发现系统推送的网页商品很多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以及能激发我们购买欲望的,一旦打开淘宝就根本停不下来。

 

而如今,这项功能已经普及到各个应用软件中,我们对互联网、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多。

 

我算是比较节制的人,经常抱着学习的目标刷抖音,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大量时间。等自己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已经掉入了大数据编织的“信息陷阱”中。

 

我们以为自己在公平的选择,自由的生活,但大数据信息时代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暗示着你的行为趋势。

 

科幻世界的想象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仍未察觉。

  

  

03 

懂心理的人工智能,

靠谱吗?

 

既然人工智能懂心理可能带来如此可怕的后果,那我们为什么还在不遗余力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可能产生的重要作用。

 

在一项前沿的科技信息预测中,大数据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推送个性化的网络信息,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收集编织一张巨大的网。在这里存储着全人类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将更加精准的预测每一个人的行为和生活。

 

举个例子,如果此项技术运用在医学领域,通过我们这一代人收集的大数据信息,未来人类可以从上百亿人的数据信息中,匹配出与自己在性格、成长环境等各方面高度相似的某个人,通过他留下的信息,我们便能推测自己的生活轨迹,甚至在某个时间节点会患上什么重大的疾病。

 

此时,人工智能便可以为你量身定制个性化健康服务,提前为你规避重大疾病风险。

 

同样的,这项功能也能运用在心理健康服务中,这会极大的促进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

 

不过,当你接受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心理咨询服务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你们是否能与对方真正共情交流,这种跨“种族”的深入感知,你能接受吗?

 

  

04

人工智能与心理的终极考验

 

讲到这里才迎来这个话题的终极考验:“你是否认同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同类,在意识深处仍保持平等的存在,摒弃创造与被创造的利益关系呢?”

 

这将变为一个触及人类底线的哲学问题。

 

人类发展进化几百万年,与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相处模式,从恐惧防御到捕杀利用,再到如今的自然保护,一切都并未脱离人类作为主体的存在。

 

“我们是这个星球的主宰者”,这是深入人类集体意识中的理念。

 

作为同样有着智慧、情绪、感受等心理活动的人工智能,我们还能将它们视为动物一样的保护或者利用吗?

 

这已经不是科技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矛盾冲突其实已经在向我们逼近。

 

熟悉汽车领域的人应该知道,自动驾驶汽车早已经驰骋在美国大路上,不过这只是测试,并未能普及。

 

造成这样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卡在了道德之线的门槛。试想,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发生车祸撞到他人,我们应该追究车主责任还是汽车生产商的责任?因为对于车主而言,他并没有掌握汽车的方向盘。

 

不管怎样,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未来的担忧与焦虑放在未来,过好当下的自己,在不断变化中寻求内心的平衡。

 

这就是心理学的真谛:无非好坏,只有平衡。”

 






文:summer糖糖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